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些佛法的答疑

(2024-11-08 16:03:54) 下一个

问:自然灾害是如何产生的?
答:人谓地震、海啸、飓风、旱涝、瘟疫等为自然灾害,与人无关,此话差矣。事实上,地上发生的一切灾害都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都是人类不善行为所招致的结果。佛教认为,共业成就了国土山河,别业成就了人身自己。同样,是共业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灾害。世界之灾,由世人共业酿就;一国之灾,由一国人共业酿就;地区之灾,由地区人共业造就,直至个人之灾,由个人别业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灾难降临,凡与共业有牵连者,大抵都要受到影响;无牵连者,则能免于灾难。业力怎样成就灾难,说来与阿赖耶识业种现行有关。当人们长时间作一样业行时,就会在识田上形成业种,以此集成共业,当因缘成熟时,即要感招灾难。欲免灾难,当从改善业行开始。果真如此,灾难便无从发起。

问:释迦和弥陀的教化关系如何?
答:欲明释加和弥陀的教化关系,须明十方诸佛相待成就众生的关系。十方诸佛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以是形成十方诸佛与毗卢遮那佛的教化关系。以毗卢遮那佛于秽土成就众生为难,故有十方诸佛誓取净土摄受众生之方便大愿。具体到释迦、弥陀的教化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乘释迦之船往见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释迦教化秽土众生,一方面提倡行者修菩萨道;另一方面传授净土法门,号召行人发愿往生净土。弥陀教化净土往生圣众,宣示释迦悲愿,提倡弟子乘愿再来,以助释迦教化。为利益众生故,两尊互为依托,遥相呼应。若说他们过去无量劫中之关系,经载则甚为过密,或为君臣,或为父子,或为兄弟,皆本愿也。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原本一体,同以成就众生为本。

问:什么叫“不违安养入娑婆”?
答:极乐世界又名安养世界,“不违安养入娑婆”是指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诸法实相后再回娑婆世界行菩萨道的事。盖在娑婆世界修行时,我们已发了往生后再回娑婆世界之愿心。在极乐世界安养久了,我们不能因为承受安养之福就违背因地誓愿久留久住,而是要乘愿再回娑婆国土,教化处于惑业苦中的兄弟姐妹,这既是释迦、弥陀的本愿,也是行者因地发心使然。故而往生极乐世界之娑婆众生,无一例外都要重归娑婆,这是我们应当明确的。

问:弥陀来我们这个世界吗?
答:非但弥陀要来,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圣众都要来,都在助释迦教化秽土众生,这是由诸佛菩萨之共同本愿决定的。他们来时,或以化身随机应化,就像观世音菩萨常常现身利益众生一样。或以方便受生而来,长成后或以居士身、或以出家身等施以教化。但须明了一点,他们来后,是不会以佛身份出现的,因本土乃释迦教化之土,只有释迦及受记作佛者方能称佛,来后也绝不暴露身份,只是随缘化度。即如《维摩诘经》中之维摩居士,乃东方欢喜佛土之菩萨应现。故而此土,实有无量诸佛菩萨在施行教化。正所谓:三千大千,诸圣无所不在;芸芸众生,焉知无有圣者。

问:西方极乐世界有来源吗?
答:佛在《悲华经》中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原有出处,是宝藏如来授得名,名为安乐。经云,当昔日转轮圣王(阿弥陀佛之因身)在宝藏如来面前发出坚定誓愿后,尔时宝藏如来言: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今现在为诸菩萨说于正法,彼界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有说小乘法者,纯一大乘清净无杂,其中众生等一化生,悉如大王所愿,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彼尊音王佛,过一中劫当般涅槃,正法灭已过六十中劫,彼土转名“弥楼光明”,当有如来出现于世,号“不可思议功德王”。其佛寿命六十中劫,佛灭度已正法住世六十中劫,复过千中劫,是时世界名“尊善无垢”,复有佛出,号“宝光明”。正法灭已,是时世界转名“善坚”,复有佛出,号“宝尊音王”。正法灭已,复有无量诸佛次第出世。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这即是极乐世界之来路。于此,我们或知净土名称也要变化,净土之佛也要示现灭度,净土庄严也依诸佛愿力发生转换等事。

问:往生净土修法都一样吗?念佛分为几种?
答:净土以行法至简、得果至深著称,其修法大体都一样,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念有四种:(1)实相念佛。谓念念不离自性,虽无称名,实与佛合,这是最高境界的念佛。(2)持名念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执持佛号,其基本要求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中犹有全称和简称,例如我们称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是全称。若是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则成简称。(3)忆想念佛。谓口不出声,忆念净土诸事,例如忆念佛之本愿、功德相好、净土庄严、往生情景等。(4)观想念佛。近乎于忆念,是依教观想。总之,念也好,观也好,其理都是心不离净土。

问:不修念佛法门能往生净土吗?
答:念佛是往生净土的必要修法,但却不是唯一的修法。净土为方便摄受众生而现,谓行者只要达到必要的条件,都可以往生。念佛作为最基本的修法,是诸佛为方便普通大众设立的,但却不碍以它法行修往生。此处指得念佛,是就专一称念佛号而言。若就广义言,可谓无有修法不属念佛。就持名而言,虽也有功夫深浅之分,然就本质而言,应属权法。有一些行者,不专事称名念佛,另行法理之修乃至行菩萨道等,直指究竟,修到了很高境地,这就是实相念佛。经中言明,于此行者,临终但愿往生净土,自有十方净土显现,可随意往生。应该说,这是比一般行者更高级的往生境地。这就说明,净土非为念佛者独设,而一样是所有法门行者之通共地。于此,行者切莫执著。

问:念佛的原理是什么?
答:念佛是所有行法中的一种,其原理实与佛法修行原理相一致。佛法修行的原理,就解脱法而言是逆世俗而行,谓世人不识本性,为自利故,把心用于外境,如此便有诸业造作、业果轮回之事。佛法判明真性,故有逆世俗而行之小乘解脱法,即把心转向此真性上来,表现在念佛上就是回转此心,以心念心,因为佛就是心,久之,就会朗然照见此心。但此修法容易与世脱节,故非为究竟。比解脱法更为高明的是大乘菩萨道,谓不离世务而修佛法,表现在念佛上就是把一切境界全看作佛,这是符合体相如一、事理不二法理的,故为究竟法门。常人念佛,一般表现为对阿弥陀佛的实念,虽难与理合,但犹能合弥陀本愿,故亦为佛愿所摄,功夫纯熟,自能往生,只是往生品位不会很高。

问:如何理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答:语出《观无量寿佛经》,全句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于此,可从法义得解。盖法性本然,周遍法界。诸佛既证法性,则能含融法界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忆佛念佛,于佛则能入于心中,于众生当下则成如来相好光明。性体本觉,当下作佛,当下即佛。众生之迷、诸佛正知皆从心生,端的万法唯在一心。历代大德以此研判,“心作心是”由此成为念佛成佛至理。

问:称念诸佛菩萨名号有何讲究?
答:净土法门以称念净土本尊及菩萨名号为修行法要,但并不是说别的佛菩萨名号就不能或不用称了。事实上,都是一样可称可念的,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还应专称别的佛菩萨名号。盖诸佛菩萨本愿不同,是从不同角度利益众生的。当众生遇到不同的变故时,犹需称念有相应愿力的佛菩萨名号,自会得到相应的加被。欲明此点,须先明了诸佛菩萨之本愿。在大藏中,释尊讲了许多佛菩萨之本愿功德,比如释尊的本愿是要于秽土教化众生,若有众生发愿生生世世于秽土行菩萨道,当以释尊为念。又如药师佛的本愿是专以解除众生多灾多病多难及行者犯戒等为本,若有行者遇此厄难,当念此佛名号。再如观世音菩萨以解危救难为本愿,众生若遇急难,当下称念观世音名号,无不得解,等等。作为行人,修途中遇到的问题可谓多矣,若能多知晓一些此方面的知识,自有不小的益处。

问:什么叫观想念佛?怎样修观?
答:观想念佛就是系心一处,想于西方。为此,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为我们指出了十六种观法:一者正坐西向,观于日没;二者于西方起水、冰想;三者于西方起琉璃地想;四者起宝池、宝树想;五者起八功德水想;六者起宝地、宝楼、宝乐、宝树、宝池等总观想;七者于无量寿佛起妙华座想;八者于佛起宝像想;九者于佛起相好光明想;十者于观世音菩萨起相好光明想;十一者于大势至菩萨起相好光明想;十二者作自生于极乐世界于莲华坐开想;十三者作佛菩萨相好光明想;十四者作上品往生想;十五者作中品往生想;十六者作下品往生想。于此,佛特别言明: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并言:行此三昧,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菩萨。于行人,则应次第成就此观,标志是于一一境了了分明。若感困难,也可专观一境,力求成就。

问:何谓“十念门”?
答:语出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十念门者,谓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作十念已,发愿回向云: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亦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于此十念,应知是大德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之方便开解。

问:何谓“十念记数”念佛?
答:语出《印光法师文钞》。言十念记数者,谓念佛时,当从一句念至十句,中间气不断,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从一句再至十句念。随念随记,不凭掐珠,唯以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如此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则无处落脚,久当自得一心不乱。

问:何谓“追顶”念佛?
答:追顶念佛是古大德发明的一种持名念佛方法,就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句接一句念下去,不厌其快,中间除了换气,一刻也不要停顿,声音可大可小,直到无力再念而自然停顿。这种念佛的好处,是藉着自力和佛力,极易把身中不健康的东西逼出来,有一些人还能感觉到在念中间眉间好像聚集着什么东西将要出来,等到自然停顿,性光就要出现,行人自能看见光中有黑色东西一涌而出并四下飘浮,之后举体轻快。这样经过数次,大约就没有反应了,说明身中业气已被逼出,行者不妨一试。

问:如何理解念佛的一心不乱?
答:《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处提出个“一心不乱”标准,谓达此必得往生。历代大德据此研究,认为一心不乱即是心无杂念,全心念佛,同于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同时认为这是念佛的高级境界,并得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即是说只在念相上做到了一心不乱,而不一定通达理性;理一心不乱则是在深了理性的基础上做到了一心不乱,自是进了一层。问题来了,是不是行人一定要达此标准才能往生呢?历代大德对此也作了说明,认为平时如能做到一心不乱,临终必定往生无疑。若是平时未能做到,但犹需临终时刹那间的至心称念,这是不是一心不乱,留作大家思考。盖唯有一心,方能与佛相应,这是含糊不得的。

问:念往生咒有何功用?
答:往生咒全称“拔一切业彰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是释尊于《阿弥陀经》末后说出的。顾名思义,这个咒是专为拔除众生业彰往生净土而设的。盖众生多有业彰缠绕,如果说平时尚不足以显明的话,那么于临终神识不能自主时则要通盘显现。业彰现前,必定障碍往生。如果行者平时多诵,则能有助于化解冤亲。临终时自诵,必能有益于往生。若自不能诵,而由他人为诵,行人配合,也自有益。另外,此咒也可用作与众生结缘,谓于冥界罪苦众生至心诵此,多能饶益于彼。

问:念佛能消业吗?
答: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心向觉,业自无地。念佛就是念觉,是在令自性背迷合觉。作为诸佛,本自觉悟,佛之名号,就是众生本具性德,例如阿弥陀佛,义为无量光、无量寿等,光表空间,寿表时间,是说我们的性德本具时空上的无量。念佛一定要知此义,从心上念起,念念觉悟。罪本无依,唯从心起,咎在不觉。现在念念回向觉悟,恶心不起,现业即无从造作。过去所作恶业,因现前念念觉悟,也失去了依存,久之即成消亡,故而念佛实是消业除彰的良方。

问:修净土还有别的条件吗?
答:净土作为诸佛度生之大方便,其本义是以凡夫身往生净土,换个环境清修,在莲华里历时虽长了些,但却可以决定成佛,故而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一心念佛就是了。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净土蒙佛菩萨法化后,不是要住在净土,而是要乘愿再来担当教化大任,这就需要愿力作保障。一般行人,若能在因地上成就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愿,即是与诸佛本愿相合,如此便会自我加压,除念佛外,还要行修别法,比如修净业三福乃至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缩短了在莲胎中的时间,提升了往生品位,再来也会加快。要说别的条件,也就是这些。于此,行者自当加勉。

问:何谓净业正因?
答:净业正因是指修净土者应当行修的三项基业,亦名三福。于此,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指出:欲生西方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于此三事,历代善知识指出,此正是三辈九品往生之因,也是人天乘、解脱乘(小乘)、菩萨乘三乘佛法之基。于行人言,则是必待要培的三项基业。

问:什么叫回向?
答:修净土人一般在行完某一佛事后“回向”,较为常见的是在佛像前诵念“回向偈”。回向偈很多,义理大多都指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义,这是对的,但还不算究竟。有关回向的真正义理,不在外面,而全在自性,是说要使我们现前不觉之心回向到自性本觉,即回迷惘之心,向本觉之性。若一切行持不离自性,则行持自是回向。行人若能深了此义,可谓念念都在回归自性。有一些人不了此义,把回向作为了一种固定法式,谓不从心上回向,仅是念念而已,这就失去了回向之义,是无有利益的。有一些人明了义理,然犹行专门回向,意在提醒自己,这是可以的。

问:何谓三辈九品往生?
答: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也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此处所言“九品”,实指《大乘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中提到的三辈九品。所谓三辈,是说依往生者修因不同分为三种:一为大修功德,二为中修,三为小修。因修因不同,往生情况也分为上辈、中辈、下辈三种。《观无量寿佛经》更于第十四至十六观中提出九品往生之说,谓往生者依修因不同可分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品往生。于行人言,则是平时应力求向高品位往生努力,至于最后往生到何品,则不必计较。因为品位越高,成就越快,乘愿再来也越快。

问:何谓随意往生?何谓克期往生?何谓临终往生?何谓中阴往生?
答:所谓随意往生,就是行人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以何种方式往生,就以何种方式往生,总之是在往生事情上做到了随心所欲,属最高往生境地。这种行持非一般人所能,必修有成就、现下体证者所属。
所谓克期往生,就是克定一个期限,在此期限内精进用功,届时如愿往生。这相当于发了一个大愿,通过践行实现了所愿,属难能可贵之往生方式,也非常人所能。
所谓临终往生,就是等寿命终结,在临终时一心正念,蒙佛接引,神识不入中阴,于刹那间往生西方,属多见之往生方式。于此往生,犹有多种方式,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无病无痛苦的,有有病有痛苦的,有的还伴随着瑞相显现等,共同之处都是亲见佛来接引。
所谓中阴往生,是说临终遇到障碍不能正念往生,神识进入中阴,中阴在各种善缘帮助下,自起正念。以有正念,自能感现佛光,从而投向佛光而得往生。这一类往生,不但包括当人,而且包括所谓幽冥界无形众生,即死后一时无着落处之孤灵,他们往往因各种恩缘跟从在学佛人周围,起初是伺机报复,后来便随从主人一起学佛,接受法化。因中阴身无有身体障碍,领悟力自比人高出许多,所以没等主人觉悟,他们便先行觉悟了,以此使恩缘化解,最后在特定法式下往生。

问:何谓带业往生?何谓边地往生?
答:所谓带业往生,即是行人不必等业消尽,而是带着余业即可往生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加被的特别便利。以法理言,欲成就圣业,必要业尽情空,故而修道实为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为此,诸佛在因地上建立弘誓大愿,以历劫之苦行成就净土基业,方便摄受罪业众生,谓众生不待业尽,但依诸佛本愿行修,即可往生净土决定成佛,如此便为众生广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边地往生,是说行人没有往生在极乐正土,而是往生到了正土边缘地带,就像今日国界边际地带一样。若问原由,只在行人带着狐疑心念佛,就是对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疑惑不定。心虽狐疑,然也在行诸功德。以有功德,而成往生;以有疑惑,而生边地。生到边地,也一样成佛,只是所历时间大大延后了。这也是阿弥陀佛大愿所在。

问:往生者有瑞应吗?
答:往生乃超凡入圣之事,凡往生者,必有瑞应。考古来圣贤往生遗迹,计有如下瑞应:(1)心不颠倒(此正应弥陀经上之语);(2)预知时至(提早告知家人);(3)净念不失(此也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语);(4)洗漱更衣(因预知时而有净身之举);(5)自能念佛(不待助念而念);(6)端坐合掌而去(更有立着走的);(7)异香满室(此香或由自性而出,或为诸佛菩萨、天人之香);(8)光明照身(此光或由自性而出,或为佛菩萨、天人之光);(9)天乐鸣空(此为天神祝音);(10)说偈励众(此菩提心所致)等。以上瑞应,全具者,生品固高;但得其一、三、五条者,也可往生。另,往生之决定瑞应,唯在见佛来接,此或为往生者而见,见而告之于家人。

问:修行人都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能容下那么多人吗?
答:地域、容量等观念都是凡夫分上的事,是一种有为性的妄自计度,但有其说,都无实义。于成就极果的诸佛而言,则无时空之限。何以故?自性离一切相,即一切相,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不能用世间法求证的。同样,证得自性的诸佛也不能用世法计度,其从大愿中流现的净土自然也不能用所谓大小、多寡、高下等计度分别,一切随心而现。西方极乐净土以阿弥陀佛大愿所成,进一人不显其广,进无量人不显其狭。作为行者,但求往生,不要妄自计度。

问:修净土有什么基本要领?
答:有关修净土的基本要领,主要是信、愿、行三资粮。信就是真信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愿就是发愿往生极乐;行就是断恶修善,平时精进至心念佛。有关此,《觉海慈航》一书为我们指出如下要领:(1)佛教法门很多,最方便最容易的算净土法门;(2)行人应该相信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到了临终,佛就会来接引;(3)念佛人必须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要劝化众生同生极乐;(4)念佛人应遵守五戒,而且要随时随地多行善事;(5)念佛人随着功夫的加深,今生就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利益;(6)应该把念佛行善等一切功德,完全回向往生净土,不可但求消灾免难,或求人天福报;(7)念佛人应该随时随地劝人念佛,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更为要紧,以便临终能得到他们的帮助;(8)念佛人不可听信外道邪说。以上条款,只要踏踏实实去实行,往生西方净土是有把握的。

问:修到什么份上,才能往生净土?
答:往生净土一般有三种方式,一者克期往生,就是限定一个往生时日,中间刻苦用功,以成到时往生。当中的原理,是愿力在起着作用,一如我们起了誓言到时就要应验一样。二者临终往生,就是一如净土经所言,临终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往生,这是较为普遍的往生方式。三者中阴往生,就是临终没能往生而进入中阴,蒙誊属荐拔在中阴境里念佛往生。克期往生,必待修到业尽智朗,然后克期取证,应属大德所为。临终之时,若能预知时至,必然往生。虽不知时,但能正念分明,或能往生。中阴往生,必待家属荐拔,跟从念佛方能往生。至于修到什么份上才能往生,以经上给出的标准,则是一念相应,即得往生。如何才能一念相应,则全仗平时用功。故而往生之事,贵在当下,功夫却在平时。

问:为什么说化娑婆为极乐是佛陀教育的根本所在?
答:娑婆就是秽土的表征,极乐则是净土的表征,宇宙有无量秽土,也有无量净土,故而化娑婆为极乐就是化秽土为净土,这与现实世界之追求基本上是一样的。秽土和净土都是一心所成,故而转化的根本处也只在心上。我们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从心地改变做起,而只是希图通过世俗意义的努力去改变,故而总是难以如愿。诸佛彻了这一真相,而从改变心地做起,乃至成就无量功德,所以从本性中流现出广大庄严之净土,以此摄受众生,成就众生觉悟。佛陀既明了真相,就要把他们所觉了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告诉?这就是建立佛陀教育。佛教从根本上说,只在倡导我们从心上做起,背迷合觉,我们但依佛所教化,从自身做起,于己则是成就了自身净土。以此影响大众,大众都这么做,娑婆即时便化为净土。延伸开来,十方众生都这么做,那么十方秽土即成净土。

问:世人在特定场所讨药,所讨之药为谁人投放?
答:世人每行在野外讨药,或山洞,或树下,或某一特定场所,谓那里有神灵居住并在为世人施药治病。说也奇异,人们跪在那里,面前放上一张叠纸,心里虔诚祈祷,还就有一些人纸里有了东西。回去后,毕恭毕敬就水而服。人们不禁要问,此药究为何人所放?未识佛法之人,大都以为是神灵所施。深研佛法之士,却能明白此中之妙,原来非从他施,乃自性所为也。盖自性能生一切法,连山河大地都从自性生。自性如何生法?原本要藉着因缘。因缘是什么?就是能持之心与所持之法。比如讨药,能持之心即为求药之心,所持之法即为道场条件,自性就籍着这些因缘生起诸法,表现在讨药时便是真得其物。以此推论,我们犹可知了求雨得雨等理,用法话说就是:自性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生起诸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