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精神(4)

(2007-05-01 14:37:04) 下一个

 

去年,我在日志中写过有关美国富豪的捐献。诸多的富豪把毕生财富,慷慨一掷,回馈社会。尽管亚洲、中东和欧洲富豪也不少,但全世界捐款最多的前10名富豪都是美国人。

在此要说明的是,捐献在美国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社会习惯,是普遍现象。富豪们的捐献只是美国人总体捐献的一小部分。美国民众每年捐款的金额达67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并不是来自大富翁,也不是来自那些彩票的中奖者,而是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每月几元,几十元固定的小额捐款,占了GDP9%。捐款总额的85% 来自美国普通的老百姓,可以说涓涓细流汇成了金钱的大海。

举例来说,比如一位收入很低的妇女,她每个月给一个环保组织捐5美元,已经持续了20多年,她说“捐献把我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统计表明,美国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捐出收入的5.2%,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其捐款比例却只有2.2%。全体美国人平均下来,捐款占了个人收入的3%。因此,比起富人来说,低收入家庭的捐款占其收入的比例更高。

 

美国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在问到中了彩票怎样花这笔钱时,有33%的人回答要把其中大部分捐给慈善事业,多数人回答中彩不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事实上,中彩后立即把奖金捐给慈善事业的人确实不少。比如我们新泽西州的居民包耶尔在1997年中了“六合彩”,金额1100万美元。这位72岁的独身老人,照常开着她的旧汽车,照常参加教会的活动。她中奖后立即宣布把全部奖金,一半捐给教会,一半捐给当地的救火志愿队和急救组织。又如,一个地方上的慈善组织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麦当劳的210万美元奖卷。显然是有人在抽到奖后,把它装进信封就寄走了,连名字也没留。

 

美国人的捐献意识是从小时候起就培养的。每个小学和中学都设有捐物箱,鼓励孩子们把家里多余的东西捐出来,以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小学生从很小就参与义卖、义演等募捐活动。女儿小时候,我的许多同事都买过她卖的糖果、饼干之类。她参加的乐队放学后在大商场里演奏,假期还去其他的州义演。孩子们的募捐既有学校的自助公益,也有为福利、疾病、环保等项目,还有为世界各地的,包括海地的饥民,索马里的灾民,波西尼亚和科索沃的难民,中国大陆的洪水,台湾地震的灾民…….。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树立了爱心和功德心。美国各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多达100万个,捐献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荣。

美国的主要名牌大学全部都是靠捐款运转的。例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等等。一个学校每年的经费几千万美元,主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界,特别是自己学校毕业生的捐献。当校长的,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募捐活动中。而仅哈佛大学一个学校得到的捐款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

我曾工作过的一个银行,每年把纯利润的20%捐献给所在的社区,其中有5%是以雇员个人名义捐的,每人名下大约能摊上5000美元。每到年底大家都要填一个表,选择自己想资助的慈善机构,我从而每年都收到valley 医院寄来的感谢信(他们大概以为我是用自己的收入捐款)。那是一个服务质量被广为称赞的私立医院,完全靠捐款在运转。每次在审阅存款时,我从各个教会、救世军(salvation army)、食品银行(food bank)、环境和动物保护组织、各类残疾人协会等等,从他们每个月存入银行的捐款细目中看到,5元,10元,2030元,50元,100元的小额支票,不计其数。

 

有人也许会说,美国人乐于捐献是由于他们的富裕。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很多美国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生活十分简朴,开着老掉了牙的旧车,住着年代久远的房子,自己动手装修房屋,在院子里割草、清理树叶。他们收集各种折扣卷,去最便宜的商店购买减价食品和衣物,但却非常愿意参与公益事业。他们担当义工,把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捐献出来,注重回馈社会,。这种朴素与执着,令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美国人真诚地相信,许多问题的解决要靠社会,而不是靠政府。从一开始立国时,美国就确立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清醒地制约政府权力。很多关系到大众基本生活的诸如医疗,教育,扶困救贫等,形成解决它们的社会力量,而不是期待包青天或上访。这一机制保证了大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政府如何更替,甚或里面出了贪腐的不肖之徒,都难以危及大众的基本生活与福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