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么叫分段生死

(2024-09-29 20:31:08) 下一个

问:什么叫分段生死?什么叫变异生死

答:生死的本质就是心识的生灭,有生灭即有生死。于众生份上,表现为粗重的心识生灭,以此形成业种,轮回于六道,谓分段生死,即众生死此生彼,有时空上分段。时段是指寿命有终,空段则指死此生彼。例如天人福尽下生为人,人行十善上生为天,畜生报尽复原人身等等,俱是业报流转,以此形成生死轮回。

变异生死,当属细微的心识生灭现象,即没有了凡夫份上的粗重妄执,了却了分段生死,但犹有细微的心识生灭,当指已经断除见思惑的小乘圣者或修有成就者。于八识而言,则是前六识已不起作用,但第七识、第八识犹在起用,是极细微的心识变异。于圣者而言,只有佛完全断除了心识生灭,其余犹有细微生灭。此种生灭,小到我们难以察觉。只因有此生灭,故亦名生死,非为究竟,尚需进一步断除。由上可知,在凡为分段生死,在小乘圣者则为变异生死。只有究竟成佛,才能了断生死。

 

问:为什么说生命流转的本质是惑、业、苦的相续?

答:即是不明,不明什么?不明生死大道,在天在人在六道里的一切众生都一样未能明了此生死大道,故而始终处在一种迷惑之中。即是在无明支配下的日常所作所为,主要分意之所想、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总称三业,都具有习惯定势。这种作为有的表现为善,有的表现为恶,还有一种无善恶标记的无记。善恶、无记行为一旦发生,就要以业种形式在各自识田上留存,若非果报或觉悟了道,此业记轻易不会消失。这种业记一旦遇到外缘条件,就要现行起用,善的招致善报,恶的招致恶报,无记的则成无记报,在生表现为祸福,在死表现为轮回,受报的结果就是。不管是善报、还是恶报,都是苦,原因只在于未脱生死轮回,故而本质上为苦。六道轮回,其实质就是惑、业、苦的相续,因惑造业,因业受报,因报而有在生和轮回之苦。此链条,唯有了道方能截断。

 

问:如何理解佛教之的含义?

答:苦作为佛教的一大学理,特针对众生而言。若是圣人,自与苦无连。众生之苦,根本在于轮回。轮回之本,即是携带了一个多余的报身,一期期受报,无休无止。苦报最重的莫过于地狱众生,受苦期无有限量。从大地狱出,还要在小地狱里再受一番。小地狱出,还要经历饿鬼、畜生等的苦报,最后方得为人。为人时因无善根,自属低层。轮回不止,纵有天福可享,根本上也是苦。佛教以此出发,发明具体苦相,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即是。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诸不可乐、不如意之苦;坏苦是指纵有可乐,也会变坏,谓不能长久;行苦是指无常之苦,谓有生老病死,无可抗拒。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相爱别离苦、怨憎聚会苦、所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苦谓长成中有苦,老苦谓老时有苦,病苦谓病魔之苦,死苦谓死时有四大分离之苦。相爱的不能在一起,怨憎的常常会聚,所求总是不能得到。种种之苦,都归于集色、受、想、行、识于一身的五阴炽盛:色阴炽盛,引四大不调,如病苦等;受阴炽盛,领纳分别,如喜乐愁忧等;想阴炽盛,忆念不止,如爱别离苦等;行阴炽盛,业行迁流,如生老病等。识阴炽盛,储存变现,引轮回之苦。综上可知,众苦之源,只在五蕴,五蕴尽时,苦根即断。

 

问: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

答:钻木可以取火,对月可以出水。若问此火此水从何而来,世人每言来自对象。佛语道破真相,谓由自性本体依缘而生。自性能生万法,离开自性,无法可生。但自性生法尚需因缘,因缘具足,方能发挥造物功能。此处之因,谓众生能持之心,例如求火求水之心,成就此心,则谓有因。此处之缘,谓依照世间现前法则所进行的操作,例如用金属钻木,在月圆之夜用器皿对月等,成就此作,则谓缘具。因缘具足,诸法从生,例如生火出水,这就是为诸佛亲证并发明了的因缘所生法,又称因缘和合论。宇宙万相从中发起,一切事物从中而有,乃世间根本造物法则。于此法则,我们应知是自性本体在起着决定作用。发明此法的意义有二:一是包括宇宙在内的一切存在,都可作因缘上的分解,大到天体,小到微粒,都是本体依缘而起。二是事物既由本体依缘生成,那便给人类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途径,寻找因缘便是要口。于修持意义言,则是借助能持之心和所持之法,成就觉悟之果。密宗心作观、手结印、口诵咒之三密相应修法,即或源于此法。其它修法,也可在此原理下得解。例如念佛,能念是因,所念是缘,因缘具足,则能往生。另,因缘所生法祗适用于世间有为法,若是圣人,但以德力,诸法即可成就,名无为法。

 

悲珍整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