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与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台湾的前世今生(15)

(2024-06-26 17:44:52) 下一个

5)泰源暴动案

一九七0年二月发生的泰源监狱事件的参与者主要为台独运动的政治犯,他们联合驻守该监狱的台湾籍官兵五十人以及当地的台湾原住民知识青年等共一百二十余人,计划从监狱起事,夺取陆军轻装步兵师的武器和在台东的海军军舰,占领广播电台并广播预先录好的“台湾独立宣言书”,然后联合部分原住民到山区打游击,最终发动全岛革命,推翻中华民国政府。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武装台独行动,不过泰源监狱被陆军空降特战队迅速控制,海军陆战队和警察大力搜索围捕,他们在另一部分原住民的协助下,一一捕获了外逃的参与者。郑金河等五人被判处死刑,还有五人被判十五年六个月有期徒刑。本来还会牵连到该监狱近一半的政治犯和其他人,但因郑金河等五人紧守口风,怎么刑求都说这事是他们几个人所策划,才没有连累更大范围的人。

中共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的无名英雄广场上镌刻有郑金河等“泰源五烈士”的名字,尽管他们并不是中共的特工。

6)独立台湾会案

独立台湾会在一九六七年成立于日本东京。他们知道台湾独立的主战场在岛内,所以多次派员返回台湾散发传单,张贴“台湾独立万岁”之类的标语,以及到处收买枪支武器。一九七三年五月,独立台湾会谋划暗杀蒋经国及其他高官,企图以武力推翻中华民国政权,策划台湾独立。其领导人郑评在一九七四年四月被判死刑,黄坤能等三人被判无期徒刑,游进龙等两人被判十年,向警方自首的二十余人免予刑事处分。郑评于八月在台北县新店安坑刑场被枪决。

其他国安事件

1)赵志华兵变

一九六四年一月,装甲兵副司令官赵志华于例行装备检查时,号召部队到总统府“勤王”“清君侧”。他说,政府没有能力处理外交问题;国家受限于孤立主义,必须大力整顿:参谋总长彭孟缉上将等人贪腐至极,荒淫无道;蒋介石已经被贪污集团包围,所以要官兵跟随他去“扫清总统身边的坏人”以保护“总统和国家”的利益。此为“湖口兵变”。

兵变失败后,赵志华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不过一直未执行。一九七五年蒋介石逝世,赵志华被减刑为无期徒刑,一九七八年至陆军医院保外就医,一九八三年过世。

2)民主台湾联盟事件

台湾文学家陈映真和丘延亮等人利用日本驻台使馆的外交邮件进口马列主义、鲁迅等左派书籍到台湾,在读书会上传阅,并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称为民主台湾联盟。此事遭内奸告发,当局以“预备颠覆政府”的罪名,在一九六八年七月底逮捕了三十六人,陈映真被判十年徒刑(后因蒋介石去世而提早三年获释)。这起事件是二战后台湾文学界波及人数最多的政治迫害事件。

蒋介石时代的其他

*一九六一年三—四月,国军所谓的“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官兵及眷属四千四百余人撤离缅、寮、泰边境并接运抵台,这个名为“国雷演习”的行动由美援资助。

*同年十月,当中共与印度发生边界冲突时,台湾外交部声明不承认印度坚持的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

*一九六三年七月,台湾政府成立“明德专案连络人室”,以协调西德培训国军的高级将领。“明德小组”与白团及美军顾问团并列为战后台湾三大外国军事顾问团,它前后合计共培训了二十五位军官。

*一九六五年三月,副总统、行政院长陈诚因肝癌逝世, 终年六十八岁。财经领域向来非蒋经国所擅长,在民国迁台后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各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和建设,主要是在蒋介石的充分授权下,由行政院长陈诚带领一批技术官僚负责推动的。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随后的工商业改革和货币改革(旧台币四万元兑换新台币一元,新台币五元折合一美元,台币直接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新台币可直接兑换黄金),乃至诸如台电公司在全台各地建立发电厂以及石门水库等重大基础建设,都是陈诚与其手下大员如俞鸿钧、严家淦和李国鼎等人擘划与实施的。陈诚的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秩序,工商业改革扶持了民营业企业,增加了就业率,改善了民生。这些成就帮助国民党在台湾站稳了脚跟,也使台湾经济走上了正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六八年三月,“叛国投敌分子”、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到台湾演出,不过他拒绝了台湾当局要他担任台湾艺术学院院长的邀请。

蒋介石的健康与逝世

一九六九年九月,一个军官开完会后下阳明山急驰,蒋介石的总统座车车队紧急刹车,以致蒋介石伉俪受伤。隔月体检时发现蒋介石的胸腔遭撞击造成了心脏瓣膜受伤,他的健康从此每况愈下。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蒋介石患流行性感冒以致肺炎复发,又发慢性前列腺炎进而并发膀胱内出血。

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蒋介石病情恶化。四月五日,蒋介石突发心脏病而逝世,享年八十八岁。蒋介石在去世前夕于病榻中紧握蒋经国的手道:“孝顺汝母,则余可安心于地下矣!”蒋经国答:“儿当谨遵父命,过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后亦永远如此。”

蒋经国亲自为蒋介石穿寿衣,他按照乡例,给其父穿上了七条裤子和七件内衣,著长袍马褂并佩勋章。

在政府治丧大员公祭以后,蒋介石移灵至一九七二年刚建成的国父纪念馆。沿途民众排列近百万人,处处路祭,人人哀号。

四月十日上午七时起,民众开始进入纪念馆瞻仰遗容,第一天即有二十八万人之众,一周以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六十余万人谒灵,不少人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其间有许多名人从海外赶回台湾“奔丧”,其中包括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女演员李丽华。

当局为蒋介石的去世颁布了“禁娱令”,电影院、歌厅和舞厅一概不准营业。电视画面从彩色变成了黑白,机关学校一律下半旗,街头的霓虹灯广告招牌不再闪烁,原本红底白字的“反攻复国”的标语牌改成了蓝底白字的“永怀领袖”。

四月十六日,在请示宋美龄以后,蒋介石的遗体经通车不久的高速公路送到六十公里外的位于桃园大溪、原是蒋介石行馆的慈湖“陵寝”“暂厝”,待“反攻大陆胜利成功之后,再奉安南京”。

车队经过之处,民众纷纷下跪致哀。

大陆新华社以“蒋介石死了”为题报道蒋介石去世,刊登在人民日报四月七日第四版的下角,全文如下:

“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北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在蒋介石去世之后,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业”,号召台湾全民捐款兴建了矗立在台北的中正纪念堂。

蒋介石点滴

*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早期是担心安全,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后来年事渐高而且健康日益恶化,更加深居简出。

*蒋介石基本上不饮酒,不吸烟,生活规律刻板。他几近吝啬,一件衣服通常穿五、六年,平时不穿高级衣料。除个别公开场合以外,他拒穿西装。与此同时,蒋介石在台湾修建了三十多座行馆,有些从未去住过。

*一九五五年四月,没有标注任何头衔的蒋介石又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蒋介石先后十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是在《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人。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蒋介石出版了《苏俄在中国》一书。

*李士英词、张化民曲的“领袖颂”是经典的歌颂蒋介石的赞歌之一:

“领袖,领袖,伟大的领袖!

您是大革命的导师,您是大时代的舵手!

让我们服从您的领导,让我们团结在您的四周。

为了生存为了自由,大家一起来战斗。

中华民族发出了反共的怒吼,铁幕里的同胞再也不能忍受。

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人人须要战斗,人人须要领袖。

我们要在您胜利的旗帜下,打倒朱毛,驱逐俄寇,把国家民族拯救。

领袖万岁!领袖万岁!我们永远跟您走,我们永远跟您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一九九六年把浙江奉化蒋氏故居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解放军进攻奉化以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

美援与蒋介石时代的台湾经济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土崩瓦解并败退台湾,由陈诚担任主任委员的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也迁往台湾。同时,美国停止了一九四八年“援华法案”规定的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不过尽管对国民党政权非常失望,从蒋介石撤到台湾至朝鲜战争爆发的这段时间里,美国也并不愿意台湾落入中共手中,因此没有中断对台的经济合作和农村复兴项目,还继续向台湾提供着经济援助。一九五0年二月,美国国会通过特别法案,向台湾当局拨款一百零八亿美元。

由于北京新政权与美国的关系不断恶化,美国国务院告知顾维钧将恢复向台湾当局提供军事援助。一九五0年三月,艾奇逊提醒国防部,“尽管美国的政策不允许给予国民党政府新的军援,但允许完成一九四八年的军援计划”。五月,美国重新开始向台湾出售军事装备。六月,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腊斯克(D.Rusk)要求“在九十天之内把‘一九四八年援华法’的剩余基金全部用于台湾”。

蒋介石带着一百二十万人突然入台,使台湾的交通、住房和卫生等基础设施不胜负担,财政赤字巨大,经济濒于崩溃。当时国民党当局的处境极其困难。

正当蒋介石在台难于支撑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中美两国不久在朝鲜正面军事对抗,本来准备“放弃”台湾的美国开始大规模对台援助,由中华民国与美国聘请美国怀特工程顾问公司(J.G.White Engineering Co.)负责财务审计。

七月,杜鲁门批准“美国在台湾的紧急行动方针”,其中规定:1)继续执行阻止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的政策;2)给予国民党武装一定数量的无偿军事援助;3)指示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进行针对国民党资源及所需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军事调查。

九月,腊斯克宣布:“我们对台湾,除了继续予以经济援助外,还将给予选择性的军事援助,以加强台湾的防卫实力。”

十一月,首批五千多吨价值一千四百三十四万多美元的军援物资抵达台湾。同月底,麦克阿瑟向国军提供了二战留下的各种车辆二百余辆、火炮近千门和大量枪械和器材。同时,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美国政府向台湾提供了两套先进雷达(在一九五一年三月又提供了七套)。

十二月,艾奇逊致电顾维钧,告知美国已经决定以几千美元的单价向台湾提供五十架F-47战斗机。

一九五一年二月,杜鲁门批准向国军提供五千万美元供其购买信号装备、坦克和枪械弹药等军需物资。

十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中美共同安全法案”,此后美国对台湾的军援逐年增加,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的军援总额近二亿六千万美元,一九五三年军援近二亿一千八百万美元。从一九五0—一九五四年的几个财政年度里,美国在军需品和训练国军军队上花费了九亿四千二百万美元。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大陆实施全面封锁,台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美国继续不断加大对台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力度,以增强其制约大陆的能力。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解放军炮击金门,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艾森豪威尔在第二天就宣布台湾居于美国国防部发送军事装备的首位。

十二月,中华民国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并且成立了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

一九五八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台海的紧张局势促使美国对台军援大幅度提高。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为国军配备导弹,并开始训练国军如何使用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计划在台湾“至少组建五个导弹旅”。美对台的军援在一九五八年多达三亿三千万美元,国军五十九万部队中有五十三万都受惠于美国军援。

从一九五九—一九六0年开始,美国有意削减对台援助,但由于其间要为台湾提供大量的先进坦克和火炮,并帮助蒋介石训练伞兵部队,对台的军援始终居高不下。

除了军事援助以外,美国为了挽救台湾的经济,大力帮助发展台湾的电力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台湾的电力设施在二战末遭到美军轰炸而损害严重,四分之三的电厂毁于战火。台湾当局将一亿六千四百万的美援用于恢复电力生产,到一九五二年时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台湾的两大支柱产业—肥料和纺织—也依赖美援很快恢复。德基水库也是美援贷款的结果。

在整个一九五0年代,由美援提供的民生物资一直占台湾全部进口物资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一九五七年以前甚至占到百分之四十~五十。关系民生最大的小麦、棉花、黄豆和油脂等重要生活资料占美援物质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美援物资的大量进口,大大纾解了台湾民生物资缺乏的困境。

美援帮助台湾抑制了通货膨胀。一九五一年台湾的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六十六,一九五二年陡降至百分之二十三,一九五三年再降为百分之八点八,以后直到美援结束都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下。

美援还帮助台湾当局减少了财政赤字。在获得美援之前,台湾当局的财政赤字超过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四;美援实施后情况大为好转,一九五一年财政赤字降至百分之四点七,以后在美援期间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

战后美国对台湾的大量贷款还解决了当时台湾外汇匮乏的问题。

除了财政和物资援助以外,美方还提供了各种技术合作。华盛顿鼓励台湾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进行学术合作与人才交流,更以资金协助台湾的大学兴建校舍。

一九五一—一九五六年间的美援,基本上是赠予性质,在一九五七—一九六0年间变成了赠予和贷款并行,赠与的款子由美国主持援外事务的国际合作总署主管,而生产性的经济计划则由开发贷款基金贷款,贷款的利率很低,偿还期很长,所以对台湾政府没有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

美国在一九五七年之前的对台援助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从一九五0至一九五七年,美国对台军援总计十四亿七千万美元,而经援仅为六亿八千三百万美元。虽然从一九五七年起美国计划提升经援在对台援助中的比例,但因冷战环境所限,对台的援助始终以军援为主。

一九六二年后,美国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程度已高,不再需要无偿资助,美援大部分改为贷款,以贷款后的第十一年起分三十年偿还。

一九六五年七月,华盛顿停止了对台湾的援助贷款。

从一九五一年起到一九六五年,台湾在十五年间接受美国的经援达十四亿八千万美元,军援约四十二亿二千万美元(军援的一部分是二战裁减下的船舰以及新开发待验证的喷气式飞机)。

二00四年一月,台湾全部清偿了积欠美方的贷款。

美援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在美援期间,台湾GDP的年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七点六。  

在一九五0年代,台湾经济强调进口替代,即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外国消费品的进口,其用意为促进台湾工业品的生产,最后使台湾本土工业品逐渐取代外货。

因为台湾民间资本积累不易,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由较具规模的官营企业担任,所以一九五0年代官营企业的生产总值占台湾所有企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以官营企业支撑经济的民国政府同时积极引导台湾民间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促成了台泥、台纸、工矿和农林四大官营企业的民营化。在同一时间里,当局还利用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等方式,强迫地主放弃土地收益,以土地换得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逐渐投入工业生产。

一九五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大量外省人的迁入,其人力资源对发展经济贡献巨大。

由于日治时期的基础、台湾的人才、技术及美援等因素,在一九五三年,台湾经济已逐渐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并开始兴建更多的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如石门水库、横贯公路等。

台湾同时扩大了社会福利建设,兴建国民住宅,办理低利贷款,鼓励贸易和私人投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