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39)
2016 (71)
2017 (59)
2018 (47)
2021 (1)
文物,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乃是文化的承载物,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文化的传承物、传播物。中国文化一向有雅俗之分,而所谓传世文物承载、传播的文化,恰恰是俗的多雅的少。既然我对俗气的糟粕文化不感兴趣,当然也就对中国文物视之漠然。
其次,中国文物在北美较少见到。早先中国文物流落到北美,一般通过这么几个途径:所谓征服时期鬼子从中国抢夺来的;封建王朝的皇家或政府赠送给洋大人的;中国移民自本土携带过来的;古董商人贩卖过来的。前两个途径过来的文物,大多珍藏在公立博物馆、纪念馆中。古董商人贩卖过来的文物依然流转在火爆的文物市场。只有中国早先的移民携带过来的文物,最有可能因家庭变迁而流散到可收集的市面上。
收藏,不仅要讲实力,更要依赖资源。实力,包括财力和鉴赏识别力,这是收藏家自身要具备的条件。资源,包括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此乃收藏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缺乏资源的收藏,当然不会有理想的收益。
再者,远离中华本土的北美,一直是战后最和平富庶的地方,全世界的好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所以遍地是他山之石。我们自以为美的玉,自以为贵的瓷,自以为稀世珍宝的青铜器和景泰蓝,在这里一比较,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是古板、老朽、缺乏创意和生机的一粟。
北美的文物,好坏你可以选,贵贱你可以挑,但绝对货真价实,不存在中国式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所谓中国文物的水太深,不过是真假难辨而已。一个是时代的真假难辨,一个是材质的真假难辨,还有一个就是工艺和故事的真假难辨。说是某某皇帝的御用,某某名人的私藏,某某事件的见证,当年制作仅此某某件等等,除了包藏祸心的卖家自己,鬼才知道是真是假。与其在深不可测、腥风秽雨的黑龙潭趟浑水,何如到夜静花阑、和风细味的百草园去享受星月皎洁?
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董博物馆,如果没有几件中国古董文物坐镇压底,在业内人士,内行人眼里,就是不够档次的博物馆。
日本常有鉴定古物的电视节目,中国的古瓷古画,一估价就上千万上亿日元,而日本的古物,常常是不过几万几十万日元。
近代德国日本等,学习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加以改进,都能做出非常精美的瓷器陶器,可惜时间不对,太晚了,都是机器大量制造,再精美,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买了,只会跌价。
后面跟帖的其实在倒卖和收购天朝的贡品,博主说天朝的东西不好,东洋玩意儿好的不得了,他当然强烈反弹。你既然那么喜欢天朝的老旧,就多买,多玩,多发财。
博主没必要那么认真。
知识是花钱学来的。尤其,在有知识而获得珍宝之时(有时只是十几美元的花费),这就是知识的
回报。当然这些只能发生在有准备的经验者的身上。
谢谢。 收藏是乐趣,不能当真。
收藏:会引发一个多领域集合的知识性质的学习、研究、探索和发现。---是中年以后的一大知识的
被广阔视野的最好的健康的寿长。
“可遇不可求”,这是收藏的原则。
惊喜、动魄心跳 是收藏最大的乐子。
在美国:真的、好多、有价值的中国老物件还是主流。
但,去哪里淘宝,这是最关键的前提。
正是因为真假难辨,现而今才是学习、鉴别、长知识、练就高知识的好日子。
这几年,因为大陆中国没了文明的良心,所以,海外就要小心为好。
但,前提---务必于自己有意义。
收藏未必局限于某一文明,只要是看上眼的,那个国籍都可。
收藏是门大学问。务必历史知识现行。
这个话题挺好,聊聊大天,都不要上火。
尤其是,日本古董现在根本不上价,现在老外都希望家里的那个祖传的老盘子是中国的。日本的古董和我们中国的不在一个境界,这不是因为我爱屋及乌,而是事实。 日本的古董太拘谨,小家子气太重。
不过不得不承认,市场上中国古董鱼目混珠最厉害。
我说个题外话,希望博主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