《山居续忆》
第二十一章
黄陵之游
(四)
徐家祯
在黄帝陵墓前
(接上文)下山时才发现有不少工人在山南修筑公路,从山顶的墓直通山脚。山脚 有一片整整齐齐的庙宇式建筑。这回不用问人,知道一定是我们想去的“轩辕庙” 了。
从墓到庙步行只有不到半小时而已。走到庙前,才发现整个建筑正在大 修,庙里搭着脚手架,刨花、木屑遍地皆是。庙门前的建筑工人和山上筑路工 人一样,见到我们这三个不像本地人的外来游客,都以好奇的眼光向我们行注 目礼。我们正想扫兴而归,忽然发现隔壁还有一扇大门。走去一看,门上挂着 一块大匾额,上书“轩辕庙”几个赫然大字,我们这才知道刚才去的是庙的边门, 现在到的才是正门。而庙的大部分已经修饰一新了。
使我们吃惊的是这里不收门票。这是我在国内旅行第一次遇到的。其原 因,可能是因为庙宇还未全部修复,也可能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平时雇个人 看门,门票还抵不上他的工钱呢!
进得门去,果然只见三、五位军人在照相留念,除此之外,只有我们三 个。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起已为黄帝立庙。旧址原在桥山西麓,宋代才移置 东麓今址。历代各朝各代。对黄帝陵庙都屡加修茸,尤其是元、明、清各代。 自宋代以来,民间募捐整修黄陵有记载的达十一次之多。一九五五年,中国成立黄陵文管所,将黄帝陵立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中古墓类第一号,并派专职人 员整修维护,一直到一九五六年,先后修建宫殿式大殿七间,厅房七间,碑室 五间,山门五大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当然不但停止修建,恐怕破坏还来不及 呢。不过据说,一九四二年冬蒋介石楷书敬题的“黄帝陵”三个大字,至今还保 存完好,不过不知道以前是否曾刻石立碑,也不知至今此碑是否尚在,因为我 们所见的“黄帝陵”三字,已是郭沫若所写的了。
轩辕庙中的古柏
庙门之内是一个庭院,院内的古柏比山上的整齐、粗壮。门左侧一株柏 树足足有五、六围粗,用一尺来高的砖墙围住。不用细看树旁的说明,我们就 知道这是株著名的“黄帝手植柏”(又名“轩辕柏”)了。据传,这是五千年前黄 帝手植的,有人甚至称它“世界柏树之父”,说这株柏树有五千岁了。这姑且当 神话传说去听之。但要讲它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我想谁也不会有所怀疑。
院子中间有一亭台,内中陈列着高低大小石碑数十块。与西安碑林相比, 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了。我既“曾经沧海”于是也就没有仔细观看。约略留览一下, 发觉都是宋代以后的历代帝皇及文武百官祭祖时的题字、题诗,而宋代之前的 似乎并没有。我在山顶墓前就有点怀疑墓是汉代以后所建的想法,这些碑倒是 象个证明。
院子底里是座大殿,殿上书有“人文初祖”几个大字的金字匾高悬正中。 殿内有纪念黄帝的牌位,上写“轩辕黄帝之位”。殿内还供着黄帝的画像。黄帝即使真有其人,也生活在五千年之前,无人会真知其容貌,那画像一定是某一 朝代的哪一位画家的大胆臆想了。不过,真如全世界的耶稣基督像都很类似一 样,我在以前别处见过的黄帝像也都与殿内所供那张很像,可能这张画像是其 它一系列画像的始祖了。
殿外左侧又有一株五、六人围抱的古柏,用矮矮的花砖墙围着。树上细 看可以发见点点斑痕,密密麻麻、整整齐齐,似有断钉在内,与一般柏树不同。 相传汉武帝祭奠黄帝时,在此挂甲,而树上的斑痕正是挂甲的遗迹,于是人们 就称它为“挂甲柏”。
其实何必去煞费苦心地考证那两株围有花墙的古柏是否真是黄帝所植或 汉武帝挂甲,即使真是如此,也并不能使它们真的身价百倍、与众不同,因为 庭院之中与它们一样粗壮、高大、繁茂的古柏不下几十、上百,个个如古代披 甲的武士,千百年来威武庄严,雄健伟岸地站立在黄土高原、祖先的庙前,它 们不正像我们古老的祖国和民族一样饱经风霜吗?我顿时对它们肃然起敬起来。
太阳已经西斜,但是因为空气的明净,阳光并不显得更为柔弱或暗淡; 相反,阳光斜射进林中,浓密的树冠相互交织在一起,原来底下一片荫影,现 在倒反而明亮起来。殿前右侧有散散落落的几张石桌、石椅,大门旁的围墙里 也有几垛砖砌的墙基。我们就在院内徘徊、闲坐。
在轩辕庙的庭院中休息
西斜的阳光照在身上,还使人感到暖意。除了树叶被风拂动的沙沙声, 没有任何声音打破这儿的静穆。我感到一切都停止了活动:人类、世界、社会、历史,还有时间!我起初并不相信这儿真是五千年一个叫做黄帝的人生活过的 地方,但是,此刻,在这万籁俱寂的片刻,五千年似乎成了“永恒”中的一瞬间, 五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似乎就在眼前,中华民族漫长而苦难的历史浓缩起来,在 脑海中一晃而过。我真感到超脱了时间的控制,站在“时间长河”的河岸旁,作 了一个旁观者。
五点多,我们才步出空无一人的庙院,沿着门前的公路西行,回黄陵镇 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