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四圣谛的灭道两谛
灭谛道谛本为一体,灭以道而成,道因灭而设。
一、灭谛,
灭尽三界烦恼业力、超然因果、了生脱死、终达涅磐之谓也。
欲达于灭,须断三结,(结者,束缚之意)曰疑结、我见结、戒禁取见结。
断疑结, 所以能深信佛法。
断我见结,所以不再为“我”而造行业。
断戒禁取见结,所以能奉持戒禁,行为清静。
二、道谛
断灭三结的修行之道,即四圣谛之道谛。
佛说种种道法,类集群分,凡37道品,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1,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四念住:
1)、 观身不净:生时血肉屎尿痰唾,死后腐尸枯骨,无论生死,身皆不净,无可执恋。
2)有受皆苦: 六根不能作主,全受业力支配,所受毕竟是苦, 无可执乐。
3)观心无常: 心念纷繁,变幻无恒, 非我可宰, 无可执取。
4)观法无我:心、尘、境乃至一切法, 皆因缘所生,并无恒我。
四念住中以观法无我为最难,因我执是解脱中最根本的障碍。 此碍一除,便同解脱!
2、四正勤法,
1)勤精进以断除已生之恶
2)勤精进令未生之恶不生
3)勤精进使已生之善增长
4)勤精进令未生之善能生
3,四神足
即欲、勤、心、观四神足。足就是立足稳定,也就是“禅定”的意思。修四念住和四正勤到一定程度就要修禅定了。因禅定能获得神通,所以又叫神足。欲神足就是要对获得禅定有强烈的渴望。勤神足就是对禅定保持精进不懈怠。心神足就是保持一心不乱,将念头安住在定境中。观神足就是到了一定的定境之后,不能贪念定境,要作观想,否则定境也会成为障碍。具体就是观想佛法以成就智慧。
佛家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智慧,如果只为获得神通而禅定那就成了外道了。
4、五根
是修行者的五种善根。修行到一定程度,就会生成五种修行功能,就婴儿长出的眼耳鼻舌手足等器官。这五种“器官”就是信、精进、念、定、慧五种善根。信根即坚信佛法不动摇,对获得解脱有充足的信心。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都是对相关修行成就的强化。扎根了。其他外道邪见已经难以撼动。
5、五力
就是五根的功能。五根会发挥作用,行成一种力量,对治各种烦恼,推动修行者向解脱的方向前进。这五种力就是与五根相应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觉知
又名七菩提分,是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依次获得的七种觉悟。修行者至此已开始见道了。
七觉支依次为: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定觉、舍觉。
证得七菩提分已是很高的成就了,此时已基本摆脱了欲界的控制,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解脱。当然,还未达彻底究竟,仍有努力的空间。
7,八正道
是对佛法修学次第的一个总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因为佛陀是主张中道,极端或放逸都是佛陀所反对的。修行者若不注意,一不小心就偏向了邪道而不自知。所以要时刻以八正道来检测自己。
正见就是听闻正法,通过观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思维,主要是端正自己的意念,防止不善的意业。
正语,防止不善的四种口业。
正业,防止不善的三种(杀、盗、淫)身业。正命,正确对待灵魂等精神性的东西,不执著也不轻视(命指的是灵魂、神我之类,不要理解成职业。僧人以乞讨为生,不需要职业)。
正精进,在彻底解脱之前,精进不能止息,但不能在邪道上精进。
正念,心不随境转,不被烦恼牵动,心中时刻念着佛法。
正定,通过修习止观来对治消除业力。
从究竟意义上说,修三十七道品其实也是在造业,也会形成一种业力,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业力造的是善业,因此业力的方向是将修行者带向解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