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之初,新冠感染者几乎与死神相伴;2021年底Omicron变种出现后,虽然新冠病毒泛滥,我周围的亲友邻居大部分人都一度 “变阳” ,症状却不再可怕,新冠与感冒或重感冒几成近义词。但它的传染性依然令人生畏,避之若浼,对老龄人而言,尤其如此。我们夫妇虽小心谨慎且侥幸地 “免疫” 多年,最终还是难逃劫数。只不过,此一时非彼一时,我感染后的症状完全有如普通感冒。是否会留下新冠长期后遗症?暂时不敢说。网查医学研究,疫苗加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甚至强过单纯打疫苗,我是否会 “因祸得福” ?目前也言之过早。
经过这次中招后的求医用药全过程,当然也有一些感悟。
从Health 811的在线问诊到医院就医,再到使用LHIN / Ontario Health atHome的社区和家庭医护服务,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安省公共医护系统的一条龙服务。这种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再加上family doctor 和walk-in clinics等提供的primary care,从理论上说,比较完备,值得夸奖,它既考虑到并满足了病人的各种医护需要,使病人得到合适的和及时的便利医护,也减轻了医院的压力。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环境下,它的社会意义更显重要。而且,这一系列的服务全属公费医疗,病人无需由于经济因素的担忧而不敢或放弃就医。生病固然令人不愉快,但作为一个退休了的普通加拿大公民,工作纳税几十年后,能够享受这种全民医护体系的服务,还是很满意和满足的,有种幸运感!
当然,加拿大全民医疗系统的低效率,也是不争事实,一直饱受诟病。这两年加拿大媒体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急诊室人满为患,医疗体系濒临崩溃。医护界一直对大众抱怨:医护资源缺乏,医务人员压力过大..... 我去医院的当晚,候诊病人并不多,但作为一个传染病人,我在急诊室外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才被叫进去,然后又等了大约半小时才有医护人员出现,不能不说候诊时间确实过长。而且,我们医院是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多伦多地区,据媒体价绍,其它地方的情况更糟糕些。整个晚上,急诊科值班看病的医生似乎只有一个,病人久等是必然的结果。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或许是碰巧例外,6年前因急症我曾经去过同一急诊科,这次去急诊科的基本环境与上次差异不大,至少病人不见增多,医护人员并未减少。但这次偏偏强烈感受到,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那么强,对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与几年前在医院的个人体验差异挺大。是他们的个性问题?还是疫情以来的工作环境改变而致?是我的病情特殊?还是加拿大全民医疗体系的伴生物?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但不管怎样,医务界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治病救人,对工作、对病人都必须认真负责,来不得半点马虎。遵守医疗制度的规矩也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我算幸运,经过几年疫情的历练,医学界对新冠的诊治方案已经成熟,即便有人工作不太认真,也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后果。如果碰巧是其它的复杂或疑难急症病例,工作不认真就有可能导致误诊,甚至更严重或难以想象的恶果!
社区和家庭医护服务体系确实很好,但如何确保它的有效实施是另一回事。在我这次简短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少。比如,管理制度的漏洞,流程中的不完善,客服交流系统的短路,以及部分工作人员的不称职..... 都暴露出来了。人的因素无疑很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恐怕也与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体系缺乏监管和问责制有关。假如是私有化的医疗服务,责任心和服务质量都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效果或许很不一样。这也是不少加拿大人希望政府允许私有医疗服务体系并存的理由。当然,那样的话,别的问题或许又会出现。
中国有句老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我充分享受了全民医疗体系带来的福利,也就别期待它的完美无缺。一声叹息,知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