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那时候胆儿可真大。虽然学了几年英文,但也没学好,尤其是听和说都不行。即使是这样,也没打怵,说来美国就来了。甚至都没在语言上好好准备一下。其实倒也是,想那么多干吗?车到山前必有路。
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我从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降落到洛杉矶。一切还算顺利。只是下飞机提行李后找飞往纳什维尔的候机厅费了一些周折。因为候机厅在另一处,要过两条马路。好在当时年轻,拖两件行李也不算事儿。真傻,当时怎么没想起来坐机场捷运或巴士呢?
登机时,验票的是个黑人,问我去哪里,我回答说去纳什维尔,他说:“纳什维尔?漂亮的城市!”他这句话让我高兴了好一阵,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在电影里常见的镜头:整洁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街道两边高楼林立。
飞机傍晚六点多到达纳什维尔。一个黑人搬运工热情地帮我把行李送到门口,我给了他一块钱小费。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付小费。当时还觉得怪怪的。虽说是四月初,但已经很热了,等在那里接机的只有我一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接人的车一辆一辆开来,又一辆接一辆开走。很快,门前只剩寥寥几个人了。我不由得暗暗着急起来。旁边一个人可能看出我着急的样子,问我是不是在等人,我把要等的人的名字告诉她,她告诉我很快就回来,就进大厅了。不一会儿,我听到大厅里在广播找接我的人的名字。大约十分钟后,那人回来说,接你的人没有来,又问我有没有那人的电话号码。我把电话号码给了她,她又进到大厅里。不一会,她出来告诉我说,接你的人已经离开家了,正在路上,很快就会到。当时还没有手机,她一定是自己花钱打的公用电话,我竟然也没想起付人家电话钱。
很快,我的老板的车子就到了。虽然这之前我们通过几次信,知道他是台湾人,但没见过面,要是今天,至少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认识了。当我们握手寒暄时,我打量了一下我未来的老板:中等身材,白白净净,胖乎乎的,穿着一件体恤和一条短裤,脚上是一双球鞋,和西装革履的我形成鲜明的反差。他的这身打扮当时叫我很不舒服。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快,我觉得对我有点不礼貌,不管怎么说,我也是个访问学者,国内名牌大学的副教授呀。我是不会穿短裤和球鞋去接客人的。
他一路上向我介绍路边的建筑和这个城市的概况,但我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好像视觉冲击把大脑给漂白了。车子很快驶进校园。路过一栋四层的红色大楼时,他告诉我:“那就是我们的试验楼,连个窗子也没有,就像个大箱子。”我回答说:“很好看!”但我马上意识到我这话是言不由衷。我又细看一眼,不错,就是个四四方方的大盒子,哪里好看!
车子在一幢公寓大楼前停下来。这时天已经黑了。从楼里跑出一个中国学生。老板告诉我他姓Z,是他的学生,他会帮我安排住处。小Z帮我卸下行李,我的老板便开车走了。
小Z帮我把行李搬进楼。我的房间在八层,一室一厅。室内空空如也,唯一的一张床垫还是小曾事先帮我找来的。我想起临行前同事大军从美国写信告诉我别忘带手纸,当时我还不理解,看来他是受过没有手纸之苦啊。
小Z走后,我随便吃了点随身带来的东西,点着一只烟,坐在窗前,毫无睡意。外面漆黑一片。几十小时之前我还在中国,现在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了。我想着白天的经历,想象着今后日子,心里突然空荡荡的,往日的追求和梦想好像一下子掉进眼前的黑夜里,深不见底。
第二天,星期五,天刚刚亮就起来了。怀着好奇心,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是一所1876年创立的黑人医学院,规模和我在国内所在的大学比起来小多了。校园里看不到人。我又转到校外。我信步沿着马路边上的人行道走下去。也看不到人,只有一辆辆汽车不时疾驰而过。人行道是水泥铺就的,在裂缝处长满了野草。给人一种破落,衰败的感觉。我一下又想起昨夜深不可测的黑夜,一个疑问浮现在脑海里: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美国吗?
按照国内的习惯,我八点来到实验室。实验室的门还锁着。我等了一个来钟头,小Z第一个到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实验室的人习惯晚来晚走,有的人十点才来,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去。
由于时差问题,星期六我又早早地醒了。我信步来到校园附近的居民住宅区。这里住的全是黑人,有些就在这所大学工作。小区里的房子都不大,占地面积多在100-150平米左右,但是都很整齐干净。门前的草坪和树木都剪得整整齐齐,门口摆着一盆盆鲜花,五彩缤纷,赏心悦目。这样的住宅区,我过去在国内还从来没有见过。
我转了一圈没见到个人影,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我决定步行到市中心,也就是美国人说的Downtown。当时有九点半了吧,一路上还是见不到人。碰到一个年轻黑人管我要香烟,我拿出几支给了他,他送我一个打火机。他接过烟,把烟掖到袜腰儿里。我想,嘿,这倒是个好办法,免得放到口袋里被折了。继续前行,还是荒草萋萋的人行道,我有些犹豫起来:这次碰到个要烟的,下次会不会碰到个要钱的呢?返回去,是我已经熟悉的一切;往前,充满未知和风险……
进了Downtown 就好像来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这里高楼林立,店铺一家挨一家。也是静悄悄的,偶尔一两个人影在前面的十字路口闪过。我心里还真有点害怕,感到阴森森的,好像自己在探险。在中国,就是后半夜里人也比这多啊。我仿佛又看到了我家附近的夜市的阑珊灯火,又听到了小贩的叫卖声,又闻到了烤羊肉串的香味。
现在想来,其实也不奇怪。那是九一年,改革开放还没多久,中美间的相互了解还不很多, 象我这样的出国人员对美国知之甚少。我出国前到北京去集训,就连国家教委负责留学工作的人还对我们讲:“出国一定要穿得体面些。我就遇见过一个留学生,穿条牛仔裤,破得还带个大洞。就是在我们国内的穷地方也没人穿这样的裤子了,这不是给我们国家丢脸吗?”到美国后我才知道,这种商家特意生产的“破裤子”在美国正时髦,比不带洞的裤子还要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