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

一位智者在一本仅有五千言的经书中,却提出人应该柔弱处下,要象水一样的处世观点。他从人、万物草木的生长发展中发现这么一个客观现象:
正文

老子智慧与为人处事之道(二)

(2009-12-24 08:23:33) 下一个

二、主张知己知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柔弱处下从字面上看,可能会导致一种误解,认为柔弱处下就是逆来顺受,不与人争斗就是畏缩不前、软弱无能,其实不然。《道德经》所讲的柔弱并不是软弱的同义词,相反,这是一种真正的坚强有力。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知道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事应当知己知彼,对他人对自己都应当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能够知道别人的人,也就是能够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许多人常犯的错误是,看待别人要好就什么都好,要坏就什么都坏,这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而能够知道自己的人,也就是具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够客观全面看待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是明白人。许多人常犯的错误是,有了成绩往往自认为很了不起,受到挫折又往往悲观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就不是明白人。《道德经》还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如果你在学习工作或文艺体育等方面能够胜过别人,只是说明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者说能力很强的人,但并不说明你都做得对。比如前面讲的那个博士学习能力很强,却因为自高自大不会为人处事而屡遭失败。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呢?《道德经》认为,自胜者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有的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认识到了也不愿改正它,而是自己原谅自己。真正的强者一是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二是不原谅或迁就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坚决去克服或改正它。这才是强有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当然,有些缺点和错误不是一下子能克服的,比如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就很不容易克服,但只要认识到了下决心去克服,不怕反复地去克服,终究会变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柔弱处下,实际上却是真正强有力的人,因为自己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做到就说明你是强有力的人。

《道德经》还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争强好胜的人往往烦恼多,因为在他眼里,永远都存在竞争对手,战胜了一个还有一个,好了还想更好,这样的人永远不知足,永远背着与人争斗的重负。不论在外人看来,他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自己却不知足。比如那个博士,如果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应该是比较适合他特点的,但由于他缺乏自知之明和不知足,选择了继续到企业搞管理,结果招致了更大的失败,连原来现成的大学教师也当不成。所以《道德经》说,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我们小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红烧肉、一顿肉饺子就觉得很幸福了,可是现在的人想的是最好能天天上饭店大吃大喝;几十年前的老式住宅里,多少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谁家能独门独户独享卫生间,别人就觉得很幸福,但现在的人想的是住公寓楼,有几厅几卫,最好是住小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 生活 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相反,由于对物质生活欲望的不断膨胀,人的焦虑和不知足增加了。其实,人的幸福感与他的欲望多少是成反比的,欲望越多,幸福感就越低,欲望越少,幸福感就越强。就象看黄昏的夕阳,一个夕阳,古代人看起来和现代人看起来是一样的,站在平地看和站在山顶看,夕阳都同样的美。但是如果心情复杂,这山望着那山高,夕阳永远没有最美的时刻。所以,生活的富有和幸福并不单纯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也不仅取决于人所能享受的物质,更在于人的内心怎样看待这些事物,真正的富有和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而是由你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对一个懂得 “ 知足 ” 的人来说,不论他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是富有的,因为他对生活从来没有奢求,永远对生活知足、满足,所以永远是富有的。这样说是不是要人不思进取、消极懒惰呢?不是。《道德经》还说, “ 强行者有志。 ” 意思是说,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都应当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位置去努力工作,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往大处讲,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学会强迫行事,比如学生要强迫自己按时上学,按时完成学业,抵御住游戏机、网络等影响学习的因素对自己的诱惑;上班的人要按时上下班,工作要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吃得了苦,耐得了劳。就象前面讲的那位大学毕业女生一样,当别人因停电没有空调怕热而离开仓库时,她却留下来忍着高温认认真真验完货,使第二天能按期发货,这就是强行者有志,她强迫自己忍住高温完成任务,她的志向很简单,就是认真履行职责,在别人做不到的情况下她做到了,她就成功了。

上面说的这些,是《道德经》主张的柔弱处下的处事态度所包含的深刻内涵的另一个方面,即能够柔弱处下的人,是一个知己知彼尤其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善于不断克服自己缺点错误的强有力的人,是一个欲望不多、知足常乐的人,是一个强迫自己按照正确的原则行事的有志向的人。

三、主张微妙玄通,出于污泥而不染

怎样做到 “ 柔弱处下 ” 和 “ 自胜者强 ” 呢?《道德经》认为,一个能够柔弱处下的人,一个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人,他的外在表现是 “ 微妙玄通 ” 。

《道德经》说, “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意思是说,古时会当兵的,打仗微妙处事玄通,打仗时不乱杀,必须杀的才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为人处事和善,不管什么人,他都能和睦相处,人人都夸他好,一般人还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他为什么会这样好呢?《道德经》说, “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意思是说,唯一不可认识的,是他能够勉强容忍,也就是在与人相处中,他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是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他也能容忍,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他的这种容忍能到什么程度呢? “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 如像冬天过河那样,河水冰冷刺骨,赤脚踩在冰冷的河水里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这刺骨的寒冷才能过得了河;忧虑像怕邻居一样,远亲不如近邻,遇到急事,亲戚帮不上忙,邻里关系搞好了一叫就到,如果搞不好邻里关系,抬头不见低头见,心里别扭得很。但要搞好邻里关系,必须要有容忍的胸怀,对合得来的邻居要做到容忍不难,对合不来的要做到容忍就不容易,能做到就说明你的胸怀宽广、道德水平高。 “ 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 这句话说的是 “ 微妙玄通 ” 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容忍别人,特别是要能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做到了就是 “ 微妙玄通 ” 。涣散时好象冰融化一样,就是在工作之余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摆架子不骄傲自满,与人相处没有棱角,不锋芒毕露不咄咄逼人,别人就是碰了你一下,伤害了你一下,你也能容忍,不以牙还牙,不报复别人。处事如果能容忍到这个程度,道德水平、道德修养就很高了,就是 “ 微妙玄通 ” ,这样的人别人都喜欢他,都愿意接近他,人际关系很和谐。

有人说,这样的人很圆滑。圆滑是贬义词,形容人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不讲原则。《道德经》讲的微妙玄通,表面上看没有棱角,为人圆通,实际上内心 世界 很美,他之所以微妙玄通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水平去宽容待人。《道德经》说,这种人 “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 意思是说,这种人待人厚道朴实,不弄虚作假;胸怀宽广若谷,什么人和事都能容得下。平时也并不自命清高,而是与大家混在一起打成一片,这就是 “ 微妙玄通 ” 。

怎样做到 “ 微妙玄通 ” 呢?《道德经》说,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意思是说,谁能在污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呢?谁能在安静时慢慢地运动生长呢?也就是说,微妙玄通的人为人柔弱处下,不与人争斗,有自知之明,自我控制能力强,能容忍常人所不能忍,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清醒的头脑,在一片污浊中,他能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出于污泥而不染,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做到这些,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就难在周围诱惑太多:当许多人都在争强好胜,你争我夺的时候,你能否保持冷静,去体验柔弱处下,不争而善胜的奥妙呢?当许多人都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时候,你能否保持自知之明,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克服它,做到 “ 自胜者强 ” 呢?当许多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寸步不让的时候,你能否强迫自己容忍,宽以待人,做到 “ 微妙玄通 ” 呢?说易则是,只要你认准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坚持不动摇,不为种种诱惑所动,最终是可以达到目标的。这里介绍一种保持清醒头脑进行自我修炼的方法,就是每天坚持背诵《道德经》(从略)。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全面提升自己,塑造美好人生的过程。

                                (青岛 黎晓艳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