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56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传梵音于禅话 播大悲于有缘
第三十六节 西山亮主
西山亮座主和前面的鲁祖宝云禅师一样,都是马祖门下个人履历非常少的禅师,以至于我们在禅宗典籍中,只能看到他们的少数机缘语录,至于别的情况,我们就一无所知了。
亮座主,原本是四川人,也不知道是在哪儿出的家哪儿学的佛法。反正从佛学院毕业后,他就来到了江西南昌市新建区西山的一座寺院里当老师。
西山,峰峦叠嶂,绵延百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实在是个风水宝地。事实上它确实是道教记录在册的洞天福地。所以,在西山修行之人是非常多的。
亮座主在寺院里,以其精通佛家经论并且说法如云,从而获得了寺院上下的高度好评,而亮座主为此也是非常的自得,认为自己讲经说法不但契合经典,而且天下无人能及。
不过,此时的南昌城里,不论声势还是威望还是功夫都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开元寺的马祖道一。
马祖在开元寺说法,没用多久就把开元寺打造成了全国的禅学中心,而且其门下龙象辈出。
马祖虽然说法如云,不过,亮座主却对禅宗的课程不以为然,觉得还是自己每天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更为正宗,更为主流。
看到开元寺一天到晚热闹非凡人山人海的,亮座主有点坐不住了,开元寺的禅宗课程真的那么吸引人吗?他们是不是在误导那些虔诚的佛学爱好者呢?看来,自己这个老师得亲自去勘辩一下才行啊。
于是,亮座主立马就来到了开元寺,决定亲自会会如日中天的马祖道一。
两人见面后,马祖问道:“听说座主在西山讲解经论非常的厉害啊。”
亮座主谦虚的道:“不敢,不敢。”
既然你是讲经高手,那我们就来探讨下经论的要旨呗。于是马祖问道:“将什么讲?”
亮座主道:“将心讲。”
所谓三界唯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自然是用心讲了。
不料马祖马上反驳道:“‘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怎解讲得经?”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来自于《大乘入楞伽经》。既然心意如同奴儿婢女一样,在家里又如何能做得了主呢?又如何可以讲得经文呢?
你不是讲经说法非常的厉害吗,那么我就同样用书本上的言语来反驳你,看你如何应对。
亮座主一听,不由得大声反驳道:“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
谁知马祖马上就把话接了下来:“却是虚空讲得。”
虚空如何讲得经文?汗牛充栋的三藏经论,又有哪本书上说过呢?亮座主满腹经纶,自然不认可马祖这种脱离经文的胡说八道。
既然话不投机,亮座主立即转身就走。就在亮座主刚走下台阶的时候,马祖道一在后面喊道:“亮座主。”
亮座主听到马祖在后面相唤,自然的就回过头来。
就在这时,马祖使出了他的活人刀道:“是什么?”
亮座主一听之下,不由得恍然大悟玄旨。于是立即过去对着马祖道一礼拜致谢不已。
马祖道:“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
马大师这种招数,石头希迁、百丈怀海、黄檗希运等等众多的高手都使用过,而且效果奇佳。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江湖人士的热评。
有僧人问北宋禅林大师真净克文道:“如何是道?”
真净克文道:“志公禅师在《十二时辰颂》中道:‘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汝今求佛道,虚空向汝道甚么?”
这个僧人一听,不由得马上就明白了禅宗旨意。
不过,南宋禅宗第一高手大慧宗杲却评论道:“如今讲人,才闻宗师说却是虚空讲得,便向虚空里东捞西摸。”
南北宋交际间的雪峰慧空禅师作偈评唱道:
马师瞎却亮师眼,一入西山更不返。
我有三十二藤条,寄与山中这担板。
南宋闲极法云禅师作偈评唱道:
却是虚空讲得经,雨花狼籍晓风清。
赚人深入西山后,多少阇黎又错听。
亮座主从马祖道一那里获得毕业证书后,立即就回到了西山自己原来所在的寺院。随即他把寺里所有的僧众召集拢来,告诉他们道:“我以前一直认为我自己饱读经文,并且认为自己给大家宣讲经论无人能及。不料在马大师一问之下,平生所有的功夫一下就如冰消瓦解一般无影无踪了。”
说完后,亮座主立即就背起小包袱,直接往延绵百里的西山深处走去,从此后,江湖中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任何消息了。
亮座主在马祖那里分明“有所得”,可是他的平生功夫却又冰消瓦解一般无影无踪了,怎么会如此呢?
任何一个人,当你真正的“空”下来了,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的“得”了啊。
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8年),有一名熊秀才要来西山游玩。因为他和寺里的长老思文法师都是江西鄱阳同乡,私下关系甚好,再加上西山山路崎岖林木茂盛,非常不好走,所以思文法师便派了两个大力士抬着轿子去接他。
熊秀才坐着轿子,一路穿山过林。忽然,熊秀才在轿子上看见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貌古神清,庞眉雪顶,穿着用树叶编成的衣服,他端坐在那里,就好像壁画上的佛图澄大师一样庄严。
熊秀才不由得沉思道,现在已经没有如此相貌的僧人了,西山在历史上也只有亮座主隐居于此,莫非此人就是亮座主不成?不过亮座主乃是唐朝后期之人,而现在是宋徽宗政和年间,要是亮座主还在世的话,岂不是三百多岁的人了?
熊秀才不由得赶紧停下轿子走了出来,他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作礼问道:“师父莫非是亮座主么?”
这个老和尚没有说话,而是用手指向了东方。
熊秀才和两个轿夫很自然的就顺手往东方看去,不过东方眼光所视,并没有什么啊。
三人回过头来,却发现这个老和尚已经踪影全无了。
熊秀才来到刚才这个老和尚端坐的大石头上查看,这个时候,正是小雨刚刚停住不久,这个老和尚端坐之处还是干的。
熊秀才不由得叹息着道:“宿缘不厚,虽遇而不遇也。”
而从此以后,江湖上就真正的再也没有亮座主的任何传闻了。
第三十七节 泥牛入海
在马祖道一门下有机缘语录记载的禅师中,隐山和尚应该是个人档案最少的禅师了,因为今天的我们不但对其个人履历一无所知,甚至我们连他的法号都不知道。隐山和尚之称号,只是因为他隐居于隐山这个地方,所以大家便用隐山和尚来代称他而已。
隐山和尚在马祖道一那里获得毕业证书后,便来到了湖北湘潭县隐山居住。
隐山乃南岳衡山之余脉,可谓山清水秀,景色秀丽,风水绝佳,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周敦颐也曾在此写下了千古佳作《爱莲说》。
隐山和尚初居隐山时,曾经碰上一个四处游方的僧人。
隐山和尚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僧人道:“我从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父那里来的。”
隐山和尚道:“老师父有什么教导你们的话语吗?”
僧人道:“说即千句万句,不说即一字也无。”
这个话看似高明,不过在明眼宗师眼里,还是不堪一辩。因为他们还停留在“无”的境界上。而这后面还有“无无”,还有“无无亦无。”
所以隐山和尚不以为然的道:“恁么即蝇子放卵。”
苍蝇每次排卵,数量会多达上百枚,不过,想必这些东西对于人们来讲没有可用之处吧,想必这些东西没人喜欢的吧。
这就如老师说了千言万句无用的东西一般,不但不起作用,没准还是障道之物呢。
这个僧人听了过后,感觉到自己有所领悟,于是马上礼拜致谢隐山和尚。不料,隐山和尚上前抓住他就打。
一个高明的禅师,不把你的心中打成空无一物,你又如何能真正的有所得呢?
看来,隐山和尚确实学到了马祖的迅猛机锋啊。
既然自己所居之地这个僧人可以寻到,那么就意味着别的游方之人同样可以寻到。
于是隐山和尚立即背起小包袱,进入到了深山更深处隐居清修。
不过,纵使如此,隐山和尚还是因为几片菜叶,引来了洞山良价和神山僧密两个不速之客。
洞山良价禅师在没有开山授徒时,曾经和师兄神山僧密禅师一起结伴外出游方参学。
这一天,两人从隐山山下经过,忽地看到身边的溪水中有几片菜叶从上面漂流而下。
洞山良价望了望茂密的森林道:“看这个深山老林的样子,应该是无人居住的,怎么会有菜叶顺着溪水飘下来呢?莫非上面有隐居清修之人?”
洞山良价和神山僧密本来就是出来游方参学的,所以两人一合计,便决定沿着溪水进入深山一探究竟。
于是两人背着包袱沿着小溪在草丛里穿行,走了大概五六里路,忽地看见一个身体清瘦但是容貌高古的老僧在一个草庵前端坐。
两人赶紧放下包袱上前去和这个老僧打招呼。自然,这个老僧就是常年隐居以此的隐山和尚。
隐山和尚看到自己隐居之地居然有人前来,于是问道:“此山无路,两位从何处来的?”
洞山良价有点功夫在身,而且为人直接,所以他见到每个僧人,历来都要勘辩一番,才能让他心悦诚服的礼拜的。
所以洞山良价毫不客气的道:“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禅道面前无老少,并不是因为你岁数大点,就一定能让别人心悦诚服的。
看到洞山良价年轻气盛要来勘辩自己,隐山和尚回答道:“我不从云水来。”
洞山良价接着问道:“和尚住此山多少时了?”
隐山和尚道:“春秋不涉。”
洞山良价又问道:“和尚先住,此山先住?”
隐山和尚道:“不知。”
洞山良价道:“为什么不知?”
隐山和尚道:“我不从人天来。”
洞山良价再问道:“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
隐山和尚道:“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山和尚的每句答语,都是非常典型的禅语。
特别是洞山良价问隐山和尚悟到了什么东西,便选择居山隐居。隐山和尚回答: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
隐山和尚的这个话语含义颇深啊。不论是世俗之间各种各种的争斗,还是佛门间各种各样的勘辩,都如同两只泥牛相斗一般,到了大海中,何斗之有?何胜负得失之有?
泥牛入海,不论胜负得失,不论悲欢离合,不论你有何所得,最终都烟消云散归于虚无,归于大海的宽广与平静。
但是,这又不是常人眼中的虚无,因为有两个泥牛在相斗。可是纵有两个泥牛在相斗,看似有物、有事、有法,在大海中的两个泥牛,还能存在吗?还能相斗吗?
佛家所谓能所俱泯,归于无相,隐山和尚这句话,就非常生动且深刻的诠释了这一点啊。
而且,想必读者朋友们也看到了,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成语“泥牛入海”,就是来自于此。
洞山良价本就是个优秀的学生,而且悟性奇高,听到隐山和尚的话语后,不由得大为叹服,于是把自己勘辩之心收了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正式的按照佛门后生拜见长辈的规矩,恭恭敬敬的给隐山和尚行礼。因为隐山和尚不止年纪远大于他,而且如果按照辈分的话,隐山和尚算得上是他的师爷了。
行完礼后,洞山良价恭敬的询问道:“如何是主中宾?”
隐山和尚道:“青山覆白云。”
洞山良价又问道:“如何是宾中主?”
隐山和尚道:“长年不出户。”
洞山良价接着问道:“宾主相去几何?”
隐山和尚道:“长江水上波。”
洞山良价继续问道:“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隐山和尚道:“清风拂白月。”
洞山良价的同门师兄临济义玄禅师有非常著名的四宾主句: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不过按照时间推算,这个时候临济义玄还没有开山授徒,所以他的四宾主句不可能流传江湖,进而让同门的洞山良价耳熟能详并且随时思考。所以,关于主中宾、宾中主这类的宾主问话,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最早记录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同是四宾主,临济宗之四宾主是讲宾主之对应和互换关系,一切之变化完全在于当时之应机接物。而曹洞宗之四宾主则是从体用关系上来讲的。所以,它们是有明显之区别的。
洞山良价和神山僧密受教后,就告辞而去。
隐山和尚因而作偈道: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随即,隐山和尚就把自己所居之草庵一把火烧了,然后背着行李,又往深山密林深处去了。
从此后,江湖上就再也没有隐山和尚的任何消息了。
隐山和尚的事迹传入江湖后,立即获得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好评,并且禅客们也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作偈评唱道:
泥牛入海无消息,天上人间何处觅。
谓言春去秋复来,步步乘骑得渠力。
南北宋交际间的禅宗大师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主也云藏顶相,宾也雪压眉棱相,去也门司有限,言说也玉振金声。我此四句,且道与隐山是同是别?丛林具眼者试请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