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智慧:孔子家语-听孔子自己讲忠孝---天大的误解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忠孝代表的是顺从,是毫无条件的听话,是几千年来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更有像鲁迅和邓晓芒等大思想家认为,中国人的“奴性”就是这两个字造成的。看来,忠孝的罪恶确实不小,应该批倒批臭, 才能实现人格和精神的彻底解放!
孔子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难道只是统治者愚民教育的帮凶吗?如果真是如此,难怪有人对儒学不屑一顾了。那么孔子到底如何看待忠孝?这里正好有一篇孔子教育弟子子贡的文章,谈的就是忠孝。
子贡问老师孔子:“儿子听从父亲,就是孝顺;臣子听从君主,就是忠贞;难道还有其他疑问吗?”孔子说:“子贡你太浅薄了!你真的很糊涂。从前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其君王有七人诤谏,因此君王不会有错误的举措;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其君主有五人诤谏,因此国家社稷平安无事;有一百乘战车的大夫,他家里有三人诤谏,因此家族可以永保荣禄;父亲有诤谏的儿子,不会冒犯礼法;学士有诤谏的朋友,不会做违背道义的事。因此儿子服从父亲,如何算是孝?臣子听从君主,如何算是忠?只有能审察明辨命令的人,才能称作孝,才能称作忠啊。”
孔子狠狠地批评了子贡对忠孝的理解!听话不是孝,顺从不是忠!忠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不是死心塌地追随君主;孝是善于帮助父母,不是一味顺从,不问是非。相反,真正爱护父母的孝子,看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一定竭力劝阻;真正的忠臣,看到君王有错误的举措,一定拼死阻挡,不是一个,可能有五个甚至七个这样的争臣拼命地挽救!当君王走错了方向,国家社稷在滑向深渊的时候,争臣以死相救,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车轮的滑落。
所以孔子所讲的忠孝,不是用来愚民的,反而是忠于道义,忠于人格,是人性和人格的充分展现和解放。只有这样的忠,才可以成为一个争臣,一个敢于和皇帝争吵,一个以死劝阻的大臣。
附录: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