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我的骄傲
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不能否认,有更多的生活习性已经比较趋向美国人的习惯。但是,台湾是我的根,我希望能永远保留我的台湾草根性。
什么是台湾草根性?其实没仔细想过。但是提起草根性,马上联想到小时候的邻居,菜市场里挑着担子卖菜的阿婆,骑着三轮车穿街走巷卖臭豆腐的阿伯,纺织厂里的女工。还有好多好多,低头弯腰勤恳工作的背影。当然还有我最敬爱的妈妈。
我成长的小城市大约有十万人口,更像是一个大型的乡镇。我们家在一条小巷里,两排面对面的两层楼钢筋水泥房,外墙贴满小磁砖,屋子里的大理石子地打磨的光亮鉴人。除了几张床,一张餐桌,一张书桌,几把椅子,一套沙发,冰箱电视,没什么多余的东西。
巷子里的居民从事各种不一样的职业。有两兄弟在城中心经营一家布庄,在菜市场卖菜的阿婆,在公司或工厂工作的职员,在大街上卖各种货物的小贩,还有好几户家庭式工厂。我妈瞅准了大家生活所需的商机,在巷子里开了一家杂货店。
(网路图)
那是1970年代的台湾,有几个经济政策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和我们小巷关系最密切的有两桩。
一是由当时的台湾省主席谢东闵先生所提出的「家庭即工厂」,简单地说,是每个人的家都可以成为工厂代工的一个迷你卫星工厂,有些是家里放一部机器就成了工厂延伸的生产线。而更多的是纯手工的代工。当时雨伞是一个出口大宗,巷子里的家庭主妇和妈妈们,还有半大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把小铁钳,都在组合雨伞头。
(网路图)
二是由蒋经国先生主导的十大建设之一,南北高速公路的兴建。巷子里住进来一批卡车司机,他们都是修筑国道1号的员工,为我妈的小杂货店带来一批可观的客源。
小巷里的居民和孩子,都成了大经济链的最底层,凭着自己的劳力赚取应得的工资。不论大人小孩都有额外的收入,我妈的小杂货店,也成了邻里喜欢聚集的地方。邻居妈妈们喜欢找我妈闲磕牙,交换各种家长里短,顺便看看店里头有没有新的胭脂水粉。
(网路图)
那时候的台湾,多数是穷人,裤口袋往外一掀,也掉不出一个子儿。却处处朝气蓬勃。因为大家都有事做,完事了还有钱可以领。每个人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只要肯做就不会饿肚子。铜板一个一个慢慢地攒,明亮的前程,就站在不远处微笑地招手。
虽然当时的政治气氛严厉,有党禁和报禁,简而言之,是国民党的一言堂。可是那和小巷里的居民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我猜在台湾南北各地无数大街小巷的居民,有很多人和我们巷子里的人一样「短视」。升斗小民吃完了这一顿不愁下一顿,已经是数十年来难得的运气。孩子们不用去田里挖地瓜捡稻谷,甚至可以去上学,下了课赚一点零用钱,到小店里买糖果,在巷子里呼朋引伴打弹珠玩纸牌。小孩天天去上学,脑袋里的知识越来越多,大人天天去上班,口袋里的铜板越来越沉。
(网路图)
日子就这么稳稳当当的从70年代到了80年代。十大建设终于完成了,工厂也越来越多了。
我渐渐长大了,屋子显得越来越小了,各种不同的家具电器塞满各个角落。巷子也越来越拥挤,家家户户的走廊下停满了小孩的自行车,大人的机车,巷道上开始出现了小汽车。还从大人们口中学到一个新名词:暴发户。说的是某人家莫名其妙地就赚了很多钱。
大部分人被政策的无形力量牵引着累积财富的同时,有些人没跟上。
我家巷子里就一个,阿好姨没了丈夫,一个人养三个儿子,当时老大也才六、七岁。老大出生的时候脑子受伤了,自己穿衣吃饭没有问题,其他就难说了。阿好姨白天去上班,三个孩子在巷子里玩,肚子饿了就上我家,我妈煮饭给他们吃。后来阿好姨的堂兄嫂在北部开了一家工厂,把阿好姨和三个小孩都接去一起生活。几十年来逢年过节,阿好姨和儿子们总带着一大堆吃食来看我妈,把我家当成她的娘家。老二结婚、生子,也都不忘带媳妇和儿子来让我妈看看。
有了阿好姨的例子。我妈惦念着在某些无名的巷子里,是不是也有另一个阿好姨?她找到了一个机构,叫做「家扶中心」,专门帮助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阿好姨”。于是我妈开始每个月捐钱认养这些家庭的孩子。渐渐地,台湾需要被帮助的家庭减少了,家扶中心把扶助对象扩展到台湾以外的地方。现在,我妈还认养着两个印度家庭。他们逢年过节写卡片问候并谢谢我妈妈。
在台湾一直都有这么一群人,和我妈一样,自己过日子,每个铜板打18个结,花起来特别困难。但是遇到需要的人,哗啦啦的洒钱一点不心疼。我妈在慈济基金会里的师兄师姐全都是这样的傻子。她和师兄师姐,去医院当志工,去社会的各个角落探访需要帮助的人,送吃食日用品,替他们打扫环境卫生。我妈回家以后总是眉飞色舞地把他们做过的事重述一遍。我爸听了挺不服气的,才多大的事?我也行。从此他们妇唱夫随,一起忙碌,少了许多时间吵架。
我的父母,在台湾并不特别,这样的人多得是。他们总是默默帮助别人。政治舞台上的大炮锣声,他们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但是总也想不明白,唱的是哪出?他们心里想的是,该再去看看复兴村里独居的90岁林爷爷,带他去复诊,顺便打扫一下他的家。
那炮声隆隆,披上祖训和大业的金钟罩,准备上门挑衅的,知不知道什么是祖训?难道不是知礼仪,明道义,辨是非,行仁爱,以善传家。
什么是大业?不就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谁忘了祖训还自称老大?与其拿枪杆子,倒不如拿起扫把,去林爷爷家扫地,让人心服。
(图片来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图片来源 网路)
邻居妈妈们喜欢找我妈闲磕牙,交换各种家长里短,顺便看看店里头有没有新的胭脂水粉。————这段好温馨好人情味。还没去过台湾呢,最近一直跟沈香云游台湾,今儿又有码浓交替讲解,真是好!
排版也独特,加赞!
价值观的传承.谢谢您的分享. 我去过台湾, 体验过当地普通民众的友好.
坦率地说, 在2010年代前,我对台湾人有极为负面的看法的.
我在90年代末曾经在台湾企业工作过,同时也有不少同学/朋友也在类似的台企工作,
大家跟我的感受类似: 台湾人,特别是管理层, 对大陆人极有成见,常有言语羞
辱,甚至体罚是不鲜见的, 同级工程师或者管理, 大陆籍员工的薪水远远比不上台籍,
或者当时流行叫法: 台干. 台湾人在大陆的已婚台干,包养大陆女生更是比比皆是.我
一个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女同事也跟一个台湾人在一起,一次又一次
的骗她跟他的台湾老婆离婚, 然后她女同事一次又一次为她堕胎,导致最后无法生育.
也许, 同样这个人,在台湾生活他会很正常, 人性有时很复杂...
我那时年轻气盛,觉得凭着自己的才干不怕找不到工作, 在台企里做了不到半年,
感觉不爽就辞职走了,用现在的话叫作裸辞.
到了00年代中后期在非台企里才又有跟台湾同事接触的机会, 这次在跟一个台湾同事
接触的过程中,他给了我一个极为美好的人际沟通体验,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温良恭俭让",
让人想起过去的理想社会里的美好时光.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还偶尔发信息互相问好.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感谢台湾,庇护和秉承了中华文化美好的部分,使她不至于绝迹。希望博主以后多发文,文学城台湾人太少。
胼手胝足,建立起世界微电子工业的一片闪亮高地,佩服!
请珍惜和坚守祖祖辈辈艰辛努力建设保护的美好家园,华人之国,华人之光!
不知道你今天会发现哪一家新的咖啡店?
你看,城里有你的读者,继续写。这样,不读龙应台,也可读码农。:)
忠义理智信这些道德标准永远不会过时。
中共的共产主义土匪文化,完全毁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台湾和香港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个是在中国人治理下逐渐走向民主的社会,一个是在西方殖民下发展起来的民主社会,两个都发展成了很好很富有的地区,而且法制健全,但两个又各有不同的社会特色。但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是完全能拥有民主的,是中共把大陆耽误了整整七十年,让多少中国人痛苦的过了四十几年物质身心都备受煎熬的悲惨生活。今天的大陆在中共的独裁统治下,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相反台湾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生活在那里过,却让我们感觉价值观相近,倍感亲切。
退休了搬到台湾来住,挺好。物价低,环境好,有山有水,玩的地方多。
期待碼農更多这样的佳作,我好喜欢!祝碼農长周末愉快!
至少我还能做梦。祝春浓新周愉快。
I am preaching to the choir. 哈哈。
我先生去台湾旅游,对台湾赞不绝口。他说他台湾人做生意很认真,不欺客,让他感受到温暖。我们俩准备以后去台湾旅游。
码农:我读懂了你的故事,也读懂了你的呼吁。别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 ,别拿祖训做文章。该做的事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我成长的年代总有饥饿感,那时我们家条件算是挺好的,但成长过程中经济匮乏感让人记忆深刻。
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只是我妈更漂亮。哈哈。
你前面说“战战兢兢”,不必。我想一个博主只要写出自己的,不求面面俱到,就是对自己的完成。没有比自己进步更高兴的,你说是吗?
祝开学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