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想写写这个青年的经历,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成功,也不是他的经历有多么传奇,而是觉得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以及年轻一代应该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位青年的爸爸妈妈是80年代最早的留学生,出于无奈,把他寄养在姑姑家,在县城上初中,学习一直处于中游,几乎是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由于那个年代家长都以工作事业为重,孩子只能处于随意放养状态,却培养了他较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由一桩小事可见一斑。他7岁时,一次正逢爸爸出差,妈妈发高烧,他竟然能引燃煤球炉,给卧床不起的妈妈熬了一锅米粥后才去上学。他成长的环境也让他具备了小地方人老实本分的性格。他是1988年15岁时来到德国的,见到爸爸妈妈的第一句话是,“我入团了”,很有自豪感的样子。不久后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他妈妈看到他在扫清自家门前雪后又在扫邻居的,就劝说到,这里的规矩是各家只扫自家的,回家吧,谁知他回了一句,共青团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让父母哭笑不得。春暖花开之时,有一天放学后他急匆匆地跑回家,小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地和妈妈说,快到凉台看呀,一群臭流氓! 妈妈到凉台一看,原来是一群男女大学生脱的赤条条躺在草坪上晒太呢,在这里已是习以为常了,告诉他后,还是让他义愤填膺了好几天。
在过了语言关后,他慢慢地融入了新的陌生的社会环境,当然,这个来自穷国,土得掉渣的少年在充满优越感的日耳曼同学前受到的歧视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都没有难住他。渐渐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显露头角了,到了高中他的数学物理在这个本城最好中学里已经是名声鹊起了,不但同年级,就是小一两届的同学也都来找他辅导。他现在的妻子就是比他小两届的,在数学辅导中爱上了这个朴实的中国青年,一直追随他不离不弃,几经坎坷,10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高中毕业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最要好的三个朋友也都来自本城的社会名流和显赫家族,他们都以成为这个中国同学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是什么征服了日耳曼人的傲慢与偏见?除了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外,就是朴实本分,与人为善的性格,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优异的学分,他进入大学的计算机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这在九十年代中是非常热门的专业,毕业生也是炙手可热,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展现在他面前。但学了一年后,他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 退学。为什么?他要去实现童年的梦想 - 当一个飞行员。这话还要从头说起,他的父亲是航空研究所的工程师,从孩提时起他耳闻目染的都是与飞机有关的事和物,据他妈妈回忆,在他8岁那年就有了他的第一次“飞行”实践,他居然手撑一把雨伞从二楼的窗口飞了出去,结果自然是摔的头破血流。血的教训让他暂时放弃了飞上蓝天的梦想,但它却从未泯灭,高中时他参加的唯一课外兴趣活动就是滑翔机飞行,交不起学费,他和校方协商,承担了学校的卫生打扫和飞行准备工作,用劳动换取了学费的豁免,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现在他要真正地踏上这条不归之路了,这个明显是“冲动”,“头脑发热”的决定遭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反对,理由是,有多少德国学生想上这个专业而不能实现,你学成后进大公司是有把握的,轻易放弃大好前程多可惜啊。更主要的反对理由是,德国大学是免费的,不论你上8年还是10年,直到毕业你不用交一分钱。而上飞行学院是要交学费的,你的好友之一已经在汉莎的飞行学院学习了,三年学费在15-20万欧元,他的爸爸是法院高官,月入一两万欧元,加上丰厚家产,自然可以负担,但你的父母就是个穷留学生,就是一万也拿不出来啊。在这个重大的人生十字路口,尽管他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比在大学继续学下去更加艰难,更加前途莫测的道路,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定。没有钱,我自己去挣,挣不了那么多,我就到收费较低的美国航校去学,回来大不了再多考一次欧洲的飞行执照,我没钱,但我们中国人不怕的就是考试。幸好他的父母还是通情达理的,见他决心已定,完全尊重他的选择,并给予他全力支持。
于是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开始打工挣钱攒学费,目标是2-3万欧元,够支付两年的学费。为此他在酒店当招待,帮人整理花园,卖过计算机硬件,帮人组装计算机,开过出租车。一次帮人给花园围栏刷油漆,大太阳下干了几天,验收时人家说颜色刷错了,没给钱,白干了。德国的出租车不满街跑,只能在固定站点等客,一个严寒的夜晚等到凌晨5点都没一个客人,又冷又饿只好回家喝口热奶,他的妈妈心痛得直掉泪,说算了,不挣这个钱了,但他还是冒着风雪回去等客人了。但这样零敲碎打何时才能攒够学费?最后他孤身一人来到机会更多的南部城市,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装配计算机,晚上开车为另一家公司送货,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攒够了学费,告别了父母和恋人,到美国学飞行去了。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训练,终于拿到了美国的飞行执照,回到德国又闭门苦读,通过了理论考核和飞行测试,得到了欧洲飞行执照。下面就是找工作了,当年持反对意见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万一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了飞行却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而我们这位主人公恰好就碰上了不景气的年景,可是他已无路可退了,只能往前走。好在经过多次的应聘,终于被一家钢铁厂录用,为老板开一架50年代的老旧飞机。谁知开局不利,第一次要送老板到汉堡谈一个重要的生意,却遇到大雾,能见度不到50米,按照这种飞机的性能是不能起飞的,但老板执意要起飞,并威胁如果耽误了这笔生意就要解雇他。在安全与饭碗之间他选择了安全,结果自然是丢了饭碗。他没有气馁,继续寻找机会,后来在一个小的航空公司谋到一个职位,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开始了他的飞行生涯。 他真正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转机是几年之后了,这正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随着大众汽车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公司的航空机队也要扩充,(原有五架商用小型客机,后又购进一架中型空客A320)需要招募新的飞行员。而我们这位具备流利德语,英语和汉语的年轻飞行员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样的人才在全德国估计找不出第二个。在严格的考核竞争中他脱颖而出,成为这家世界500强大公司的飞行员,每天载着公司高层或工程技术人员飞往世界各地。在执行任务中他的优势和特长也发挥了作用,因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重要基地上海和长春是经常的目的地。一次运送公司总裁参加大众汽车公司向保护大熊猫基金捐款的活动,飞临北京上空时,由于多架飞机同时要求降落,空中调度让他们盘旋等待,但油料已几近告罄,无奈之中,当时还是副驾驶的他直接用中文与塔台联系,请求允许立即着陆。他听到地面塔台里调度甲小声对调度乙说,嘿,这德国机组里还有咱们的哥们呢。调度乙说,那还不赶紧的让咱哥们下来啊。飞机顺利着陆后总裁非常高兴,直接就给了他一张百元欧钞作为奖励。 现在他已升为机长,是公司为数不多的能驾驶空客A320的机长。经过十年的奋斗,到30出头时,可以说他已实现了多数人的人生理想: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丰厚的收入,拥有大花园,游泳池的别墅,每半年换一辆新车,(由公司提供,型号随意选)每年35天的带薪休假,周游世界。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己奋斗来的,要是一般的人,也该喘口气好好享受生活了,可他又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了新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中德双向优势,创办了贸易公司,专做中德之间的生意,发展到今天,公司已能稳定盈利,更为美好的生活锦上添花。
通过他的人生轨迹,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是否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我感触较深的就是,相比许多家长的拔苗助长,无为而治是否不失为另一种教育方法?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却从未辅导过他的学习,从未期望他能成龙成凤,只要能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了。而对孩子的人生,完全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即使有不同意见,只表达,绝不干涉。这点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再举个例子。高二时他就带女友来家过夜了,这对在国内生活了半辈子的父母是多么大的冲击啊,这不就是我们批判鄙视的资产阶级性解放吗?但父母考虑到环境不同,不能用国内的标准来要求这里的年轻人,虽然难以接受,但还是默许了。现在再回头看,这对年轻人直到10年后结婚都是对方的初恋。这不是让国内很多现代派青年认为是更保守更不开放吗?再说了,他们的学习和事业受到影响了吗?
后记:
这是几年前写的,给一些亲朋好友看过,反映不太好。做父母的说,国情不同,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能竞争过别人吗?年轻人说,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也会成功的。我无语了……
今天翻出来看了看,我想,我又无意(也不可能)去改变什么,无非如实地记录了身边一个年轻人成长的足迹,加上我的一些感受。所以就把它放在博客里,有缘者得之吧。
当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这个青年就是我现任妻子的儿子。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他在美国学飞行时和911驾机的恐怖份子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 五味子
也有同事以前一直想做飞机驾驶员的。因为经济危机找不到工作,后来改行。人的一个宝贵品质就是保持追求自己梦想的热情和勇气。成功与否不重要,关键是个人活得痛快。国外的环境不一样,有足够的空间让他这样。国内是不行的。生搬硬套会害死人的。
博主文章的最大启示应该是:中国人要想尽办法离开那个环境才能改变生活态度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