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胆固醇功过谈 园丁
在美国及很多国家,心脏病已取代癌症,成为第一号杀手。胆固醇过高会发生心脏病,几乎家喻户晓。大家都尽量避免高胆固醇食物,鸡蛋、海鲜少碰为妙,动物油脂更弃之如敝屣。
很多人都听说过:胆固醇有好有坏,坏胆固醇才是心脏病的元凶。――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血液中的胆固醇不溶于水,它和脂肪一样,被一类叫脂蛋白Lipoprotein的球形微粒包裹在里面,才能随血液循环输送。脂蛋白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叫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由它包裹的胆固醇微粒,容易沉积在动脉管壁上,形成粥肿Atheroma――像稀粥的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最常受影响的动脉有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供应脑和肾的动脉,从而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或肾功能损害。因此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包裹的胆固醇,叫做“坏胆固醇”。
反之,由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包裹的胆固醇微粒,不仅不会沉积于动脉壁,还能阻止粥肿的形成,甚至将粥肿逐渐移除,因此被称为“好胆固醇”。
空腹测定的胆固醇低于200毫克/升算正常,200-239为边界,高于240为过高。其后人们考虑到“好”、“坏”胆固醇,提出LDL应小于100毫克/升,而HDL应高于40,或总胆固醇比HDL应小于5:1。
由于餐后血脂在血液中可维持达12小时,所以在测定前12-14小时应避免油脂食物。
测胆固醇时往往同时测定三酸甘油酯,即中性脂肪。脂肪在血液中也由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hylomicron)包裹运输,它会促成粥肿斑的形成,因此是动脉硬化的帮凶。理想的三酸甘油酯浓度应小于150毫克/升。
人体内的胆固醇大部分由肝、肠以及性腺、肾上腺皮质合成,约1/5来自饮食。于正常人,血液胆固醇水平有某种自我调节:外源吃进多,内源就生成少;反之亦然(M.S. Brown & J.L. Goldstein).因此,高血脂症反映了某种代谢方面的障碍,并导致自我调节失灵。这时外源性胆固醇的影响就大了,饮食需要特别注意。
饮食、运动可影响胆固醇浓度,药物Statins类(在美国,常用的如Lipitor, Zocor)可有效地抑制胆固醇的生成和运输,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植物基本上不含胆固醇,可是有些植物的种子如亚麻仁、花生等可以降低血胆固醇的水平。有认为是含有植物胆固醇Phytosterols的缘故,但也可能是因富含不饱和的Omega-3脂肪酸所致。
上面谈了很多胆固醇对造成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顺便也谈到三酸甘油酯,似乎它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假如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首先,胆固醇是动物机体的必要组成成份。动物的细胞膜――一种很有特性和功能的所谓脂质双层,便主要由胆固醇等组成,它调节进出细胞的水分、离子、养分和代谢产物,以及摄取微粒过程(Endocytosis).胆固醇又是脑和神经、心、肝、肾、肾上腺、性腺,还有蛋黄的重要成份(因此这些也是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重要的内分泌如肾上腺醣皮质激素Cortisol,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以及两性激素,其前身都是胆固醇。它也是维生素D的前身物质,并与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代谢有关。胆汁的主要成份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也自胆固醇合成,而胆汁对消化脂肪起重要作用。
奶、旦类含胆固醇高,而这些都是动物哺育后代的天然营养品。由此可见胆固醇的重要性,也显示了天然安排的巧妙。
中国民间的传统补品,如动物脑、心、肝等内脏,旦类特别是鹌鹑旦,奶类,海产如淡菜、鱿鱼、墨鱼,都是含胆固醇很高的食物。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补充身体组织所急需的胆固醇,可能就是“很滋补”的原因。
三酸甘油酯即脂肪是动物机体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它提供的能量按重量单位计算是醣或蛋白质的二倍:9仟卡/克,更是能量储存的重要方式――储存于皮下,腹腔、脏器周围备用。它又与脂溶性维生素的代谢和储存有关。
奇怪的是:人们尽管对血脂过高引起心血管疾病了解很多,却对胆固醇偏低的情况研究很少。有研究指出:低胆固醇血症Hypocholesterolemia会表现抑郁及其他精神症状,并与肝病、癌症或脑出血有关。三藩市加州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血液胆固醇低于160毫克/升的人,平均寿命较短――往往因其他疾病而过早死亡。这也许意味着:胆固醇过低,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个指标,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