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的傻子
近几日开始写关于苏东坡诗文的一系列文章,我一个从高中分组就选理工,没有文学专业训练的人,哪来的底气?是苏东坡让我读得开心、写得高兴。至于我这傻子的胆气,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遇见了比我更傻的木头,然后两个傻子加在一起,成了一个不会武功的韦小宝,横行江湖几十年。
我们第一次约会是在波士顿美术馆,这就让我高看他一眼,因为其他人只会带我吃吃喝喝逛街买东西,这个书呆子兵行险招,却蒙对了。我的父母白手起家,从来不曾短少我的吃穿,但是额外的艺文活动,听音乐会、逛美术馆,在我们的小城市就真的是遥不可及了。所以欣赏名家画作在我心里一直是「高尚」的活动,直到我遇见了木头,他以一己之力在极短时间内完全颠覆我的观念!
也怪我当时年纪小,好唬弄,对于学历比我高、英文比我好的人,打心里就先矮了一截。请看到这篇文章的小朋友记住了,千万别犯相同的错误。学历高,咋地?人傻,是一辈子改变不了的事实。英文好又怎么了?他只会说英语,我可是会中、英文。木头年轻的时候是比别人好看一些,我们回台湾拍婚纱照的时候,在公园里,旁边围了一群吃瓜看外国人的群众,摄影师更是对着他一阵猛拍,而我这个准新娘则成了一个被遗忘的道具。但时间是公平的,老了,头一样会秃,肚子一样会凸。所以呢,选才,选财都行,千万别被美色蛊惑。择偶切记!
当年木头带着我在美术馆里,他大言夸夸,全凭自己的喜好评论名家,世俗既定的评价不影响他个人的好恶。这样「大胆」的言行,于我真的是非常新鲜,也有点你怎么敢质疑专家的不解。但是很快的我竟然也觉得他说的有理。虽然我欣赏名画的机会不多,但是因为从小喜欢看杂书,看多了,也就培养出自己的兴味,甚至对某些小有名气的作家也是有点不以为然。所以我也能接受,文化艺术没有绝对价值,但问是否能对个人引起共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是吗?
于是两个理工人从波士顿美术馆开始,走遍许多大美术馆与画廊,全凭直觉夸夸其谈当下的感受,有几次还引起其他人的共鸣。最夸张的一次是在波士顿美术馆,当时特展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的作品,好像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展品都是名媛名模为了拍照才会穿上身的。那一天木头的灵感源源不绝,是一场自发的个人脱口秀,各种夸张的点评,竟然吸引了整个展室里的人,时而引起一阵爆笑或几声鼓掌,过后还纷纷向木头致谢。
有一次在一个拍卖会上,巧逢当时美术馆的财务总监(CFO),他提到美术馆希望能展现亲民作风吸引更多人参观,却一直拓展不开,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专业的,不懂艺术,当然就不会想买票参观。于是我们又把自己那一套关于艺术鉴赏,无关乎懂不懂,只问喜不喜欢的平民思想拿出来和CFO交流,他竟然感动地把我们引为知己。
从那之后我们两人更加胆大妄为,在画廊里对着当代画家的画作品头论足,听得画廊经理嘴角一抽一抽的,赶忙陪笑道:”也许你们会更喜欢某某某的作品”。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喜不喜欢都无所谓,重点是我们根本买不起。
尽管我完全不知道什么画派什么风,但是当我站在莫内(Monet)的画前,感觉一股清风拂面;站在梵谷(Vangoh)的画前,感觉颜料的力道迎面袭来。但是,看着高更(Gauguin)的旷世名作”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就是没办法喜欢。如果有人因此说我是个没有素养的乡巴佬,你猜,我会有什么反应?什么反应也不会有,因为,喜不喜欢,不关别人的事。呵呵。
那么苏东坡呢?虽然,我没有专业的训练;虽然,我这是在文学城班门弄斧。但是,我会继续读苏东坡,继续写苏东坡,因为,
我是真喜欢苏东坡!
(图片来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当然不是误会,多温馨啊,这些回忆。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那副画,我还做了书签,送给Book Club的朋友们。什么时候还想去大溪地呢。:)
波士顿的美术馆我们也去过。期待码农的苏东坡系列。
自从可以在家上班,我经常穿着睡衣就出门了,因为忘了换衣服。:)
三宅一生?呵,我是三生三世也穿不上他的衣服。:)
三宅一生的服装展览我看过,我挺喜欢的,就是觉得不太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