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知乎:你对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怎么看?

(2018-07-26 05:31:47) 下一个

你对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怎么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71503

56 个回答

 
很爽啊!尤其是华人商会老头抢白bbc记者那段:我们中国人是真金白银做生意,不像你们是拿军舰大炮来抢(大意),当时记者脸就绿了└(^o^)┘
一部包含了三套不同价值观的纪录片,
分别是:非洲黑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美国人的价值观。

 
1)非洲人的价值观。其实非洲人的价值观就分成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小农价值观,一个是精白价值观。小农价值观提现在比基尼加工厂、养鸡户的身上,他们并不知道或者不指望现代化的生活,田园农耕其实挺好,用着白羽鸡的品种却希望养出土鸡的味道,手工制衣却非要和机械化成衣竞争。另一种是精白价值观,渴望平等、自由。
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的极端,一种是在加拿大放羊,一种是在中国山区放羊。反正都是放羊,没有人告诉过黑人应该怎么样从中国山区放羊走向去加拿大放羊。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黑人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不都是很正常的事吗?你们非洲想要有高楼高铁,电灯电话,这是最正常也是最快的方式,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从小农经济跃进到工业大国,我们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现在在用你们牺牲最少的办法帮你们走完这段路,你们还在JJYY。。。
但是,实际上,中国的价值观正好处于黑人两种极端价值观之间,两边都不得待见。
我不知道是他故意没有选,还是忘记了“教育”这个环节,中国实际上在他采访到的国家,都建立了很多学校,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对黑人进行普及化教育,类似中国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也就是说,也许在2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可以想象非洲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这些教育基础、工业基础和理念、交通基础等等东西,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给非洲的,中国当年为了这套东西,跪舔了苏联多少年!
黑人不领情很正常,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一切。他们的世界里,要么小农经济,要么美帝生活,只要一直小农经济下去,总有一天会美帝生活的。
只有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不会等着你发育的!

2)中国人的价值观。——一切皆有代价。
援非是一种交易行为,我们帮助非洲建设和发展,公路、基建、教育、矿产、农业、制造业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给,代价是矿产。中国人在用中国的方式鞭打和推动非洲让他进步。
问题是,非洲人想要这种进步吗?作为国家层面,肯定是想的,中国人在非洲做了什么,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在个体层面呢?那个在不停打矿石的非洲哥们到底会是怎么想“我打点矿石就能卖钱了,真好。”还是“打矿石才赚这么点钱,坑啊!”我想两种想法都在他脑子里存在过,不过很客观的现实就是:只有中国人收矿石,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在剥削他们,你们去收啊!为什么不去?没有港口停船,看到纪录片里面那条长达20公里的码头了吗?没有路面交通运矿石,看到铁路了吗?没有市场消费这些产能过剩的产品,看到那一栋栋在建的高楼了吗?
不是中国只肯出这个价,而是只有中国肯出这个价!

 
3)美国人的价值观
这个片子里美国人的价值观真没啥好评价的,双重标准玩得极溜,中国的国防明显超出了防御性需求,那你美国的军队是怎么回事!作为一个本土从来没有被侵略过的国家,要这么多军队干啥!
允许转载,转载请保留本人署名。
看完半天以后才发现拍得非常有意味。
记录中国人在非洲卖鸡的那段儿,我印象非常深刻,下午看完以后感觉很不舒服。
说的是中国人卖鸡,把非洲人搞到没生意。
主持人去采访非洲黑人鸡贩子,录下了以下的一段。
鸡贩子拿出了两只鸡,说其中一只是中国人的鸡,肚皮发红,然后说中国人的鸡绝对充气了,主持人随口附和着。呵呵,打气能增加分量不?傻逼哦。

然后把两只鸡宰了给主持人做了两盘鸡,然后告诉主持人这盘子是中国的,另外一个盘子的自己的。让他品尝。鸡贩子的家人围了一圈,死死的盯住主持人。。。希望他能说出公正的评价。主持人慢条斯理的嚼着嘴里的鸡肉:要给我出诚实的评价么?黑子们头点得犹如鸡啄米。
你们的鸡吧,好吃多了!!!(他说到前半句的时候,故意顿了一下)
黑人们欢呼雀跃,掌声响起来,笑声也飘扬在逼仄的鸡棚里。
看到这里,我笑了,因为BBC是个西方媒体,它如果看待中国不公正且有偏见,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不会气愤,止增笑耳,因为黑得有点弱智。
但是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忽然回过味儿来了。
不可能,这是世界一流的媒体,它虽然有偏见,它不会这么蠢,如果他是为了表达中国人的鸡不如非洲人的鸡,他不应该是这个方式表达。这种方式的表达简直幼儿园水平。除了收获嘲笑,你在观众那里得不到别的,BBC不会做这种事情,黑别人可以,这是摆明黑自己,那就太蠢了。
我想,至少应该让主人给他盲试(品尝前不告诉他哪盘子是谁的鸡,然后吃完评判)。当然,这样主人也是可以做手脚,而且很显然会做手脚,但是这样偏见不就表达出来了么?
不对不对,这样还是黑得太明显,最好是由主持人切块,然后同样的碗盖上,叫摄像师做记号,让鸡贩子来炒,然后盲试品尝。我想了想,还是不对,这样鸡贩子可以在选鸡的时候就以上驷对下驷。不过最后这个方案比较好的表达出了主持人和BBC对中国鸡的态度。为什么不是这样拍呢?吃饭的时候,这个疑问在我脑海里反复盘桓。
忽然我明白了,一个去过西方很多国家,即使站在华莱士面前也不会露怯的BBC纪录片主持人,他走过了千山万水,他见过了无数众生,世间百态。今天冷眼看到鸡贩子用自己的标准选了两只鸡做比较,然后自己处理,烹饪,包办了所有的环节。却让他一个第三者坐在一边,最后做一个“公正”的评判的时候,该说什么,其实已经成竹在胸,他坐在小凳子慢条斯理的吃完了两盘子鸡,抬头看着围成一圈的黑人附身请教的热切,他的智商优越感,和教养层次的超然俯视感的其实一览无余了!!!他微笑着分两段说出了对方想要的答案,然后跟他们一起笑了起来。。。

想明白的这一刻,我感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真的只是一个记录者!他原来只是在记录,非洲人被中国人夺走生意的刻骨仇恨,和鸡的优劣本身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
呵呵,是不是想去看看这一集,先别走,好歹先给我点个赞啊

先说看法:很真实,至少安哥拉那部分! 较客观,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基本如此!

拍这个记录片时,我还在国企工作,里面的那个记者和他的团队我见过,提出过采访我们单位,但单位领导有指示,拒绝接受任何采访。接受采访的南通四建在中国建筑施工界是响当当的公司。片中的那个项目是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地标性的建筑。那部分真实反应了在安哥拉搞建筑的底层工人的真实工作生活状况,一点没黑。如果有人感觉不适,那是他不了解。采访的小商人还是我们山东老乡,看起来他发了些财,作为私人表达看法也很真实,我认识的周边私人老板也都差不多。

上学时天天听BBC 为了学英语,能听懂了之后,发现在跟我们报道同一事件时的不同观点,为了弄懂不免看了很多国外的史料,跟外教也有了较深入的交流。工作后主要在非洲,也偶尔去欧美旅行,慢慢对英美主流媒体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客观说,对普世人道等的报道比我们更真实。回到主题,非洲是世界各个国家的试验场,欧洲各国对殖民地有天然的语言文化宗教制度优势,更有亲属联姻混血,我们算是新人,选择切入点也只有Business 这一条路。政治上我们的领导策略是对的,具体做法就是国家队带头,民间力量全面进入。站在我们民族国家利益层面,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站在欧美等传统的角度,我们半野蛮的经济进攻,他们不爽,甚至招架不住,这点我们该自豪,国内见识不深的年轻人,容易被某些观点忽悠,很悲哀!

我们的问题也有,甚至很大! 据我观察,大部分中国人歧视非洲黑种人;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底层人形象太差,公共场合丢人,没素质等等。老实说,我们大部分来非洲的人在当地人眼里配不上大国强国的形象。

不再多说,有违和谐!

PS.在这个纪录片之前的2009年,一个美国人写了龙的礼物,也比较客观,国内有翻译出版!感兴趣的可以对比看看。

建议大家多看看欧美和日本的纪录片,抛开偏见会学到很多。也别被洗脑,开放的心态,更要理性严谨的思考。

我感觉这个纪录片已经拍的尽可能的客观了,对中国的崛起也释放了很大的善意。

让我们回忆一下纪录片中记者都是怎么回应对中国有意见的人。

一开始的老黑不吃中国的菜,但是记者反问他中国人的工作勤奋程度,就连老黑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工人十分勤奋,安哥拉工人比不上。

紧接着记者坐着火车前往下一国,而这铁路正是中国援建的,不管怎么说记者还是充分肯定了这条铁路的作用。

然后是罪恶的象牙交易,这点当地人表示因为中国人有需求,但是记者随后补上:中国政府针对象牙制品交易的措施十分严厉。至少在明面上并没有谴责中国政府。

在津巴布韦,很多人都诟病中国政府支持当地的独裁者,但是记者在听完两位逃出来的黑兄弟对中国的埋怨之后,记者也给出了中国的想法: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为什么要插手?虽然没有积极的帮中国辩解(人家也犯不上帮这个忙),但是至少也给观众们给出了中国自己的想法,随后记者又说“而西方各国政府在符合自身利益时,也会同这些专制的政权做交易”

吃鸡的那一段,你让一个英国人被一群已经被中国人挤压的没有生存空间的老黑围着,几十双眼睛眼巴巴望着你,你打算说啥?恐怕就是个中国记者在那也很难说出中国鸡肉好吃吧?更何况之后记者立刻打断了欢呼的老黑,告诉他们“也许这不是中国人最好的鸡”,也说出了一个隐藏的含义:中国鸡的质量并不是比不上本地鸡。

接下来是劳工的权益问题和中国人对当地固有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一对白人夫妻虽然酸酸的,但是记者并不是很吃这一套,在与劳工谈话的时候也指出中国人交税和雇佣当地劳动力的事。

非洲之行就结束了,里面的老黑一般来说都是底层的人,人微言轻,并且不乏强词夺理,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观众们应该都能看出来。 不得不说黑人们见了昔日的白人老爷,立刻就开始告状……

然后是在南美。

记者在一开篇就指出:正是与中国的贸易使得巴西崛起。给南美篇定下基调。

面对阿瓦人嗷嗷待哺的孩子,记者在感慨中国的需求使得对雨林的破坏增大之后,又立刻补充:这些家具很多都被销往欧洲和美国。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比基尼比拼中中国人的衣服质量得到了肯定。我感觉如果想黑中国完全可以换一个不鸟中国比基尼的人的段落剪辑上去,但是BBC并没有这么干。

采访中国商人的时候,大英帝国被黑了一下,但是记者也只是哈哈一笑,而且还能播出来,这气度值得点赞。

然后在北美,北美人民就理智多了,不和黑人一样没出息,只是说现实, 但是并没有谩骂或者指责。

记者随后品尝了鸡爪子……估计造成了10000点伤害

在孔子学院的那一段也很值得品味,美国老兵的指责,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记者并没有说什么,但是也给了中国负责人解释的机会。这个很正常,这几年中国别说老愤青,新愤青也得几千万

在美国海军表达了中国海军不安分的崛起之后,记者来到了一位有威望的名人家里,名人对美国搞了个大批判,唱衰了一下美国,不过这招我们见过很多次了,不用当真。

综上所述,该纪录片对中国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总不能和NHK舔中国一样……),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给了很多中国人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崛起。

BBC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纪录片,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黑中国,黑你只是一贯作风。
答案就在第二部结尾,就是那个美国战略家弗莱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所说:“勇于挑战,言出必行,努力奋斗,不怕牺牲,创造未来。(can do,get it done,hard work,sacrifice,own the future.),等等,我们美国人也曾经是这样”。还有,“我们不用担心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是要担心他们的资本主义”。
看一下它如何裁剪,那些工人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勇于挑战,努力奋斗,在安各拉西方人不敢染指的地方,表现中国人不怕牺牲,创造未来,处处指明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在巴西,甚至巴西人也说中国货好,要为中国代言,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不但货好,也便宜。一个你无法与之竞争的对手。
最后一站才是美国,从孔子学校(文化),到工厂倒闭,再到美国海军。中国正在书写新规则,连美国也是没有还手之力,其他国家能做什么?
从非洲到南美,再到资本主义大本营:美国,安排得太好了。
丝丝紧扣弗里德曼在纪录片的结尾所做的分析。
这时你才能看出它的主旨,就是西方危机,或者说中国威胁论。而且是各个方面,从工业到文化,到军事。
如果西方人不警醒,就意味世界规则的改变,中国人将书写这些规则,他们的后代必将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下,这才是西方应该明白的。
所以题名叫做中国人来了,含义是,中国人正在接管世界。
以前西方人已经写过西方的衰落一书。
有趣的是,这个片子拍完后,一年后,英国加入亚投行,中国老师出现在英国,同时,英国女王用金马车接大Boss。很显然,英国人看懂了自己拍的纪录片。
只能说,英国人的纪录片拍得真好。
我感觉还是满不错的,bbc没有回避的问题就是:这些海量资源被吞噬的动力不只是中国,而是北美、欧洲市场等的合力。
这个主持人为了得到更多方的采访许可,显得有些过于两面三刀,但作为这种极其容易得罪人的题材的一线采访者,安全第一。
1.非洲的一些本地小企业户和政治家对于所有其他竞争者打的都是一个牌:欺负我滚回去。这是非洲从被殖民和奴役就开始形成的长期心理机制:我是受害者。
象牙问题没的说,中国人绝不应该买。
2.亚马逊问题是早在中国崛起就开始的灾难,与其说是中国贸易带来的掠夺,不如说是人类能源掠夺史。
3.美国被淘汰的是基础制造业,而高端制造业还是蛮发达的。以前美国人制造业爽一是因为战争,二是因为当年这些行业都是世界高端制造业。
所以这片子还是不错的,唯一可惜的就是主持人的气场比较差。

这部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可以浓缩成下面几句
1、你动我的蛋糕了
2、你动其他人的蛋糕了
3、你在搞商品倾销、文化入侵、你在使坏
4、你军费太高了,你会破坏世界和平
5、你的发展破坏了全世界的平衡,破坏了游戏规则
6、你不应该发展
7、落后的中国才是好的中国~

我们屁股不干净?
但是你们屁股比我们还不干净好吧!?

用中巴XXX协会的那个老人家的话来说,我们是来做买卖的,我们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抢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是平等关系,不像你们搞殖民的。。。
我就说一句话,中国不是崛起了,而是醒了。
很多答主说到中国的崛起,但是我很不喜欢用崛起这个词。
崛起为何?
在我看来,既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是一扫六合,虎视雄哉
秦国统一华夏。
这是崛起,我并不认同。
一个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一个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家,一个传承几千年文化的国家,在全体国民的一致努力下,追求在21世纪,每一个一个人,应有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称得上是崛起吗?
喊中国来了的, 只是太年轻, 没有见证过他的辉煌。 年迈的老人会呢喃细语,中国回来了。
就说我看过讲中国人在非洲那集,总体感觉还是比较客观的。中国人在非洲的环保意识薄弱,为中国人干活的非洲员工也被剥削的很厉害,这些缺点不仅在非洲,在国内也是这样的,中国人在哪都那样,就这毛病,改不掉了。
但是bbc这个剧集明显有比较强劲的醋意在里面的,以前大英日不落的辉煌已经不再,自己以前在非洲的矿场现在变成中国人的,以前自己的舞厅被中国人改造成羽毛球馆,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地盘被人抢了,当然不爽了。他对中国人的那些指责,不能说以前英国统治期间没有,非洲当地人也不见得那么待见英国人。但是这个剧集的拍摄明显带有英国人对中国人愤慨的情绪在里面。
说客观,比如吃鸡那个地方,主持人说非洲的鸡比中国鸡好吃,但是后面加了一句,就是不确定你们给我的是不是中国最好的鸡,可见还不是一味的讽刺和贬低中国人的。
中国人应该很自豪才对,西方人恨你说明瞧得起你了,怕你了。
想到个段子。
1911,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1949,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79,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1989,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2009,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2012,只有中国才能救全世界。

最早看到这部纪录片还是在11年,一边看着,我对白左的幻想一边在破灭啊,那小玻璃心碎一地啊,整的我都快怀疑人生了。本来我幻想的多美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国际关系在核威慑之下达到了非攻,而国内也能达到兼爱。各国统治阶级互相竞争,各国工人阶级可以从中获利。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竞争会自动带来均衡,多么美妙的世界啊。

看完我才发现这世界还有另外一面啊,他叫1984——各国统治阶级以和其他国家对抗为名,对国内实行威权统治啊。这边说为了对抗共产主义,你的养老金不要了、失业金不要了、医保也不要了;那边说,为了保持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不能涨工资。这竞争不充分啊!这均衡是纳什均衡吧,这不是最优的均衡啊?果然修正主义不靠谱啊……

修正主义虽然不靠谱吧,但多少还管点事,问题是就连修正主义这种事上,各国左翼都不团结啊,我滴这个玻璃心啊。你说欧美和中国贸易逆差,那是中国的错吗?中国人累死累活生产出来的东西,廉价卖给你;价格都压得那么低了,还有逆差,能怪中国吗?要怪怪你不卖给我们东西啊,看看这条新闻生物医药进口:欧美垄断,贸易逆差仍悬殊看看欧美在药品领域垄断多严重。

你说你有好东西,你不卖给我们,回头怪我们倾销?你说中国工人累死累活的,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你老人家有药你不生产,你控制产量,你价格抬那么高,中国人眼睁睁看着买不起,病死了,你们还在谈知识产权。这种事情上各国左翼就应该团结起来,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垄断,提高产量、降低价格、薄利多销;发展中国家推动医疗保险改革,提高人们的承受能力。这样一升一降,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了,吃了你的药,我活下来了,继续给你生产廉价商品;你那边,产量上来了,工人就业解决了,贸易逆差没有啦,皆大欢喜。

唯一损失的就是资本家那点单位利润,可恰恰就是为了这些垄断利润,美国人失业、中国人看不起病。而且某些白左还真就想的是躺在家里和资本家分享那点利润,而不是到工厂里给中国人生产救命药……看来非攻虽然已经到来,兼爱还离我们很远啊~

BBC有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一般都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子酸味。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请你批评到点子上。整天给中国扣新殖民主义的帽子也是醉了。中国“掠夺”非洲的资源好歹也是给钱的好嘛?又不是去做慈善的,总比以前的奴隶贩子强多了。

看到 中国人来了 里面说中资企业把以前英国的俱乐部改成羽毛球场的那个酸溜溜的调调也是服了。合着去殖民头头开趴,泡吧就是有情调,搞援建的工人打打羽毛球就粗俗了。不过这几年BBC关于中国也是越来越偏中性了。估计是,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无脑黑渐渐的没了市场。发布于 2015-03-14
正儿八经在非洲卖个鸡都能被别人把鸡肉不好吃拿出来说事,勤劳一点起的早做生意又被说成好像搞了不正当竞争一样,到巴西办个厂又说破坏雨林。作为一部黑中国的记录片,水平确实不高
看到非洲和南美的人民被剥削,看到巴西和美国的产业纷纷倒闭,这很爽。
帝国大势,滚滚向前,谁愿挡道,唯有碾于车轮之下。
毁灭你,与你何干。
管你台湾香港之同胞,亦或欧美日非之蛮夷。
管你痛苦亦或悲怆,但有华夏子民于此获利,又有何妨?
以尔等之鲜血,祭帝国之长刀。
以西夷百年窃取之利,筑中华再度崛起之基。
编辑于 2016-12-11

最搞笑的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Michele Flournoy表示大片国际海域紧靠中国,说“this is in a region of the world”,全球贸易也依赖这些海域,所以要通过国际认可的法规来确保这一点。
所以中国就不能控制,只能灯塔国来=。=
所以我大天朝就不属于国际不属于the world了=。=

还有DC的政客各种表示要贸易壁垒要反倾销,
Youngstown的工人丢了工作就知道是中国人害的,怎么不想想是雇主为了节约成本把工厂建到中国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做法咱不评价,但是做了还要立牌坊也是各种有意思。2015-11-16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是比较客观的,当然作为BBC,偶尔缅怀一下大英帝国也没啥不好。
这个纪录片大概讲了这些事情
安哥拉:中国帮助修建商场和铁路,当地人对中国映像不错
赞比亚:中国人喜欢买象牙,助长了当地偷猎大象
当地养鸡场受到中国养鸡人的冲击,有一段赞比亚养鸡场吹嘘自己的鸡质量好的片段,但是主持人态度是说似乎很多赞比亚人还没准备好和中国人竞争。
中国人买了当地铜矿,遭到了一些民族主义愤青的反对,但主持人指出了中国人的铜矿也有交税和雇佣劳工,对当地有好处。
刚果:当地的中国矿场面对不注重劳工权益的批评
坦桑尼亚:通向中国的港口,中国制造商在当地投资与建厂
津巴布韦:中国政府支持津巴布韦独裁者压制人权
巴西:当地富商琢磨着大建港口,卖资源到中国(这个人去年破产了,囧)
中国狂买资源,为了生产这些资源,破坏了很多环境,并影响了土著生活
但是主持人也指出了其实很多是卖到西方去的,不能光责怪中国
中国商品冲击了当地制造商,而主持人的实验似乎表明当地居民并不特别偏好本地商品
美国:中国支持的孔子学院遭到了当地一些居民的抗议,包括打过共产主义者的退伍老兵,跑到国外的中国持异议者,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CP党的外宣机器,是为了控制美国下一代
中国钢铁业冲击了美国钢铁业,很多人失业,生活困顿
美国指责中国搞贸易战,但BBC也指出这么做对全球经济没好处
对中国军事崛起表示担心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表示中国现在是靠资本主义在冲击世界,不是共产主义了

总体上看,比韩国的那部什么《超级中国》好不少,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却也涉及了不少方面,不像韩国那部,就在那突出中国买买买的形象
而且也比较平和,虽有批评,但同样也有辩护。
2015-04-15
BBC拍自然类的片子比较有意思,涉及国家政治的部分就太情绪化了,像是小孩子叉着腰指着门前的小水沟说: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世界上最大的河,没有比这更大了.... 编辑于 2016-03-28
只能说欧洲的媒体搞这一套真的很在行,而且把中国的弱点看的很准,所以黑的也很高端。看完简直不敢想欧洲的大妈们会对我们什么看法╭(°A°`)╮
而且有的地方确实挑的很对,不说别的,就片里说的那个偷猎者捕象现象,主持人去喂养幸存的可爱的蠢蠢的小象(牵动着多少欧洲大妈的心....),继而提到虽然中国执法严格但象牙等仍在远东肆意贩卖....瞬间觉得比中国媒体成天为了黑日本抓住靖国神社不放而几乎不提日本捕鲸业的榆木脑袋思路不知灵活了几条街......这么长句也不知道语法有没有错(?ì_í?)...
还有第一集里有一段展示中国领土的时候(很短,一两秒的样子)没有把台湾和海南标记进去你们注意到没有!!!简直黑的我五体投地......
编辑于 2015-12-10
刚看了BBC关于中国的新片,关于中国最近经济下滑的。越看越有点想笑,不过这已经算是较《中国人要来了》稍靠谱点的了,一句总结,BBC真的是非常用心的黑中国呀,还算有水准吧,至少让不明就里的非中国人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看了这么多也总结出它的方法了:先扬后抑
就是好似真正赞赏一般的赞叹一番中国的成就:“哇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是震惊全世界的!“,”中国奇迹般的发展速度是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的!“ ....... 然后呢,用一堆漏洞百出的画面和精心选择的采访告诉你:“这些繁华都不是真的,因为它正预示着中国早晚有崩溃的一天!”“中国威胁着全世界(这是我发现的我看过的BBC中国片中的必备主题之一,并且一般都渗透在过程中和结尾说,可见它藏得有多深)” 实际上BBC制作片子选取的那些场景也很简单呀,哪个国家没有烂尾工程,哪个国家没有相对繁华的地区和相对衰败的地区,就拍一拍这些场景,加上精心挑选的被采访者(都不能确定有没有拿钱贿赂过一些不明就里的农民,告诉他们应说的), 再加上主持人惊呼的语调,具有说服力的演讲,还没完,在挑选一直以来就反对中国的专家来说观点,哪怕偶尔有真正具有说服力之人的话也被主持人的演讲气度(那种自信)过度解读了,就这样,怎能不成功为欧洲大妈们制造一种错觉?!甚至还为有些对现实不满的中国人也貌似提供了一种说辞,同胞们呀,咱能自信点吗?西方的预测(指主流)啥时候准过?20年前,他预测过中国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还不是一次次的唱衰,结果一次次的自己打脸? 相信谁也别相信BBC(这个黑中国由来已久的,并还具有高智商的处心积虑者)行吗?
说了半天BBC的不好,其实只能说他是一遇到中国就歇菜,其实拍的很多动物呀,植物呀还真的挺好的(这个倒是值得推荐)而为什么说它是一遇中国就歇菜呢,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西方人真的非常不了解中国,但还是喜欢惯性思维的摆出自信的样子用西方的思维解读中国现象,而中国是非常特殊的,你见过哪个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今天走到中国的成就吗,当然,如果你用苏联解体的例子解读的话,我只能说你有点胡搅蛮缠了,而这或许正是西方希望你相信的。
总之,本人不是专家,或许真的只有时间才能检验一切吧,而每次的每次,也确实证明了时间的强大。这篇文章我个人觉得有点缺乏细节,所以还是希望各位去看一看BBC的《中国人来了》和《中国经济会崩溃吗?》,只有看看不同的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吧~
再次表示,这篇文章仅仅代表了我的个人观点,只是我在观察这个世界中而产生的,并且它只基于我现在所掌握的证据。所以当你读的时候,你或许有与我不同的想法,并且或许它更合理呦~
有两段印象深刻。 
一段是商会的老人对记者说我们中国人是来做生意,反观大英帝国所做的,谁是殖民一目了然。 
另一段是记者先让美国一个老兵去说红色中国是他一辈子战斗的敌人,不能让中国人教美国人中国的教材,然后又有一个美国教授说美国人最恐惧的不是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现在的中国人就像过去的美国人。 
看的时候我都怀疑这个记者是不是tg派去bbc的同志。

我只想说 海报上面的中国 缺少了 西藏部分地区,海南岛,台湾岛。

邓宇铭

刚看完这部纪录片,关于其中当地人在与中国人竞争中失败下来的地方,我看到的只有loser的挣扎,这是我最不理解的地方。按我们的逻辑,在目前的境况中失败了就找自己的问题增强竞争力打败外来者嘛,视频里大多数地方人们的态度却都蛮消极的,一味地排斥就像在撒泼打滚让人走似的,比较不理解。转念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吧?编辑于 2016-03-29

在非洲人眼里,低阶层的人(不包括小商小贩)认为中国人在帮他们搞建设,他们很欢迎。知识分子却不这么想,他们知道西方世界的劳动法呀,人权呀,所以会帮国内民众争取基本的权益。当然,这其中就包含着资本家(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的剥削,但这是阶级问题,要涉及到阶级斗争,要闹革命哩!这可是要流血的!中国人到非洲去开发做生意,这对于非洲来说就像中国改革开放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来中国搞建设做生意,我们当时也是被剥削的对象,甚至现在也是,但我们抓住了发展机会。就像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时说的那样: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啦!如果非洲人民抓不到甚至也看不到这些,而仅仅为了眼前的狭小利益产生纠纷,阻碍自己国家的发展,这就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看到巴西低阶层的人民享受着中国的廉价产品,中国人欢快的说:我们很开心哟!巴西人民不失礼仪:我们也很开心哟!巴西的超级富豪看到自己和中国人的生意越做越大,也不管什么基层人民的疾苦,只是略带嘲讽地告诉记者,我的钱不止你所了解到的那么多!当然,中国发展需要消耗很多的资源,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奥巴马曾经感叹过,想一想,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无非就是怕自己国家的高水准生活水平降低嘛,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发达国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在记录片中会有点批评的味道:中国人,你们看看,你们把热带雨林破坏成了什么样子!那中国人就说了:我们是跟巴西人做生意,你情我愿的事!(那就是说,环境问题是巴西人自己的事,自己没管理好,不要抱怨其他人)
当我看到一个华裔美国人指责中国问题的时候我确实挺气愤的,但他指责出的关于国内言论自由的问题我的确无话可说。他反对的是我党,并不是我国,言论确实有些偏激,可能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吧!那帮美国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中国文化,甚至不希望学校的名字叫“孔子学院”,好像有点只要是中国的东西就该滚蛋的意思!后来又说美国人观测中国的军费增长非常恐怖,令他们感到害怕,又说他们的军事实力远远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好像意味着,除了美国,其他国家都不能拥有超过保护自己的军事实力)看到这里我笑了,怪不得朝鲜人民要解放美国呢!貌似美国人做的事就是正确的,美国人说的话就是上帝的旨意。

最后我想再说点美国的问题,美国人一个普通的工人劳动力就可以养活一家妻儿老小。世界哪个发展中国家有这样的水平?等全世界人民都有了这样的生活水平时,我想世界就和平了!也就是大同世界了!  发布于 2015-04-09
我理智告诉我,CNN应该是黑中国黑的最厉害的,
事实告诉我,跟欧洲的什么BBC啊,德国国家电视台一比
CNN完全就是亲华媒体啊,
中美友谊万岁
我就上图
一直贯穿了以往的西方巨头对中国的各种看法,那种往日不在的语调里也丝毫没有掩饰感受到霸权地位的威胁,不否认追求霸权的事实,但逐渐把这种事实转嫁到中国,当然部分记录旁白有对采访对象认可的顺水推舟的嫌疑,记录方的思路的连接变成目的方向确实感觉突然不好了。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复苏时期了,和二战后西方国家复苏经济一样中国确实在一种奇妙的阶段,和美国精神一样奋力的中国精神,甚至有把不严谨的制度当做优势,这种优势在西方国家的同一阶段当然有类似,最重要是大家在全球化里的起步地位不一样。利益相关的言论很浅显,特别是政治领域采访。觉得中肯的是事实,不是不同角度的看法,但把片名翻译成中国人来了会不会更有记录精神,中国人要来了,更像是我们自己对记录的背后太多不好的臆想,至少记录片里看到的和在国内看到的情况还是一样。真的要解决的问题逃不了,创造出来的伪命题迟早要消失在必须解决的问题之后。游泳池舞厅这种娱乐盛况恐怕不可能有中国人做出来,想在异国他乡寻找国人贵族品味的影子还是歇歇,落叶归根,这就是中国文化,这就是记录的实情。人家大方的说了看法,我们何必小气的念念不忘,对传达里的信息分析再收集就好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面采访《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他对中国人的评价是“勇于挑战,言出必行,努力奋斗,不怕牺牲,创造未来。(can do,get it done,hard work,sacrifice,own the future.),我们美国人也曾经是这样”。还有,“我们不用担心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是要担心他们的资本主义”。

很棒的纪录片。尽可能做到了公正、客观,同《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单方面跪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一开始看到刚果采矿工人抱怨工资少,鸡贩抱怨自己挣不了钱的时候我还有一点不满,不过后面就想通了——屁股决定脑袋。特别是后面美国专家说的话,顿时让我有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由于是在youtube上看的,底下有一个评论fxxking Chinese, tibetan的评论,对比一下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我顿时笑了——智障哪里都有,哪里也都有理性的精英。发布于 2017-05-30
明显在黑中国。
铁路那一段先显摆一下英帝殖民时期的车厢,再采访后来中国建的车厢,对比很明显啊!虽然没多说,黑你很明显啊。最开始港口那一段先说中国人怎么怎么努力,最后结尾的镜头确实一个大游轮,说中国是为了是有资源才来的,中国人在掠夺非洲的资源。后面讲中国人养鸡才是最搞笑的,采访本地的养鸡人中国人养的鸡怎么样,简直就是让黄鼠狼去给鸡拜个年,为什么不采访那些以前没钱吃鸡肉现在因为中国人带来的市场竞争而有钱吃肉的人呢?后面的一对白人夫妇更恶心,以前这里怎么怎么好,现在中国人买下来了,不按照你们的生活方式来了你就说这些人很讨厌,这种人是不配说自由的。关于非洲工人人权的事,好像任何国家都有吧,吃瓜群众不知道真像不评论,这也就是个个案吧,BBC介绍这一段算个啥!黑你没商量。
第二集去了巴西和美国,又是先采访巴西本地的生产商,说中国的商品挤得本地生产商没市场,跟采访非洲的养鸡小哥一样的套路。雨林那一段也很搞笑,原住民的地没了,砍伐雨林啦,也要中国背锅,要是PLA愿意驻军巴西来保护雨林你们愿意吗?后面美国的钢铁产业搬到中国了,怨中国,为什么不说把富士康搬到美国呢?中国人的生产加工组装费又占了你们专利的几成呢?后面孔子学院也采访了反对者,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反对的人年龄都不小,冷战思维,意识形态斗争思维都很重,对现代中国的看法也跟改革开放前没啥不同,不过这个事的结尾是小学拒绝了中国的资助,不知道算不算是说:哈哈,承认有阴谋了吧!美国军事力量介入亚太是最无耻的一段。(不过仔细看美帝驱逐舰上有个招财猫哎,不知道是不是义乌产的?)
最后采访学者,学者的评价倒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人勤奋跟之前的美国人很像,这或许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进步民族的共同特点吧。
视频里最给力的是巴西华谊商人,直接指出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正常的贸易,不像你们西方国家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点赞。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酸溜溜,贸易干不过就抹黑中国。天朝很多问题可以说,这部片子黑偏了。
哎,那些黑天朝的人可能不知道偏见本身就是落后的一种,这也劝我们听听不同的声音也别被洗脑。
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观后感,首先,BBC这个纪录片并没有所谓的公正公平,全片从头到尾,都有对中国的抹黑,他对中国对非洲的巨大贡献草草带过,却花巨大的篇幅描述了了一个“充气”的中国鸡和安哥拉(好像是这个国家)鸡的好吃与不好吃,恕我直言,非洲人你把鸡块切成半个手掌那么大,还好意思说厨艺不错,我TM看着那个做的好像就是锅里烧炖煮啊。还有那个描述我国对坦赞铁路的支援的,呵呵了,听语气自己看着,什么我们至今对此引以自豪?我们不该自豪?你们欧美当时没空理他,我们当时也是叮当响去支援修铁路,不该自豪?欧美人死光了?

非洲大象死了就怪我中国?拿着个筷子就说是要运到中国的?日本,韩国不用筷子?我们去偷猎了?你怎么不去报道美国人去赞比亚去合法狩猎捕猎狮子羚羊?不全面报道,只扣出来中国白璧微瑕的一点,误导人们的政治倾向,你说你是不是坏?

非洲挖矿的那段,那个酸溜溜的白人夫妇是真TM恶心,说尼玛儿时的时候想有什么就能玩什么,你们那时候是TM的殖民宗主国?你们tM剥削吃人不吐骨头还尼玛成资本炫耀了?再说你们那时候有手机吗,有网络吗?有现在发达的服务业?真尼玛沙比。希望你们在非洲继续做梦,88.

那个挖矿的工人,不能算是工人,他是“个体经营户”,他挖矿卖给中国公司,我们收了,给她工资,你还想怎么样,像白左对待难民一样?给吃给喝当祖宗?还是巴西那位华人会长说得好,我们和这些国家各取所需,我们用钱,用日用品,用必需品来交换这些矿产,原油,而不是像你们曾经的大英帝国那样,用枪炮舰船来抢夺资源。

巴西的那位所谓全球第八大富豪,他做什么的,原料的,这些产品利润不多,他却能积累这么多财富?双手没有血我是不信的。尼玛全程看他装逼,造了一个这么牛逼哄哄的港口。结果呢,刚百度了下,破产了。此处应有掌声。

后来在美国的钢铁工业那块,美国的无缝钢管厂竟然是靠着起诉中国,美国搞起了惩罚性关税才活了下来,666,算你们命大,等再过两年,中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等着下岗吧。这句话是对那个采访的失业又找到工作的工程师说的。

不说了,打字慢。看这样的纪录片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高兴,是默然,是抗拒,还是痛恨。这一幅幅脸横亘交织穿插在一起,更全面的认识自己。所谓认识自己,最好去让对手说,差不多就是这样子。

说个小细节:中国来了第二集中BBC记者问为什么捣毁它,巴西森林管理人员回复的很虚,让我引起了质疑,仔细一想,看那片区域占地面积也不小,而且捣毁后能看出土包是使用很久的了,这么轻松就能端掉,为什么之前没人去查处,我觉得管理人员背后和违法者有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BC记者来了就当着面做个秀,不来不出勤,不纠察。发布于 2017-09-30

我是觉得有些视角他们拍的很诡异!很多桥段跟中国无关!太牵强!不过还是有很多我们没接触过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

我也觉得BBC已经尽量客观了,他们毕竟是英国人,而且那是11年。

不过看到热带雨林哪里,我就感觉中国做了以前欧美国家还有日本做的事儿,跑到别的国家去砍树。。。以前他们不也是跑到中国来砍树么。从长远发展还有环保的角度我是很不赞成这么做的,但是欧美国家恐怕是最没有资格来指责的吧。

那对英国老夫妻,跑到非洲,待了50年,抱怨中国人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他们随着英国公司去的时候难道没有改变那个非洲城市吗?

美国发展起来之后,欧洲还不是看美国各种不顺眼,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担心中国比他们更强了,就看中国各种不顺眼了呗。

还有美国俄亥俄州钢铁业的衰败,这特么也要算到中国头上?他怎么不说美国人自己都跑去硅谷搞科技了?凭什么他的钢铁业之前兴盛过就一定得一直兴盛啊,什么都占着,还得一直占着?还有吸毒啥的,没工作就要去吸毒啊。。。反正自己没做好的都赖中国。然后抗争的方式就是说中国倾销,加税。。。我是觉得啊,要是他们一直是这样,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想着真正的改进,那美国完不完我不知道,那帮人肯定得完。

虽然看着中国威胁论很无语,很生气,但是想想也是因为中国强大了,欧美害怕了,他们怎么没觉得巴西啊非洲之类的是威胁了。

说起来没看这纪录片之前,都不知道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做了那么多事儿了,国内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在国外有那么大的影响了。看完这纪录片,我还是挺自豪的,不管BBC的立场是什么,总之没有鄙视和轻视吧。编辑于 2018-07-14

留个脚印,我最近打算看这个纪录片,看完再评价。

纪录片中的地图似乎少了台湾岛,但是台湾岛也是我们的。不严谨,或许他们不承认?

整个纪录片我看的是挺自豪的,整体还行。但外国人拍这种片是不可能客观的,感觉暗戳戳地在传播中国威胁论,指向中国是在变相侵占非洲的感觉。里面有意无意地就内涵中国,说那里的大象濒临灭绝是中国人造成的。除了这个还说中国对本地的一些居民进行剥削压榨。就是一种又捧又踩的感觉。

非洲部分里面的非洲人也不知道怎么评价了,有对中国有善意的,有对中国有很大恶意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不过这已经是七年前的片了,我想去找些新的看看。

对了,还把热带雨林的存亡也甩锅给中国了,说中国污染环境,这。。。编辑于 2018-03-16

1.英国人活在过去(夕阳下记者和二位老人对饮)

2.英国人不理解、不接受中国的崛起(多了去了)

3.中国人活在过去

4.中国人没适应自己的崛起(比如应对记者擅闯厂房。不理解非洲会如何,至少这种行为在美国是会被射杀的)

一直在黑中国,可是反过来想,这正事中国强大的体现

其实我不知道是否客观。其中谈到的某些现像的确是一些中国人在外不好的形象 有点为利是图。可是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否决的一部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大公无私吧,中国人在非州发展 本身就是双赢的局面。 其实那个记者有点反中国的感觉 很多言语中 都有种引导外国人排斥中国的感觉。 就算中国人不去非州 也会有其他人去非州发展和开采的。以前欧州人美州人开发非州没人说什么 中国一发展 他们就开始各种反中国。

也许是某些为利是图的中国人的确做了一些对外国人不友好的事 可是不能以偏盖全。还有其中有段说是中国人卖的鸡有问题的。 你吃鸡肉要看好坏 不是因为让人吃了再猜嘛? 还没吃就各种挑剔 然后吃了还要各种嘲讽。让人特别不顺眼。

一部外国的纪录片,更真实的记录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中国曾经尊为世界最强的大国新台子已经慢慢在我们心里崛起,但因为政党的原因,我们看自己永远是不全面的,所以唯有借助外国人的视角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看清自己。
按照纪录片的顺序去讲吧。中国在非洲投资了很多,我们在国内看到的更多是中国在非洲的维和还有各种资金以及人力的投资,但中国在非洲的资源掠夺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前的大国心态,勒紧裤腰带去援助别人的行为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付出必有回报,才能更好的建立国家。非洲人可能的目光注定是短小的,靠他们自己发展想成功是很难的,毕竟历史上非洲并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帝国。
我以前以为穷困而灾难的民族大多坚韧而努力,但非洲人都没有我们中国人努力,谈何发展。将资金和资源给予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大家分地产罢了。主持人采访那个中国女游客,说为什么中国人出来旅游。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富有的问题,中国在文化投资上的收益正在发酵,我们已经不仅仅去欧洲美国体验先进的文明,我们同意愿意去更远的地方体会自然与古老,我们的眼界的提升让我们并不像以前那么欧美化,我们拥有自己所骄傲的文明。
而在巴西,中国的商品挤压着外国的企业难以生存,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清晰的告诉我们其他国家的衰弱,金钱总是有限的,我的富有必定导致他人的贫穷,谁又能真正的永保繁荣。我们的发展危害着环境,欧美的发达何尝不是构架在鲜血上的桥梁。
其实中国的繁荣始于团结,我们在大量的讽刺有钱人向外移民,但其实有更多的中国人在外奋斗着,赚来的钱却寄回国内,所以无论是十九世纪的美国还是现在的非洲,中国人都比较受到排斥,没有那个国家喜欢看的资本外流。中国的共产主要已是昨日黄花,我们在共产主义前提下的资本主义,能更强力的使用着我们的力量,我们远比民主的国家来得更有力量,我们的国家只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人,发展势不可挡。
以前总是不喜欢中国在外的孔子学院,人家喜欢自然会愿意学习,但为什么还需要自己出钱去教育呢?我们缺少美国那样先进的电影,日本那样有趣的动漫,我们的文化唯有通过教育与贸易去扩展,更加能够去宣扬我们的文化。当美国曾经的美国正在被打断,衰落,我们的中国梦却在蓬勃升起,我们的未来,谁又能够聘比。

看这部“纪录片”,居然找到了好多年没看过的新闻联播的感觉。

为黑而黑。比如第二集里讲炼生铁要大量的燃料,然后就直接跳到砍伐雨林做木炭。木炭是炼铁的燃料么?是还原剂好么?现在谁家炼铁还烧木头的?

就为了得出中国需求铁矿毁灭了巴西雨林这一预先定好的结论?好歹也注意一下常识吧。观众都是小学没毕业么?

诸如此类的胡扯逻辑数不胜数,这片子拍出来也只能当喜剧片看了。

西方人用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发展----然后嫁祸给中国莫须有的罪名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中国的合法合理投资描绘成对别人的掠夺---这就是他们----道貌岸然的一帮无耻之徒。

且不说里面如何如何抹黑中国,光是看这部纪录片的封面就能感觉到深深的恶意(注意看封面上中国版图的台湾和海南)。
好想看啊,可惜没有资源,
配乐好多都是一个蒙古族乐队的歌曲(是不是他们想着东方的魔鬼又要来了)。我觉得有的时候他们说的好不要脸,非洲人养鸡的环境没用中国人科学,是自己懒。可是还是要跪舔白人姥爷。我们之前当奴隶的时候,过的可比这个好。

你们知道吗?当我看到南美土著那段,还专门让我初中的小弟看了,还问了他的感想,我很欣慰,视频里有个人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砍掉他们赖以生存的树,我只能感觉到一股弱者的气息,这个部落连对文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概念都没有,而且一个生存在丛林里几个世纪部落对丛林法则的理解还不如中国一个填鸭教育的孩子,虽然很不政治正确,但是这是真理啊,假如未来世界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我知道中华民族一定会有人活下去把我们的文明之火传递下去,而那个部落一定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没有人会记得这个民族存在过

第二集,美军的舰艇指挥中心还摆放着中国产的招财猫。厉害了我的祖国。发布于 2018-05-24

这个2011年的纪录片可以说神预测,美国钢铁工业衰败,而最惨的俄亥俄州果然成为特朗普的大票仓,在2015年,美国穷苦白人直接选出他们想要的总统,而2018年,因为中国制造2025对高科技的资金投入加上巨大的贸易逆差,也发生了如其所说的中美贸易大战。

这是一部具有相当的前瞻性的纪录片。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71302/answer/416255317

该部纪录片展示的内容显然和国内主流媒体日常报道有一定出入,该如何评价其中的内容?

53 个回答

笑,粉饰自己殖民时代有什么用么?

英国人的意思是:你看,中国人也过来“殖民”了。似乎当年大英帝国当年来非洲就是和中国人一样,只是过来做生意,大英帝国从来没有压迫过非洲人,从来没有杀害过非洲人,都是非洲人主动过来撞上子弹的。

西方媒体这类惊悚的做法我现在基本上看了以后都是面无表情,甚至有点想笑。如果你觉得说中国人殖民非洲够惊悚了,那说中国殖民欧洲,会不会吓你一跳呢?

对,中国人把西方文明的有摇篮希腊都给殖民了,你爱信就信呗。

说到这里不得不推荐一部片子,看看英国人真心是怎么觉得的

【纪录片/人人】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图标

嫌麻烦可以直接拖到26分开始

这个英国女人昂着头,坐在船上想象着当年大英帝国炮舰能随意支配中国的样子,你问她爽不爽?当然爽了,能不爽么?

编辑于 2018-06-14

等中国强大了,拍点英国人的黑历史,殖民,贩奴,侵略其他国家,然后完全可以拿这些指标得出一个结论:英国是个垃圾。

昨天刚看完头两集,应该说不只有黑,也有一些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国人的到来,确实冲击了他们的本土行业,但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激活了竞争。短期当然有阵痛,长期看是有利的。中国走的路都是英美走过的,一样的劳资问题,环境问题不反思过去的自己,只谴责中国。

中国也就是做做贸易,没有殖民,没有贩卖人口。英国当年呢?

英美过了两百年的舒服生活,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真理,其他的都是异端。你的生活习惯,文化思维如果小而美我接受过来,调剂一下生活,体验一把异国情调。但如果你强大到威胁了我的主体。对不起,搞你没商量。

第二集的后半段更是搞笑,美国全球遍布着军事基地,却说中国的国防实力超过了自我防卫,打破了力量平衡,很不正常。还能更无耻吗?等中国超过十一艘航母的时候再谈力量不平衡吧

----------------有感而发,追加点东西-------------------------

最近看微博上网友对欧美的舆论特点,以及反省以前的自己。发现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总是容易陷入两种模式,也是两个极端。要么美国是人类的希望,要么美国是人类的灾难。持这两种观点的人,总是以此为前提,去看待发生的事情。美人希看来,就算美国杀人越货那也是为了自由民主不得已为之,属于推广正义的代价。美人灾看来,就算美国援助点救援物资,那也是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不设前提,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似乎是不可能的。

真的是典型的西方白左思维,一边是舆论引导,一边假装自己很公正...在欧洲这么多年,看到标题就猜到了知道会是这样的内容,但还是忍不住手贱点开了。

1. 这纪录片录的,好像中国是非洲落后的根源一样!好像中国殖民过非洲一样!好像中国贩卖过奴隶一样!bbc兄弟你坐在你们英国人建的火车里的时候,怎么不顺便说一下这是你们殖民时期造的呢?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啊……白左就是这样的,严于律人,从不律己...

扛着小兵器一起去已经相对平静的叙利亚干什么勾当了你们自己心里不清楚吗?你们真的打击is了吗?一边为一己私欲残杀叙利亚人民,一边满嘴道德仁义怪中国不是无条件付出而是等价交换,你们的脸都被川普的小手撕走了吗?我们至少是等价交换,而你们从来都是赤裸裸地掠夺啊!

2. 明示暗示中国人抢占了劳动力市场,谴责中国人赚钱断了当地人财路。

欧洲主流新闻引导的舆论方向是:中国越来越强大是很大的威胁,他们挣了我们的钱,抢了我们的饭碗。

这个舆论引导让我似曾相识,希特勒当年也是这么洗脑德国人残杀犹太人的。一个民族勤劳本来就不是错,当一个国家民不聊生的时候不去谴责本国政府而是谴责外来劳动力,本来就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只可惜大部分人都是能随意被舆论引导的,想怎么引就怎么引,欧洲民众也不例外。所以这个系列毕竟又要引起一番反华小浪潮……

3. 欧洲民众大部分人都是很单纯的或者很单蠢的...所以他们这个视频不白拍,能进一步洗脑。

先说单纯的善良的人,也是我朋友的大部分人:不太轻易相信这些看起来就逻辑怪怪的东西(虽然这逻辑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同),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不认为自己的国家真的有新闻自由,也不认为中国俄罗斯像他们新闻中的那么不堪。为了迎接各种外国朋友或者外国不熟悉的愚民的询问或挑衅,我现在要被迫去研究中非政治一段时间了...我这么一个讨厌政治20年没看过新闻的人,来了欧洲被迫每天听三个渠道的新闻,因为一群大老爷们下到20岁上到70岁天天跑来问我中国国内政治、对外政治甚至朝韩关系...

再说单蠢的...就像我所说大部分民众是愚民- 典型的骄傲的小公鸡、美丽的小白左了,做着几百年前的日不落帝国、几十年前的大德意志梦,但嘴上不敢承认。作为少数派的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小白左…他们大概会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更讨厌中国了,说不定还会来拿这个视频来挑衅我,但只要我提起殖民史,他们就怂了……

很多人问我德国人歧视中国人么,我其实很少被歧视,但遇到白左差不多90%的概率被歧视,我的个性就是尽量不和他们认识、打交道,被歧视的话怼回去。

4. 我不反感真正的左翼人士,虽然我的思想稍稍偏右(人应该自食其力,努力就应该过得更好,精英教育好...),但我其实有很左的几个朋友。我和一对夫妇关系很好,妻子50岁,感觉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的长辈,宽容开放乐观积极。她爱自然爱弱小,她帮助非洲帮助难民,但是她理解我爱吃各种肉;理解我因为从小只睡六七个小时,不愿意拿自己辛辛苦苦拼出来的钱给乞丐;理解我说以后要把宝宝送进层次高的幼儿园,宝的爸妈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幼儿园。就像我理解她五条叫帮助难民但我不会去做一样,观念的不同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欢

我反感的白左,都不是真正的左,都是披着左翼外衣的右翼分子,借着关心弱小、热爱自然的名义来干涉别国内政、歧视别人。比如德国的极左翼政党吧,他们示威的时候的杀伤力可是一点都不比极右翼政党差,经常打伤警察。这次德国左翼政党linke大选表现太差,很多人都直接换到右翼政党afd了...被德国媒体定义为右派的传说中的AFD支持者、pegida支持者我其实认识三个,都没有歧视过我,因为我自食其力、不是社会的蛀虫。其中一个认识我的驾校教练,190满身肌肉和刺青但像一个大抱抱熊一样爱笑,我第一次路考没过,懵逼中郁闷中不知所措中,他赶紧过来抱抱我:不哭不哭咱们加紧加课赶紧约下一次,然后加班加点帮我加课,因为他知道我等着回国度假和出长差之前前拿到驾照。真正让我觉得被歧视的大多数都是白左,打着人权和动物权的大旗歧视中国人,就像这个bbc的本质。

在此分享一下我的白左外贸打分系统(不适用于穆斯林)

素食主义者-1

完全素食(vagan),鸡蛋奶等都不吃的-3

动物保护者-1

人权保护者-1

金发女人-1

打了很多孔的男人-1

脏辫的男人-1

瘦,不爱笑-1

遇到被减了5分以上的我一般都会尽量避免和他们进一步接触。再次强调,这是累计打分制,我没说我会躲开所有瘦瘦不爱笑的人,毕竟我是很喜欢性冷淡系和厌世脸的小美女的!累计5分才躲开!

好久以前的片子了,若干年前在b站啃的生肉。
当年这批纪录片吹响了“中国新殖民体系论”的号角。
我也是看了这些片子后才知道中非贸易可以被这么解释,之后外网上讨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时就开始大规模出现“殖民论”了。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bbc制作纪录片把握气氛的能力很强。
摄制组使用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实地采访了工地、矿场、跟着中国商人到土建的一线,所以即使旁白里那么多负面引导的评价,拍摄出来却有种让人信服的感觉。虽然作为中国人能明显体会到阴阳怪气,但如果是外国人甚至可能觉得拍得公正客观。
当然,不免也有比较生搬硬套的片段,我记得有一段是记者跑到当地菜市场去采访,询问当地人对中国人的评价。之后完整的播出了一个卖鸡的大叔义愤填膺的宣言:中国人开的养鸡场,养鸡多用人少,生产的都是饲料鸡,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再看看我们养的正经土鸡,卫生又安全……如果再说一句“他们的鸡都长八个翅膀六只鸡腿”,我都想问问大叔是不是常看中国小报纸。
我记得同一时间看了不少“新殖民”论调的宣传。bbc这个片子不是唯一,有一个法国的纪录片,主旨相似,讲中国人在非洲一个原法国殖民地后来独立的国家(阿尔及利亚?)扩张的情况的。如果不是问bbc的话,想起新殖民主义,我第一印象会是这部法国片,因为比起单纯表现了中国人的扩张,它还很明显体现了欧洲这些老牌势力在面对中国人扩张时的心态,令我印象深刻。
同样是喜欢选取负面材料,比如到中国培训了几年中医回去开诊所的非洲医生,拿着个电针灸仪跟病人说自己什么都能治,然后索要高价;比如抢了法国公司的基建合同,却压榨非洲工人的中国承包商;比如卖质量存疑的鞋子抢占市场的中国商人等等。
但很容易发现的是中国人和他们的竞争对手法国人间的强烈对比。
片中出现的中国人,无论卖鞋的、承包工程的,甚至执业医生,全都是一副劳累相,比如那个中国承包商,晒得浑身黢黑,一个30出头的老板加一个20出头的助手,两人坐着辆掉漆漏风的丰田皮卡在土路上飞驰,到处检查进度、联系物料、和挖沟的非洲工人吵架。
同时,他们的竞争对手,原来垄断这些生意的法国商人们正在一个农场主家里聚会,大草原,大客厅,音乐、黑人侍者、糕点、酒水,白人公子小姐们穿着马裤和皮靴骑马回来,发福的中年白人们聚在一起喝着香槟,年轻人粉雕玉琢,中年人威风气派,那场景跟拍电影似的。
但这样一场聚会里,法国人忧心忡忡的谈论的是“中国人抢占了他们的生意”。因为——“中国人不休息”,“中国人要价低”,“中国人会和工人算清楚每一个钱”。
你能很清楚的感觉到,他们想一直这么喝着香槟、骑马打猎,打打高尔夫,然后当地的公司不断给他们挣着钱,那个国家在他们看来是一个美妙的休闲地,到那里做生意最好跟去农家乐似的。没想到突然来了这么一帮子只知道挣钱的中国人和他们竞争,把他们美好的生活全破坏了。
片中中国人住的房子就是普通的小楼,没什么装饰,和国内农村的小楼差不多,第一层大部分改成了仓库胡乱堆着货品和样品,一家五口人,什么哥哥弟弟嫂嫂弟媳,全挤在几间房里,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然后他们没日没夜就是做生意,挣了钱就寄回家,生活条件最多算是干净而已,所谓日常享受就是休息时吹着空调玩电脑。
这种生活在法国人看来好像是特别丑陋的,有一种自己在和机器人竞争的感觉。
片中聚焦了一家中国人经营的鞋店,这家店凭借廉价的鞋子挤垮了同市场几乎所有的鞋类批发商,仅剩的几家鞋店里只有有一些专营法国鞋的店铺,店主保证:“绝对没有中国货”,客人随便试一双女式凉鞋,价格是中国商人批发价的二十倍,“不能还价”。
还有一个场景,以和中国企业该国竞争一个大基建单子为契机,法国高级官员飞抵当地,在高级法商的宴会上,许诺会全力保护法国商人的合法利益,言谈中底气十足,好像他一开口当地政府就必然听命一样,俨然是一个视察殖民地的宗主国官员。镜头一转,在中国援建的体育馆的使用仪式上,法国记者问该国领导人:“中国在你们国家的影响力是不是超过法国了?”
留法的高学历领导人用法语回答:“法国和中国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当时我就想起那句话:帝国主义一门大炮就能让一个国家成为自己殖民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里。
失去了强权带来的保护,回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不勤劳、不兢兢业业、不绞尽脑汁的商人,自然会被竞争下去,不努力你凭什么赢别人呢?
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压力,第一时间想的却不是自己努力再把市场份额抢回来,而是依靠自己的宣传上的优势去诬蔑对手。
感到吃力了就说自己竞争吃力是因为中国人做的是不正当竞争,你们的官员都受贿了;竞争不过,就说:你们瞧好吧,中国人会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你们都得变成中国人的殖民地。也许他们真的不愿意脱下西装,到泥地上去和中国人争了吧……
我觉得他们最好祈祷欧美永远垄断着世界最高的科技和商业话语权,否则这日子他们过不下去的。
编辑于 2018-06-20

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英国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在以可见的速度迅速衰落,对非洲的掌控力日趋萎缩,见着中国在非洲和中南美洲广阔沃土上大干快干,风生水起,片子里面那股子酸溜溜的劲儿隔着电脑屏幕都闻得到。非洲篇片尾还以白人殖民者后代,两个老头老太在残破的祖屋边面朝着夕阳作为收尾,殖民破落户被他们拍的还挺悲情挺感人。啊呸。

一个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起家的败家玩意儿竟然将中国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由贸易模式讽刺为“新殖民主义”,我是对英国人和BBC的脸皮之厚度叹为观止。当然了,鸦片战争的由头就是虎门销烟违背了“自由贸易”的精神,这帮人就没在乎过脸。

也正因为英国人的脸皮厚,我有信心这么说,这部片拍摄的时候中国GDP刚超过英国不久,他们对我们没有敬畏之心,待我国超过美国,且等着英国佬们跪舔吧,最近已经有苗头了。发布于 2018-06-06

7年前的节目,国际形势已经大大变化了,

这不是好久以前的片子吗?怎么最近才冒出来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片子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日常黑中国,对于xjb写的英国媒体来说就是一个routine。

一个殖民全球,犯下这么严重的罪行的国家还不以为耻,还反以为荣的,英国也是独一家了。

一会儿印度是女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一会儿香港又是女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全然不顾你们所谓的最亮的明珠,是屠戮了多少人,侵害了别人的家园得来的。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类似的问题,不停的被国内的平台和媒体炒冷饭。

引进上海的教材就开始吹人家务实,拍个片子黑你又开始患得患失,有这点功夫还不如去讨论怎么实现财富自由,哈哈。

我们的文化宣传,以及媒体制造话题水平,还是要差西方的。

就像之前有一个丹麦和哈尔滨两个班学生,进行几个学科水平比较的片子,也是拍了已经很久,前几个月才在知乎提问。

所以国内的媒体工作者,别一天就会盯着那些阿猫阿狗艺人,好好学学西方媒体怎么搞大新闻。

这个我看过,在非洲向来都是欧美吃肉,中国喝汤,只能做基建,卖卖便宜货。做基建破坏环境是肯定的,和在中国一样,但bbc不提好处只提坏处,想方设法抹黑你,bbc别名bbchina不是盖的。

习惯就好,谁叫我们的宣传部门不行。

英国很牛逼,牛逼在bbc,BBC很牛逼牛逼在吹牛逼。

看看西班牙就知道被BBC都黑出翔来了。
各种英国人做的坏事都往西班牙头上扣。
各种西班牙做的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看看这次拍的中国,看看拍的西班牙,嗯看来中英关系还是可以的。

有空看看BBC拍的殖民时期的历史,你会发现真的太不要脸了。心疼板鸭一秒钟。

读大学的时候,看得这部纪录片。后来毕业以后又看了一遍。这么讲吧这部纪录片是欧美英国白左拍的,要从里面看到夸中国不可能。用心十分险恶,亚马逊树林减少能一股脑都推给中国,非洲这么穷产业这么落后是因为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你咋不说日不落帝国在非洲四处煽动挑破离间杀人贩卖黑奴呢。一副白莲圣母的样子,用里面中国老板的话:我们是用真金白银跟别人做生意你们呢,用枪炮。发布于 2018-06-19

现在登上道德高地是当年的殖民掠夺者,北美本没有黑人和白人。没有天命昭昭上帝送给美国人的北美土地,民主灯塔不过是个笑话。苏联老大哥为啥是老大哥,因为他继承了沙俄侵略所得。中华文明为何伟大,没有充话费送的960万那中华文明就会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趟进博物馆里。

那么未来登上道德高地的是谁呢?未来登上高地的是现在的经济殖民者!

知乎用户
黑中国是西媒的政治正确,是有意识和下意识动作,任何题材报道都不会忘记这么做。

西方纪录片的思维是,我走过的路不准别人再走!我干过的事,真正让西方崛起的事,东方不准再干一遍了,因为可能烧到他们自己身上!

其实比这部更恶心的是我们自己拍的《大国崛起》,那部片子是典型的极右思维,基本没有提什么殖民地的掠夺、西方200年对世界的侵略,以及二战以来西方金融资本主义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掠夺和西方民主制度到底是怎么来的!讲的都是西式民主自由如何让西方崛起等等。

西方民主自由是果而不是因,低效的政治治理需要转嫁高额成本,以前可以直接靠殖民掠夺,二战后可以靠技术优势、金融优势和美元优势来转嫁,现在发现中国的出现,这个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占领了中低端产业链并在高端发力,又因为和西方融合度太高,西方无法剪羊毛,第三世界没什么可剪的了,只能剪自己内部的没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倒霉蛋了!

这纪录片大概意思就是 当年欧洲列强抱着民主自由文明的心态去殖民非洲 虽说手段挫了点 虽然结果非洲还是很穷 虽然非洲连年内战 虽然死亡率和教育还是那个鸟样子

由于不懂德语,BBC World News是我能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台之一。相比于CNN整天都在读twitter,BBC还是比较有看头的。现在一天至少两成篇幅报道中国,前些日子滚动更新的新闻就是中美贸易战和夏威夷火山两个。各种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也是层出不穷,而且目前我看过的描述性为主,主观判断有限,但是最近的片子好像是越来越吹中国了。反正总体来说,BBC还有很多德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是偏积极的——而且积极得有点远超我的预期。

我实在是不知道你们觉得BBC整天黑中国的,你们一周看几个小时的BBC啊………………

这是几年前的片子了吧 为什么会现在收到邀请……

其实没什么好评价的,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可能有人觉得不舒服被冒犯,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跟我们意见不同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所有的不同意见都是恶意,还是要习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

看了两集(看起来总共就2集),谈谈感受。

节目方(请注意不能等同于BBC,更不能等同于大英)的主旨是试图捋清当下的中国在贸易、投资、文化领域对全球影响的状态,强调这个状态的描述,以及这种状态未来可能的演化趋势。片子很重视冲突双方各自的说法(无法采访的部分只能略去),就是这种题材基本的要求。

至于这种描述是否准确,是否完整,是否有说服力,就由观众自己各自评价了。但感觉这不是节目方很在意的,因为这种节目本来就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观察了解的视角,并引发有兴趣的人的思考。

可能更适于作为档案性质的调查资料看待。

下面是我的个人主观评价:

感觉节目的策划方对调查的中立态度是很明确的,但他们选了一个大到接近玄学的选题,却限于能力只提供了比较不充分、不深入、也不够全局的调查走访,有点像一篇《论人生的意义》的哲学论文,却只写了1万字。

节目自己的思考也流于表面。

比如,调查到了巴西比基尼产业受到的冲击,也调查了钢铁补贴对俄亥俄的重创,但没有进一步调查“巴西的廉价比基尼是谁、在哪里制造的?为啥能比当地便宜?这种便宜是正当的吗?为啥巴西人就不能把成本降下来?是管理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淡水河谷的调查也很肤浅:“五矿和武钢在当地的local employees是怎么看待自己和企业的关系的?淡水河谷的燃料供应结构是什么样的?有多少比例是靠木炭?”

其他的就不举例了。

这种级别选题的调查和描述,必须有严格的问题逻辑线条才能很好地支撑,这样,即使采访的面不够大,也能在深度上有所成就,但遗憾的是他们做的不很好。

however,作为一个中国土味观众,我仍然认为这种选题本身、以及走近微观的视角,对我们认知这种中国影响力的状态,还是有帮助的,之前是一种大致的形象的了解。甚至,能为理解当下的贸易冲突提供某种背景知识。

另外,不太认可对这种类型的片子作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包括像片中那位中巴促进会官员那样站在殖民史的视角嘲讽)因为这会让它自身的资料价值贬值。

(个人看法,轻喷。)

我怎么记得类似的句子有 中国达到性高潮 的意思?

毛主席很早就说过,“糟得很”和“好得很”,这不仅仅是解释了阶级立场的问题,在本人看来,更是说明了,这世上的人性没有对错,别人怎么看不重要,咱们实际一点,我努力搞经济,搞科技,搞民生,搞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强者,你BB几句我会在意吗?发布于 2018-06-11

刚刚去看了,基本上能看出几点,中国人是真本分,黑叔叔是真懒,最后还不忘吹吹美帝武力下,你咋不吹你们五常之耻的啊。流氓兔有点小钱也是省回来的,一没偷,二没抢,至少没卖过人,你这个五常之耻起家比我们脏多了。还发现了个美帝的秘密武器:一个攻击潜艇上,摆个招财猫是嘛意思?(第二集52.57)。

在过去10年里,中国公司的体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财富》世界500强(2017)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4家进入了前十大的行列。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机领域,有4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

也是在这十年里,中国公司展开了激进的跨国并购,它们买下了欧洲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曼哈顿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好莱坞的连锁影院、比利时的保险公司和日本的电器企业,还在世界各个重要的枢纽地带拥有了起码30个港口和集装箱码头。

有人在警告新的垄断出现,有人提出了新的“中国威胁论”,也有人在惊羡大鱼肥美的同时,小心翼翼地预测它的虚胖和死亡。甚至连大鱼自己,也对陡然发育的体量无法适应。巨型央企的出现引发了新的争议,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与之携行的万亿级风险投资集团对产业经济和公共社会的渗透和控制,造成了新的惊恐和反弹。

2008年的外贸下滑,在溅起一片惊呼的同时,也被动地推进了国内的基建投资和产业转型,宏观经济的增速从9%陡降到6%~7%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币值竞赛充满了火药味,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种种新猜想。对中国的依赖与遏制,构成了一种充满矛盾的并生现象。

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华盛顿宣布“回到美国”,中国似乎成了唯一一个仍然在全力推动全球化的超级大国。无论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还是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都是一些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它们代表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和姿态。不过,有一些时刻,中国是孤独的。

“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这是一个无解却又时常被提及的问题,在这一纠结的背后,体现出了西方世界及周遭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在这十年里,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制造业规模超过了美国,汽车产销量在2009年的赶超更是在底特律引起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中国成了互联网普及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个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都对4G网速羡慕不已。几乎把巴黎老佛爷店挤爆的中国游客让法国人又爱又恨,甚至连中国大妈们对黄金的热爱,都构成了期货市场的一个非常规性指标,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走。

按计划,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建设1300座摩天大楼,已经投入的在建资金为5100亿元,即将投入的约1.1万亿元,占商品房投资的23%,约为铁路投资的2.7倍。到2018年前后,若那些宣布的项目全数落成,排名全球前十的摩天大楼中,有九座属于中国。

在新加坡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看来,“一带一路”将创新出一种新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世界”和“输出革命”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邓小平执行韬光养晦策略,专心国内发展,而此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再一次积极出击,展开的一个以经济能力输出为主题的重大国际竞争战略。

这一倡议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规划构成,将极大地重构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非洲、南美洲的经济互动关系,据估算,仅铁路建设金额就将达3000亿到5000亿元左右,由此所带动的亚太区域未来10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8万亿美元。

“中国想要什么?”

《经济学人》杂志在今年下半年的一组系列封面报道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它看来,“随着中国即将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寻求重新得到在过去千百年里所享有的尊重。但中国不知道该怎样获得这种尊重,或者说,它是否值得这样的尊重”。

在2014年,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石油进口国,取代印度成为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同时,它还是铁矿石、煤炭、玉米、大豆、水稻和铜的最大进口国,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而人民币发行量已超过美元。所以,中国当然需要谋求能源战略的安全,需要输出除了价值观以外的所有一切,从商品、技术到货币泡沫。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改变了坚持三十年的“韬光养晦”战略,表现出参与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中国此时已经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简单的发展中国家了。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唯一一个还在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大国(其实我还想加个超级来着),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在经济能力输出上的雄心。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列国对中国资本的羡慕与恐惧。

这部片子我确实没看,但中国的崛起引起西方国家某一方面的恐慌和不知所措并不足为奇。

――

以上内容主要由《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整理,有兴趣的可以试着读一下,总体感觉还不错。

借外交部一句话,对象从隔壁岛国改成欧洲岛国。中国就是刚有点强的迹象,开始赚了一点那边的钱,过去了几个人,争了一点那边的资源,对方肯定不太习惯。等中国人多赚点钱,多搬几个人,多挤点资源,欧洲岛国习惯了,也就不会有什么疑惑了。发布于 2018-06-27
一个能在多次驱逐伊斯兰的战争中站在奥斯曼一边打击基督教国家的英国。本来就是只要给钱给够就能突破一切底线的下流民族。经商能力确实一流。但任何针对英国的伊斯兰恐袭都只能得到全世界非穆人民的活该和掌声。反正现在的英国存不存在对地球也没多大影响,你们有空管它吗

地球的舆论阵地是西方把持的。bbc作为其中代表自诩客观理性,实则私货满满,一贯以最大恶意揣测其他国家,中国屡屡成为其扭曲对象,整个一癞蛤蟆,不咬人恶心人。我就不明白,长期用这样的视角报道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对英国人有什么好处,维持白人优越感、满足白左道德洁癖还是反共使然?

另一方面,bbc也不愧为老牌英国媒体,有着大英帝国见风使舵的本领。这几年中国体量越来越大,话语权也在增多。英国一方面争取伦敦做人民币离岸中心,一方面不顾美国反对跑来参加亚投行,连bbc对华报道也温柔许多,前段检举西方企业违反一中原则的事都干出来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说它才好。

其实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他黑中国并没有那么“刻意”,因为他完全可以引导的更好。

就比如巴西里他一方面收集中国黑料,破坏环境,假冒伪劣,有去采访就有一美女去问人家中国货怎么样,结果美女表示中国nice啊,大家来买吧!去质问中国商社代表结果被驳的哑口无言。你看就知道了这个节目非洲 南美 甚至美国说中国好话的都不少 。

你说他要真是有政治任务,完全为了抹黑那只留黑料好了,说中国好话的被驳倒的全剪掉。你想想那才叫黑。

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英国人以西方视角拍的以他的角度来说公正的纪录片,黑你是因为他的思想定型了就是这样的,事实也不隐瞒说中国好的我也不删保持资料公正。你把他的话全去了就留被采访者的话基本可以还原中国当时的处境

和一列的反对意见不同,我觉得片中存在粉饰的问题,但仍然呈现出了各方的观点,作为观众还是需要对片中传达的信息进行批判、选择性吸收。片中整体倾销中国需要对此负责的观点,并提供支持他们观念的论据。例如对森林的砍伐,提到中国对优质硬木头的需求,也提到制造出来的家具最后大多被出口到欧美。提到采矿业的破坏的时候提到矿石大多被出口到中国,也提到淡水河谷从中赚了巨额的利润。提到中国工业比基尼的倾销的时候有呈现本地企业家的观点,也有呈现消费者的观点。对饲养鸡肉和本地鸡肉的的对比、对孔子学院的抗议者的呈现、对国防次长的采访更显然是一场闹剧,观点显得高高在上,自习斟酌会发现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作为一个纪录片,他有遮遮掩掩的东西,宣扬别人的罪恶并粉饰自己的邪恶,但他毕竟呈现了各方的观点、各方的论据,并供观众来自行评判,我觉得足矣。不管看书或是纪录片,对其中表达的观念也还是要自己来批判吸收的,不是吗?当然,若是没有一点自主或者基本的认识,我也不推荐看这样的纪录片。而若是能从中思考对比各方的观点,还是值得一看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