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牙海岸线圣路骑行第三日:自葡萄牙的维亚纳堡小镇 (Viana do Castelo)至西班牙的Oia村。全长:46 公里 (29英里); 总爬高:679米
“骑车去周游世界”,这个话题想起来都好美。清晨起个大早,蹬上橘黄色的单车,任清风从耳畔吹过,看道路在面前伸展,乡村小圣所、绿色葡萄架、废置老庄园不断地眼前掠过,真是“骑”乐无穷啊!
真实的情形则需要修正一下,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在为健身休闲而专门铺建的自行车道上逍遥游。在葡萄牙境内骑行的三日里,我们见识的道路,有的如同在天堂神游,有的仿佛在地狱锤炼,大部分的道路呢,则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天堂的路是这样的-对喽,就是水泥路。每逢路过海滨度假村时,步行和单车各行其道,道路平坦,色彩鲜艳,标识清晰,安全系数高,左边是海水浴场,右边是红瓦白墙,如同入住了奢华的五星级酒店,感觉好极了。
沙土路(gravel/dirt road)和木板路(boardwalk)算是四星级别了。前者多见于穿行在松林之间,阳光从树隙间倾泻,在大自然的氧吧里情不自禁想要做个深呼吸。出发之前,我们经常在这种道路上练习,对付它们也是游刃有余;后者常出现在海岸线上,车轮与木板吱吱呀呀地对话,涛声伴耳,海风拂面,幸福指数可以爆棚。木板栈道对有轮子的自行车开放的次数并不多,每每遇到,我们格外珍惜。
青石板路算得上三星+了。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会让人忆起戴望舒笔下的江南《雨巷》:“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阳光斜照屋脊,在清幽幽的小巷石板上投下一片阴凉,我见到一位老者倚窗探望,一枚少年在scooter上轻快滑行,空气中并无散发着愁怨的丁香花的芬芳。
在葡萄牙的大小城镇最多见的是葡式碎石路(Calçada Portuguesa)了,我给它们打三颗星。哎,说起葡萄牙的名片-碎石路,俺真是爱恨交加!
记得刚刚从里斯本的Rossio地铁站出来,我就被Rossio广场上的花式路面惊呆了。花了一年时间于1849年完工的广场地面,使用了被称为“大浪 ”(Mar Largo)的路面设计,是当代最受瞩目的碎石路面。黑白相间的波浪极富立体感,眼睛盯久了,会觉得浪花在足下上下翻滚。
所谓“碎石路”,就是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和石灰岩,制成形状规则的石块,以马赛克镶嵌的形式,在路面上拼出黑白相间的图案。这种手工艺看似貌不惊人,却有久远的历史,并是各种文明传承、融合的范例。葡萄牙的路面铺砌艺术除了源自传至古希腊及古罗马的两河文明,在伊比利半岛的阿拉伯人亦遗下了铺砌艺术的痕迹。受过专门培训的工匠(calceteiros),要花很长时间煞费苦心地把碎石安放在特定的位置,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体力劳作。
“碎石路”遍布葡萄牙的大街小巷,是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葡萄牙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然鹅,“碎石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对老人家和乘轮椅的人,对拿重物、拖行李箱的行人,“碎石路”算得上是灾难。骑车的我们,对此体会更是深刻。长途步行脚板会疼,远程跑步膝盖遭罪,数日骑车最受苦的就是PG了,凹凸不平的乡村碎石路带来的颠簸无疑加重了这份苦恼,尽管我们穿着局部加厚的骑车裤。有时,我宁可选择推车步行,来缓解震荡产生的“副作用”。所谓的“骑自行车徒步旅行”,很有趣吧:D
二星的道路是啥样呢?第三天的行程里,我们终于和它们邂逅了。
Afife小镇一面依着Santa Luzia山,一面傍着大西洋。大凡依山傍水的地方,风景必定不错。越过成片的沙丘,可以看到白色沙滩绵延在4英里长的海岸线边。保护生态的木制步道沿着沙丘起伏,蜿蜒着伸向远方。空气弥散着咸咸的大海气息,我们悠闲地骑行在步道上。
慢慢地,沙子爬上了步道,道路越来越模糊不清;渐渐地,人行道路完全消失,前方除了沙子,还是沙子;最后呢,沙路又把我们引进灌木丛林……鞋子里钻进了细沙,山地车的轮子也裹上了厚厚一层沙壳。一段异常艰难的路程,一个触不及防的考验。我将这段路定位为“双星”。
有没有一颗星的路呢? 有的,但不多。骑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hike-a-bike”, 指当地形变得太陡峭或技术性太高时,您必须背着自行车徒步旅行,听起来让人惶恐。在大城市的一些衔接路段,我们真是有此遇际,以图为证。
今天下午,我们将要惜别葡萄牙,踏上西班牙的国土,等待我们的将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本文略有改动。谢谢留言的文城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