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2009 (2)
2010 (1)
2012 (1)
2013 (9)
2014 (9)
2015 (3)
2016 (3)
2017 (6)
2018 (3)
2019 (4)
2020 (9)
2021 (7)
2022 (7)
2023 (3)
2024 (9)
回复 'czhz'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器重!但本人还没有资格...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谢谢!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
回复 'dong140' 的评论 : 谢谢!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谢谢!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是应该关注她。
回复 '居北飞雁' 的评论 : 非常高兴您有同感,希望她一...
从评论看,博主是专业人士。想请教一下大陆现在的顶级...
原来是杨智华老师的文章。行家写音乐,写指挥,赞。
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不过发现笔误,我最后要说的老...
杨智华曲 San Jose 室内乐团演奏。引子中大提琴的长调在模仿马头琴。
首先我们要题解一下“土尔扈特”。土尔扈特是中国清代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个部落。
17世纪30年代,因与其他部落的矛盾而向西迁移,至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放牧生活。之后,遭受到俄罗斯帝国的侵略和压迫。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进行了多次起义反抗沙俄,并策划东归回国。终于在1771年6月,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返回到中国境内,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土尔扈特故乡即是蒙古族生活的西部草原,也可以广义地泛指内蒙古大草原。
这是一首美轮美奂的蒙古族风格的乐曲,虽然全曲只有6分钟之长,但它的委婉与灵动、深沉与谐谑,却是足以拨动人们最美好的心弦。乐曲是复三部曲式,由引子、具有主题陈述及变奏曲式的第一部分、具有动力性对比的中段、变化再现的第三段以及尾声组成。
首先,大提琴模仿马头琴的音色,奏出蒙古族的长调(1=F)。绵长而起伏的散板旋律,带着草原特有的深情,把人们带入了图尔扈特的故乡—内蒙古那片神奇的土地。
紧接着,大提琴以提升大二度的转调(1=G),平稳地进入如诗如歌的主题旋律。
这个主题旋律是2/4拍子,由两个对称的8小节乐句组成。上句平分为两个乐节。每个乐节的尾部都有一处大的跳跃:第一乐节是向上方纯8度大跳,第二乐节是向下方小七度的大跳。这两处的跳跃形成了主题鲜明的个性。宫-征调式交替,典型的内蒙古西部草原风格。同引子相比,它增加了明快的色彩,潜藏着舞蹈的律动。速度舒缓而稳健。但由于大提琴的特殊音色,使它仍然像一首深沉的歌,唤醒了人们对草原的记忆。又仿佛草原还在沉睡,眼前依然朦胧,但心底的美好情愫已在悄然涌起。
第一变奏是以中提琴为主奏,前6 小节做了加花变奏,使其变得活泼。后半段与大提琴的低音旋律相交织,起伏错落,优美而动听。大提琴的拨弦及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顿音,更使其增加了一点谐谑性,似乎给乐曲平添了许多生机,使平静的草原陡然增加了些许动感。让人似乎感受到小草在微风中摇动,小马驹在欢欣跳跃,羊羔在向母亲表达着亲昵,蒙古包在晨曦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希望……
随即进行的第二次变奏,是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第一乐句的旋律大体同于第一变奏。第二乐句做了较大的变化:脱离了原旋律轨道,成为相互中断的乐逗,最后才一气呵成到达终点。并且第二乐句有所增长,突破了主题旋律的均衡。因此,也是变化最大的一次变奏。小提琴的演奏类似华彩,把乐曲升华到一个绚丽的篇章,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绝美的音色,同时也把聆听者的心,撩拨到无以复加的美的境界。随即,小提琴又用五声音阶回旋式的级进,把乐曲推向第三变奏。
在三种弦乐器不同音域音色的相继展示后,全部弦乐器以宽广的气息,更为酣畅地演奏出主题旋律。但从第二乐句起,前4小节变化重复并转调,形成了不稳定的、向上的冲击力量,最后将调性转到下属调 (1=C) 上。其后的4小节用连贯的旋律作为终结。这似乎是对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而在调性方面,已为即将开始的中段做好了准备。而后,转入整个乐曲的中段。中段是在下属调(1=C)上开始的,3/4拍子。调式与主题旋律相反,是征-宫调式交替。强有力地节奏型的重复,使旋律短促而有力,富有强烈的冲击性,从而同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段会使人联想到土尔扈特人彪悍勇敢的性格,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历史。然后采用节奏的重复、模进和调性游移的手法,层层递进,使音乐产生强烈的动感。这时,聆听者的心情不再平静,涌起了强烈的激情:来吧,草原的风!飞奔吧,草原上的骏马!用力呀,强健的蒙古摔跤手!舞起来呀,热情奔放的安代!-----此刻,整个草原进入了那达慕式的狂欢!随着激情的迸发,音乐加快了节奏,急促的16分音符的旋律,像疾风一样把欢乐传遍整个草原。与此同时,音乐也完成了向上大二度的转调(1=D),为再现部做好了准备。
再现部的调性是原始主题的属调(1=D)。全部弦乐器合奏,淋漓酣畅地变化再现了主题。而这时人们所听到的主题,既熟悉亲切,又感到情感的升华,变得更加热情而奔放,仿佛在释放全部的爱,去拥抱草原。尾声回到主题最初的调性(1=G),旋律恢复了平静。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似乎是用对话的方式,继续在阐示着对草原的绵绵情思,构成余音袅袅的意境。使人们再次沉入草原的静谧。浓浓的、甜甜的况味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曲作者杨智华是我中学同学的弟弟,1969年背着手风琴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成为我们知青集体户中的一员。时年僅16岁,却已是颇负名气的音乐少年了。后来辗转去了北京歌舞团,继而去美国深造。现在是旅美音乐家。他在内蒙生活的时间虽不太长,但对那片土地及其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回国与朋友团聚,都会深情地谈起内蒙的蓝天、白云、草地、牛羊……。他曾对朋友说:“总想写一首蒙古味的室内乐”。后来,这首《土尔扈特故乡随想曲》就诞生了。值得欣慰的是,杨智华在他三十余年的旅美音乐生涯中,不断地把中国的题材和元素,带到他的音乐创作中,并获得很大的成功。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展现给世界乐坛。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杨智华的音乐也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大洋彼岸展现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孙丽云
2015年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