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杨道还 10/26/2022
(这篇本是回帖,越写越长,就写成博文了。略有修改和补充。)
孔孟所讲的是人伦。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施之于人而反之于己的轮转关系。这些关系,最基本的,就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的,几乎像物理学里的物体一样。在这个观察和归纳上,才有五伦的原则的提出,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以,很重要的是,五常与五伦是两套东西,静的对象和动的规律。
孟子的五常,与五伦对应得更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孝包含在了“有亲”里,父慈子孝。孟子的意见,显然是更成熟的思考。“易子而教”实际上是“父义”能够实现的真正办法。
否定五伦,那么还不如搞人民公社去,搞新型人与人关系,弄出个《蝇王》一类的东西。
五常不是严格的,不是像数学那样严格,而是在有“常”的经营下,五伦才能轮转下去。这样看五常,就知道,虽然五常是个限制,但是不能抛弃。否定五伦,人就没法有“正”和“常”地正常生活。所以孟子说,“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句话即是说,考察人伦这一对象,然后得到仁义,不是先有仁义,拿来造出人伦。
普通人没有时间、动机、机会学习这些大道理,所以制定一个礼,使民由之,就很好了。这是礼的来源。
知道了这一套的来由,那么这一切从何谈起?从神、宗教、大自然、物理、数学开始?显然不能。人的东西,要从人谈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五伦未必都有,但有父母是必然的。这就将起点定在了父子这一伦上,孝就成了“先”。
古代皇帝讲,以孝治天下,是因孝为百善之先,而不能将五伦五常及其它全讲一遍,提一而概括其余。民真正被忠孝控制的少,马斯洛的需求体系,就足够民忙活的了。对皇帝的控制,几乎没有,除了神之外,所以皇帝肯服从他的祖宗,是对其能发生影响的为数不多的渠道之一。
不能理解儒家,不能尊崇儒家,将人伦和善的高地被皇帝占有,那是自作孽,夫复何言?
民国以来,儒家不再得到遵崇,国人是很自由了,但这样的《蝇王》世界,国人又失去了多少。不举例。
孝为先的这一套,是保护草民的:就像一夫一妻制一样,没有这样的限制,很多穷人就娶不上老婆;没有五伦,很多善良的人就被淘汰、出卖。道理很简单,你不能出卖朋友,又嗤笑孔孟讲那些“仁义”、“朋友有信”的酸腐,这样交到同三观的朋友,又被这样的朋友出卖,岂不是再“正常”没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