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工程师/师傅回忆3

(2024-10-29 19:45:56) 下一个

李工程师/师傅回忆3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是我在美国汽车公司的魏工程师对我说的。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大礼堂举行新生入学大会时,夏老师和王老师一起在新同学人群中找到了我,夏老师自我介绍说是李师傅的多年老朋友,在50年代带领大学生搞毕业设计时候就相识,李师傅特别推荐我,说我肯干活. 我从1968年进厂,一直上三班制,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直到这次被车间推荐,1975年上大学。属于一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工人。听车间杭主任说,当时车间里选拔工农兵大学生时,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当然,我算幸运的,机会巧合。 胡工程师是我们水压机车间里制定水压机自由锻造工艺流程的工艺员,在日常工作上我基本上天天都要和他打交道。他告诉了王老师,我要来学校读书,请她多多关照。她见到我也很高兴,那年头学校好几年没有正常招生了,学生比较少,终于有些恢复正常的样子了。

自我离开上重厂后,李师傅在周日仍然住在闵行的530宿舍,周末回家。 我是积极学习,第一二学期是在学校校园里上基础课,第二年就开始了开门办学。我们班级去了江湾五角场附件的上海拖拉机厂,进行拖拉机零件的冲压模具设计。王老师也陪同我们班级一起下到拖拉机厂进行开门办学。

这真是演证了李师傅诗里写的: 

开门办学不蹉跎。

后来在上锻压设备课的时候,夏老师又带我们班级去了上海南市区的文教机修厂进行开门办学。进行多工位压力机设计。

由于夏老师住在交大的教工宿舍里,离开我们学生宿舍不远。

在周末,可以与李师傅联系。李师傅,夏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转眼,大陆的教育制度开始有了变化。恢复了高考制度。

同时听说研究生的考试也要开始。

1977年开始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同时在我们就要从工农兵大学毕业的1978年的时候,研究生开始招收了。

由于要考研的课程还是在变化中。英语,高等数学,政治是必须要考的,还有其他二门课程考什么呢?

当时真是不太清楚。这对我要准备就比较麻烦了,也比较可怕了。因为工农兵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比较少,课程简单,上课时基本上没有什么考试。

突然要转入竞争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艰苦,而且很多科目的内容还没有学过。我们系的阮老师和班主任沈义勇老师很帮忙,帮我打听要考哪些课程,以边我能够早日学习,准备好考试。

同时工农兵大学的分配工作也在进行,根据社来社去的原则,我是厂来厂去回到了上海重型机器厂第一水压机车间。

那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李师傅经常会在市内出差。我和他谈起我今后想考研究生的打算。一是在车间从事水压机车间的技术工作,服务于车间;另一是去设计科的轧钢六组,那是新成立的小组,从事轧钢设备中的液压系统。在交大时,锻压设备课和开门办学时,对这方面也有不少知识。

李师傅说如果想继续深造,现阶段考研究生是最好的出路。

他问我是否想去设计科的轧钢六组,我说想去,他说他明天上午赶去重型厂厂部,找顾厂长。。。次日,他说顾厂长同意了。

我就去了设计科的轧钢六组从事轧钢设备中的液压系统设计。同时,进行考研。那计划经济的年代,工资低,要考研,买书,乘车等都是一笔笔不小的费用。

大概应该是1980年五月份的日子。

我准备去东北齐齐哈尔市的第一重型机器厂出差。

当时我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设计科/研究所工作,同时也埋头学习争取上海交大研究生,整天做着白日大梦。我所在的轧钢六组 有一个去东北第一重型机器厂参加液压侍服技术的培训名额。我报名参加,领导也批准了。

在我准备去参加培训班的时候,小组长康源直突然想起来了,问我。你考上海交大研究生的结果怎么样了? 如果没有考上的话,你就去参加这学习班;如果你考上了的话,那这个名额就让别人去。

然后他特地给我一天,叫我去市区上海交大学校里打听打听到底考取了吗?

找谁呢? 我想到了王鹭老师。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只能一清早起床赶长途车(徐闵线)到王鹭老师家,说明来意。然后她估计了我考研时间流程,说可能录取结果已经定下来。她说她可以帮我去打听打听。然后跟我约定了时间和地点再会面。然后我就在交大校园里随便找了个教室,躲在里面继续看书。

再见面的时候,王鹭老师说想不到你还真的录取了。她也很高兴。成绩很好。同时再三提醒我说就是专业课,答卷答题写的实在是太太潦草,是研究生了,以后要好好改进。

那一年,国家来了个新规定,每门课成绩要50分以上,平均成绩要60以上。同时有录取名额限制,又有宁缺毋滥。相当恐怖。                         

想不到我是非常幸运的。没有一门课低于60分以下。即门门课都是60分以上。那一年头交大全校录取研究生60余名,其中一位同学是平均成绩过80分,大概10人过70分。

为了这研究生考试…象当年范进中举的范进,但是我还要工作赚钱,糊口,…… 难啊。

然后我赶回闵行厂里,向康组长汇报了。。。同时也告诉了李师傅,他也特别高兴。

虽然我们又要分开了,无法同时 朝闻鸡鸣流水曲。

我从上重厂的530宿舍搬到上交大的研究生宿舍。

平时他仍然上重厂的530宿舍,周末回到上海静安区康定路上的家。但是我们还是保持经常见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底思沪想北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aobeibei' 的评论 : 谢谢你。看起来好像顺利,其实很难很难。
1)由于初中只读了二年,数理化许多没有学,靠自学的东西太多。数理化不扎实变扎实,不容易。
2)那时候,没有书,很多书还没有出版。
3)收入太低,只够吃吃饭,要干些其他事,没钱,太难。
4)与李师傅在同宿舍,生活在一起是 福气真好!运气真好!
gaobeibei 回复 悄悄话 博主的人生之路,好像一直都很顺利,福气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