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中文书友会

大西雅图地区喜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的网上家园。我们每逢双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10-12时有中文书讨论,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楼, 五号房间,欢迎参加!
正文

写食主义的空间-评融融《吃一道美国风情菜》

(2008-07-22 10:15:07) 下一个

写食主义的空间

──评融融《吃一道美国风情菜》

张志东

侨报副刊,2005年03月02日

  认识融融,是因为她是个编辑。
  了解融融,是因为她后来写了不少小说。
  读过融融小说的人都不难发现,她的小说走的基本上是条写实主义的路线。曾几何时,摇身一变的她,竟开始了写食主义的写作。在此之前,她在海外的华人作家团体里振臂一挥,群起而写之,一本贯通中西方美食文化的文集《吃到天涯》问世了。
  听说还要编出若干个“天涯”出来,让我大吃一惊。对于融融,我佩服她的精力和热情。
  不知是不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里,鲜有与厨子为伍的。即使到了今天,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的作家里,仍有很多人不屑于将自己的笔锋指向健康美食方面的题材,即使有,也是在时尚的名下作浮光掠影式的淡淡之谈。像融融这样在这个题材上洋洋洒洒挥写十几万字的,实属个案。
  如果说《吃到天涯》是她振臂一挥的激情之作的话,那这本《吃一道美国风情菜》则可以说凝聚了她长年对美食文化的体验、观察和思考的心血。据我所知,这本书从动笔到完稿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当时是我首先提起了饮食的话题,我说最近必须减少吃肉那类胆固醇高的食品,她马上就回敬了我一大堆关于营养结构,身体机能和转换机制之类的理论,大有为吃肉正名的味道。令我刹那间无从招架,体无完肤,目瞪口呆的我,感觉到自己的常识误区被毫不留情地将了一军。
  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有些人把它叫为信息爆炸,也有人把它叫为信息泛滥,爆炸也好,泛滥也好,人类对此深感困惑的心态有增无减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我们身边的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生成了我们脑子里的错误常识,这种常识愈积愈多,愈多愈固,最后会发展到像顽石一样陪伴你一辈子。在所有的错误常识里,我始终认为饮食健康方面是一大盲区,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时刻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可能,而作者融融在第一篇《吃的反省──解读美国新营养概念》里就昭示了挑战这种可能的野心,融融对营养学的研究,起缘于她先生的一次减肥失败。她在介绍美国最新的营养学概念的同时,向我们提供了重新审度时下流行的素食主义的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她曾经给我将的一军在这里变成了科学理性主义的思辨文本。糖、胆固醇、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人体里面的内在联系,以及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互动模式,就如她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那样栩栩如生,丝丝入扣,“为脂肪翻案,为胆固醇平反”的立论水到渠成,让我们一向来所谓的“少肉多菜”等既成观念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吃错了!”三字,成了作者惊世骇俗的当头一喝。
   当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这种拨乱反正,她继续引领我们朝另一个纵深处──文化和历史领域挺进。一只野狗的尾巴带来了人类几千年的大米文化?作者从一个看似荒诞、未经考证的民间故事开始她对大米历史的叙说。从印度到中国,再到美国、意大利、墨西哥,几经沉淀,流转,生成,纵横千万里,作者在描述大米的处理和烹饪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文化封闭性的反省,也没有掩饰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憧憬。米食文化的横向比较,凸显了每个民族的感性和文化的特征。
  在我和融融平常讨论的时候,共同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对国外的服饰、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上的模仿得都非常的快,而在饮食方面仍然固守着自己的领地呢?关于西餐,大多数人除了肯德鸡、麦当劳、必胜客以外并不知道更多东西,影视明星仍有不少用小拌勺来一口口喝咖啡,挂的西餐牌子卖中餐的西餐厅比比皆是。我斗胆地把文化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服饰、建筑和艺术方面权且算是有形的,而饮食和礼仪等方面就是无形文化,虽然中国人对这两种文化的吸收无法做到像日本人那样同步,但很多的吸收甚至也不应该叫吸收,它更接近于形式上的模仿,或者换句时髦点的话叫“引进”。这个过程里,任何创造力和智力的介入都被忽略了。日本人觉得自己的日式餐馆里卖汉堡馅很不伦不类,那是因为他们没到中国卖中餐的西餐厅来看过。融融对我说过中国人的饮食其实非常墨守成规,而且缺乏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国外的美食文化。在无奈的文化现实面前,她的内心一定也存在着跟我同样的焦虑,编写此书的内在动机也绝不会与此无关。
     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通俗,视野开阔,由小见大,由大及小,张驰自如。同一个主题,她可以使用两至三个叙述角度来进行铺陈,几乎把小说、散文、杂文、记事文的手法都融为一炉,一道又一道的异国风情菜,就这样和盘端出。
  书的前半部,笔触徜徉于记忆与现实之间,在历史与文化的夹缝中吐苗长成的大米和土豆散发着芬芳,还有与心灵相通的美味汤汁,BBQ烧烤则弥漫着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喜悦。感恩节的体验形同一次文化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机会作者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挚爱。后半部具有私人写作的风格,融融以一种聊家常的语气,让读者与她的家庭生活实现零距离接触,里面基本上都是她和家人真实生活的写照,饶有趣味的是她与她先生之间的中美大战,不乏亲情爱情的场面里又彰显著文化的距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被写得充满戏剧张力,最后也不知道是谁改变了谁,抑或谁也改变不了谁,只是在中庸哲学里力量取得了平衡,总之,饮食习惯成了真正的主谋和战犯。在《“胃”所欲“谓”》里,在人与自己身体的对话里揉入黑色幽默式的调侃笔调,一个关乎健康的话题被随手拈来,轻松述出。难怪融融自己说,这本书读者可以一口气读完。
  BBQ在美国,是休闲和盛典的交汇,是历史和现实的连接。从海滩到山顶,从家园到森林,BBQ与阳光对话,和星斗取乐,在同学会上,在艺术节里,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在婚礼和生日的庆祝活动中。到处都是BBQ,BBQ!孩子们在烧烤炉旁追逐团戏,象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男人女人个个红光满面,有的气定神闲地调理火候,有的手脚不停地布置餐桌,一边干活,一边笑眯眯地聊家常。老人们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喜形于色,笑颜布满皱纹间……
  这亦真亦幻,具有古典浪漫情调的温馨画面,正是融融的内心深处一个充满爱心的理想世界写照,同时也是个充满宗教情怀的多元化世界,它构筑在不分种族,跨越国度,以美食为媒体,异文化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融融的写食主义的创作在这个世界获取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谢谢融融,她给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国的风情菜。事实上她奉献给我们的,又何止是一道美国的风情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