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司徒雷登归故里

(2008-12-05 14:33:53) 下一个

司徒雷登归故里 

司徒雷登何许人也?

在我这一辈里,大多数人是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听说这个名字的。由之,这个名字差不多是反动派、落水狗的同义词了。现在的年青一代,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大概就很少了。司徒雷登感人的一生,他对中国所做的无私奉献,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帷幕后面。

20081118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回到了中国。这引起了我的好奇。翻读诸多的资料,综合记述在此。

司徒雷登先生倾毕生之力,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创建并领导了燕京大学,在长达27年的治校生涯中,把燕京大学打造成中国一流大学。他倡导学术自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并留下了如今北京大学所在的美丽校园。

  司徒雷登出生在一个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家庭。他的父亲John Leighton 做为牧师在186928岁时远渡重洋来到封建落后的中国,在杭州地区传教,在中国生活了整整46直到去世(他父母和一个童年夭折的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他的母亲随丈夫来华后,投身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18766月,夫妇俩在杭州生下John Leighton Stuart,并为他起了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字:司徒雷登

少年时期的司徒雷登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和小伙伴们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间里巷。188711岁时父母送他回美国接受教育,后又回到中国。1908年,金陵神学院成立,司徒雷登被教会推荐到那里任教,他在南京生活了11年,也自此由一个纯粹的基督教传教士,转变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来美国基督教会决定将几所教会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司徒雷登19191月赴京,正式出任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木子新闻

     他做的第一个决定是重建校址,否则燕京根本无法发展。

  在他多回忆录中记载了寻找校址的过程:“我们靠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四郊也未能找到一块适宜的地产。一天我应一些朋友之约到了清华大学堂,其中一位朋友问道:‘你们怎么不买我们对面的那块地呢?’我看了看,那块地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干线上交通方便,离城5公里,比我们察看过的其他地方离城更近,因而十分有吸引力。这里靠近著名的西山,那里集簇着中国旧时代一些最美丽的庙宇和殿堂。”

 司徒雷登看上了这个地方,他查到了这块地当时的主人山西督军陈树藩。司徒雷登亲自前往西安游说,他的诚恳态度和非凡的沟通能力,大大感动了这位督军,促使他竟然愿意仅以6万大洋的价格把地让了出来,还把其中三分之一的款项设为奖学金。

  为建立新的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在老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募捐资金。他游说在中国的官僚和军阀之间,走遍大江南北;也在美国的富人和政要中宣传,多次往返于大洋彼岸。募捐是艰难而常逢尴尬的过程,他曾说过觉得自己和乞丐一样。

  1937年为止,燕京大学收到的捐款高达250万美元(当时的货币)。1917-1918年燕京大学总预算为3.5美元,有87%来自教会拨款;到1937-1938年预算为21.5美元,大部自筹,教会拨款只占14%

 

他不仅建起了美丽壮观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校园,重金聘任了许多有名望的学者教授,还创立了敦厚民主的校风,倡导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曾经作为燕大学生和教员的冰心这样描述自己的校长:“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几十年里,燕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许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 。燕大的著名流行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I love Plato, but I love Truth more )“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深植于每一个校友心中。

     1937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许多大学陆续南迁,但司徒雷登权衡再三,决定让燕京大学继续留在北京。为了保护学校免遭日寇骚扰,他让学校悬挂着美国国旗。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当天日本宪兵便将燕京大学包围,学校被迫关闭。司徒雷登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被日军关进集中营4年之久,直到日本战败后才获释。

   19458月司徒雷登获得自由,他随即赴重庆参加抗战胜利大会,在那里他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告诉司徒先生,延安有许多他当年的学生。他笑着回答说,他了解。几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又一起请司徒雷登吃了饭。

1946年司徒雷登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赠与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

      

   就在这一年,历史和司徒雷登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把他推入了政治漩涡的中心。鉴于他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以及与各派政治人物的熟悉程度,经美国总统私人代表马歇尔推荐,美国政府决定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接替已离职的赫尔利。

 

   那时司徒雷登已近70岁,对于这一任命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在两年内完成大使任务后仍回燕京大学。这个要求得到了马歇尔的特批。

据当时任燕大政治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成员的陈芳芝回忆,在离开燕园赴南京就任前夕,司徒雷登曾对他说:“出任大使是为了谋求和平,而只有在和平环境下,燕京大学才能生存和发展。”

共产党方面对司徒雷登出任大使持乐观态度。周恩来、邓颖超和叶剑英发表讲话,欢迎对司徒雷登的任命。

27年的燕京大学校长身份,使司徒雷登无论在哪一派政治势力中,都有一群身居要职、对他怀有敬意的燕大毕业生。但是,司徒雷登对于政治显然没有对于教育那样了如指掌。在这段仅仅两年多的大使生涯中,他不得不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国共谈判的调停人,又是美国政府支持国民政府的代表。复杂尖锐的矛盾令他心力交瘁。单凭一个司徒雷登,已不可扭转当时的大局。

 

19494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大势已去,司徒雷登拒绝撤退,敦促美国政府率先承认共产党政权,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秘密邀请他北上。但由于美国政府反对,82日,他奉调乘坐一架破旧的美国军用飞机,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这片他曾经生活了50年并深深热爱的土地
    818日新华社播发的社评、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别了,司徒雷登》,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司徒雷登在中国鞠躬尽瘁大半生,彼时成为政治笑料,两头挨骂。他备受打击,中风偏瘫,从此在病榻上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3年。19558月因心脏病逝世于华盛顿,他留下临终遗言,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带回中国,安葬在燕大校园内早逝的妻子墓旁。他认为自己 “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司徒雷登归葬中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闻名于世的燕京大学被撤销,其文科和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校园也归属北京大学。 

     1956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对司徒雷登的注释是:“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不过在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这条注释被删掉了。

  司徒雷登的朋友和老燕京大学的校友们为实现他魂归燕园的遗愿,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才出现了转机,可是仍一波三折。

    19874月,司徒雷登的遗嘱执行人傅泾波接到中国驻美大使馆通知,原已批准的决定,由于一群‘马列主义老太太’联名上书,反对司徒雷登归葬燕园,此事暂缓办理。一年之后,傅泾波逝世了。

    傅泾波的儿子傅履仁(美国第一位华裔陆军将军,现美国华裔百人会的会长)为了实现司徒雷登的遗愿,同时也是他父亲的遗愿,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许多高级官员发出呼吁。

    1999年初,北京大学在研究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园的事宜后,得出结论,“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应予同意,但宜低调进行;并同意再次上报中央有关部门”。然而事情刚有转机,当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中美关系骤然紧张,司徒雷登骨灰安葬燕园一事不得不“缓办”。

 

      终于,在司徒雷登逝世53年以后,他的骨灰回到了中国。 20081118日,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这是某个地方报刊的报道。

 

            “坦白讲,这事上面交代了要尽量低调。我们什么都不方便讲。”杭州名人纪念馆副馆长房友强很坦诚地说。浙江省外事办公室新闻文化处处长的态度更是坚决:“骨灰下葬事先的一个要求就是低调进行。省内媒体报道一下就可以了,我们不接受省外任何媒体的采访。” 

            “低调”仍然令人感受到过去的阴影和政治斗争的痕迹。但无论如何,社会还是进步了,尽管没有安放在他所期望的燕园,尽管在世的当年燕大学生已寥寥无几,司徒雷登毕竟回来了。中国人终于有了重新认识司徒雷登,重新回忆和纪念他的机会。

            “我们燕大校友大多明白司徒雷登是个什么样的人。”80多岁的王百强说。至今在他的记忆里,司徒雷登是那个新生入学开学典礼那天,挨个与他们握手,并俯身询问他姓名的老校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easyrude 回复 悄悄话 看看老毛对司徒雷登前后态度的变化, 就可以想像政治有多肮脏. 司徒老先生真不应该趟这趟浑水.
一片碧绿 回复 悄悄话 对朋友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国家,是不会被尊重的。
doitright 回复 悄悄话 Great article! I heard about his name few times before, didn't know the story.Thanks for sharing.
plum8 回复 悄悄话 哎.
扬子江酒店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文章,我们这一代连司徒雷登是谁都不知道,真的是听都没听过,很为这位老先生难过,一个这么热爱中国的人最后却被中国人遗忘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