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亚眠在西法兰克王国时是王国北部的边城,那卡尔卡松(Carcassonne)则是法兰西王国时王国南部的边陲。如果说流入英吉利海峡的索姆河是亚眠的“护身符”,那发源于比利牛斯山,注入地中海的奥德河(Aude)则是卡尔卡松的“大管家”。如果说亚眠是巴黎的屏障,那卡尔卡松则扼守着欧洲的咽喉。
卡尔卡松,这个15世纪因与图卢兹和阿尔比组成了盛产菘蓝的三角洲而被人们称作“理想中乐土”的小城,果真如此重要吗?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绝不夸张地说:是的。翻开欧洲地图,你会发现,人们若想从陆路上从伊比利亚半岛进入欧洲大陆,会遇到比利牛斯山这个天然屏障。它像一个拦路虎,横亘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可是,在这看似不可逾越的比利牛斯山脉之中,却有几个可以直捣欧陆战略要地的通道,其中两条主要通道就在卡尔卡松交汇,这让它天生带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也是因为这种气势,德国人以卡尔卡松的名字设计出了一款很流行的桌游。这款在桌游世界里可以称得上“爷爷辈”的桌游用中古欧洲的城堡、农田、修道院、公主、骑士和商人等元素,让玩家最后围成一个中世纪的卡尔卡松。
那么,这位“大哥”级别的战略要地在哪儿呢?它在法国中央高原和科比耶尔高原(Massif des Corbières)之间的河谷地带,地处法国的图卢兹和蒙彼利埃(Montpellier)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离它的两个“兄弟”图卢兹和阿尔比都差不多100公里,离地中海70多公里,从它城内蜿蜒流过的奥德河要一路流过比70公里更长的距离才能奔进地中海。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虽说卡尔卡松跟图卢兹和阿尔比是“兄弟”,但它们并非“一奶同胞”。投入大西洋怀中的加龙河孕育出了图卢兹,加龙河的右支流塔恩河孕育出了阿尔比,而躲进地中海怀抱的奥德河孕育出了卡尔卡松。此河不仅不属于法国五大河流之一的加龙河,跟五大河流的其余四条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和罗纳河也靠不上边儿,这让它多少有点儿孤单,也让卡尔卡松有点儿落寞。不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流经卡尔卡松的米迪运河在17世纪被人工开凿后,卡尔卡松终于跟图卢兹可以“手挽手”了。
但不是一个“娘”生的卡尔卡松和图卢兹要是找一个共同的“爹”还是能找到的,这个“爹”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因加龙河的水运之便而让图卢兹成了商业之城,也因卡尔卡松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而让它成了一个军事要塞,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卡尔卡松城堡即在此期间建成。城堡位于奥德河右岸的一座小山上,城堡内是一座城,可能有40个主要入口。这样的城堡,让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把它写进了自己的《法国的南方》中。他写道:“法国有个天造宁美的地方,壁垒、塔楼、棱堡、城垛、碉楼、还有成片的葡萄园,舒缓的河流和荫翳的道路。真是奇异无比,浪漫极了”。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如此美丽的城堡就如罗马一样,肯定“不是一天建成的”。有着长达近两千年历史的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停被攻破,不停被加固,集成了一多千年建筑成就的它最终形成了欧洲体量最大的城堡之一,也成为了比利牛斯山前一座难以攻破的堡垒。那么,除了罗马人以外,还有谁成为过这座堡垒的“座上宾“呢?
第一位是蛮族西哥特人。公元374年,也不知被哪位大神护佑的匈人从中亚一路向西推进,把本来安分守己的各蛮族部落也逼得一路西迁,由此开启了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民族大迁徙浪潮,这些部落中就有西哥特人。他们在充当了罗马的雇佣兵后,最后造反,洗劫了罗马城。被西哥特人闹得脑仁儿都疼的罗马皇帝没办法,把包括卡尔卡松在内的一大片土地送给了他们的首领,使其在公元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图卢兹成为王国的首都。从这时起,卡尔卡松变作了图卢兹的“弟弟”,它也开始被西哥特人按照罗马的原始结构重建。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虽然西哥特人在公元6世纪初被法兰克王国创始人克洛维一世轰出了高卢,退守伊比利亚半岛,但卡尔卡松依然在西哥特人手中,最终阿拉伯人把他们撵了出去。阿拉伯人在公元725年到公元759年这30多年间为卡尔卡松出过什么力,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当驻守这里的阿拉伯首领被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开创者的“矮子”丕平杀死后,阿拉伯首领的夫人担起了保卫城堡的重任,这位夫人的名字叫卡尔卡。相传卡尔卡松城堡在被法兰克人围困的五年中,城堡内弹尽粮绝。她用最后仅存的粮食把一头小猪喂饱后,将其从城墙上扔了下去。法兰克人看见被摔得皮开肉绽的猪肠内都是粮食,以为城里还有充足的粮食,于是跟阿拉伯人议和,卡尔卡夫人吹起了胜利的号角。在法语里,吹号的动作叫“松”(Sonne),这就是“卡尔卡松”名字的来源。今天,城中还能看到纪念卡尔卡夫人的雕像。
这个关于“卡尔卡松”名字来源的说法,来自当地居民,而法国史学家们认为卡尔卡松的名称来源于古拉丁语的两个单词,意为“石头”和“橡树”。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都改变不了阿拉伯人被轰出去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城堡被法兰克人占据的事实。可法兰克人还没来得及为之添砖加瓦呢,法兰克王国就开始分裂,卡尔卡松归了西法兰克王国。之后,维京海盗的一支诺曼人杀入了西法兰克王国,王权岌岌可危,王国内各个公爵、伯爵和子爵趁机造反,卡尔卡松归了阿尔比子爵。正是这位子爵,让卡尔卡松第一次被完整的防御工事包围,此时是1130年。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也是这位子爵,把城堡内的卡尔卡松城经营得有模有样。在子爵管理卡尔卡松时,信奉两个神的阿尔比派传入了阿尔卡松,并得到了子爵和图卢兹伯爵的默许。当教皇组织阿尔比十字军来讨伐阿尔比派时,城堡成了战争的前沿,最后子爵在城堡中死去,城堡被教皇送给了十字军领袖,后被子爵的儿子夺回。可他无法维持,只好把它割给了法王路易八世。不过,图卢兹伯爵不愿意,于是路易八世在1226年发起了另一次十字军东征并取得了胜利,城堡成为了皇家领地,它比阿尔比主教城提前3年落入法国皇室手中。至此,卡尔卡松城堡便成为了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境内的阿拉贡王国的边境线,也成了替法兰西王国守护边防的要塞。
这个时候,法兰西的王权正处于查理曼大帝后的第二次巅峰时期。王权的强大,也让卡尔卡松开始扩张,并逐渐形成了两部分:以城堡为中心的“上城”和奥德河左岸新开辟的“下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堡即是“上城”。说实在的,看过了不伦不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圣米歇尔山内的小城后,我没对卡尔卡松城堡抱有多大期望。可是,惊喜来得是那样猝不及防,以至于我在完成一个月的法国之旅后,至今都对它念念不忘,还想着明年夏天从巴黎下飞机后,我要不要先拐去卡尔卡松,然后再开往瑞士。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卡尔卡松城堡内
我这么喜欢卡尔卡松,一定是因为它的特别。在古城和古堡遍地的欧洲,卡尔卡松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城堡的城墙是欧洲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而且是内外两层双重城墙包围着中世纪古城。城内中心处还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形成了“城内城”,“堡中堡”的独特景观。城堡的内墙是罗马式,外围为哥特式。内墙1286米长,有25座塔楼;外墙1500米长,有27座塔楼。躲藏在将近2米厚的哥特式城墙之后的,是宫殿、教堂、广场、市集、房屋和街道等设施。
这么大的城,应该从哪里进入,我一点儿都没有头绪,只能跟着谷歌地图走。这一次,谷歌地图没有骗我,把我送到了城堡的东城门(Porte Narbonnaise)。从我抬头看到嵌在山顶上有着黑灰色城墙和高耸塔楼的卡尔卡松的第一眼,它巍峨的样子就镌刻在了我的眉目之间。此城门建于路易九世之子统治的1280年,是城堡中最具防御性的城门,门口被圣路易斯(Barbican Saint-Louis)守卫。城门两侧是两座巨大的塔楼,北塔有一个深水池,南塔有一个地下室用于储存食物,19世纪修复时在干涸的护城河上安装了一座假吊桥。
卡尔卡松城堡东城门
卡尔卡松城堡双城墙
卡尔卡松城堡双城墙
卡尔卡松城堡城墙
从外城墙的这个拱形城门进入,就能遇到内城墙,两座城墙之间是宽阔的石子路。我们在两个城墙之间漫步,然后穿过内城墙的一个城门,走进了城内。随即,一股中世纪之风迎面扑来。
小城内都是高低起伏的青石路,街道弯弯曲曲,很不规则,中世纪的低矮石头房屋沿街而筑,却没有图卢兹和阿尔比的红砖建筑。从建筑石材上来说,卡尔卡松跟它们不是“一家”的。在这些沿街的建筑中,有很多餐馆,也有很多商店,我在其中一个商店,给朋友买了法国本土出产的薰衣草纪念品。这是我在法国看到的最合我意的薰衣草纪念品,虽然卡尔卡松并不是薰衣草之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卡尔卡松城堡
我跟我家先生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城里闲晃,不知不觉走到了圣-纳塞尔大教堂(Cathedrale St-Nazaire)。这座融合了罗马和哥特风格的教堂呈拉丁十字形,最初由西哥特人建造。11世纪末,教皇访问这里时教堂破土动工,建了一个世纪左右才建成,之后耳堂和合唱团以哥特式风格重建。合唱团中央的彩色玻璃窗上描绘的“耶西树”和“生命之树”是法国南部最美丽的窗户,也是法国南部最古老的玻璃窗之一。这里珍藏的古老管风琴被列为法国国宝。
就在我从教堂出来继续东张西望的时候,先生走过来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高档餐厅。我对高档餐厅没什么兴趣,除非是米其林。自从在比利时没吃到心心念的米其林后,我在法国好像是对米其林着了魔,只要有机会就想去吃。我没理会他的言辞,而是催促他跟我去寻找城中的“堡中堡”。这个“堡中堡”叫伯爵堡(Château Comtal),其实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子爵堡,它就是那个让卡尔卡松第一次被完整防御工事包围的子爵的府邸。
圣-纳塞尔大教堂
圣-纳塞尔大教堂
圣-纳塞尔大教堂
圣-纳塞尔大教堂
圣-纳塞尔大教堂
要想进入子爵的府邸,得花9.5欧元。子爵堡建在前西哥特人建的堡垒上,由两座单层建筑组成,以方塔为主体,直角排列在可以操练士兵的宽敞庭院中。从庭院中可以看到城堡最古老的部分,包括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还可以看到一座28米高的瞭望塔以及子爵私人礼拜堂后殿的遗迹。
最初子爵堡周围没有护城河,法王路易九世执政后,在城堡外挖了一条宽阔的壕沟,还架起了桥洞,并修筑了一个半圆型的城墙,将子爵堡加固成了一个防御严实的内堡,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从护城河上的石桥经过,会走上城墙,城墙上建有防御用的木制长廊,还有3个相当大的窗户可用于防御攻击。 在阿尔比十字军围城期间,这3个大窗户是唯一的幕墙。一些塔楼上还安装了风车,原因是离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都不远的城堡不定期地会迎接大山来的冰冷空气和大海来的温暖空气,这让城堡上的风很大。
在伯爵堡的城墙上,还能看到大炮的遗迹。14世纪时火炮被引入,15世纪后期开始使用效率更高的青铜大炮和金属炮弹。因双层墙的保护,城堡的大炮平台很少被占领。除了大炮的遗迹,城墙上还有一个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来自这里和当地建筑的中世纪雕塑。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博物馆
伯爵堡博物馆
伯爵堡博物馆
漫步在城墙上,比利牛斯山和卡尔卡松“下城”都尽收眼底,这个“下城”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遭了殃。当英军攻入卡尔卡松城堡下,看着攻夺无望的城堡,于是他们把邪火发在了下城身上,一把火把它烧了个干净。我们一边看着新建的下城,一边绕过背靠城墙,能容纳5千名观众的露天半圆形剧场,然后走下了城墙,又走进了老城区。不经意地,我发现了一家米其林餐厅。没想到,这里隐藏着一家米其林餐厅,我如获至宝,可是午餐的时间已过,于是我们决定,先回酒店休息,然后开车来吃晚餐。
接近晚上7点,我穿过老桥,把车开到了下城。下城很安静,也很干净。我们从下城的羊肠小道中走进了城堡,找到那件餐厅一问,客满,我失望极了。我问服务员,城堡中还有没有米其林餐厅,她说有。等我们找到那家餐厅一看,正是我先生白天看见的那家高级餐厅,可门口也没看见米其林的标志啊。我们惴惴不安走进餐厅,祈祷一定要有位子。我们的运气相当好,这家五星级宾馆内的餐厅的确有位子。餐厅提供3种套餐,价格分别为79欧元、99欧元和125欧元,每桌必须点一样的,我们点了99欧元的。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家餐厅的菜品好吃到爆!从前到后,一共上了11道菜,主菜是龙虾肉、牛排和鱼排。牛排嫩得很鲁昂米其林餐厅里的一样,而最令我惊讶的是,龙虾籽是包在向日葵的花瓣儿里的。还让我惊讶的是,在我们已经要撑破肚皮的时候,服务生推来了一车的奶酪,告诉我们每个奶酪都是精品,可我们从不吃这个,根本分不出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于是我们让服务生随便帮我们挑几样,还别说,味道不错。
卡尔卡松城堡内的剧场
卡尔卡松老桥
卡尔卡松老桥
卡尔卡松
我们从未期待过,在这个不太为人知的卡尔卡松,我们会与让我们味蕾如此绽放的米其林餐饮相遇。当我们吃了3个多小时从餐厅走出来时,月亮早已高挂在天上,城堡中一片寂静。我们看见两个老人在端详酒店的墙,走进一看,原来“米其林2022”的标识清清楚楚地贴在墙上。这个酒店也太低调了,把这么重要的标识放在这个犄角旮旯。
虽然看守法兰西王国南大门的卡尔卡松因1659年法国与西班牙签订的《比利牛斯条约》,法国南部边境线往南又推进了几十公里而失去了重要战略地位,但它独有的双城墙和“堡中堡”的城堡结构,以及让我们终生难忘的米其林餐饮,却让它在我们心中有着法国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无数国王、骑士和剑客们在千百年间可以在这里谢幕,但他们留下的传奇和城堡无声的故事却会跟消失的法国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一起,在卡尔卡松的上空飘荡,也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路线
米其林餐厅
米其林餐饮
米其林餐饮
米其林餐饮
米其林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