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红楼【原创】 ----- 年未五旬入歧途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哪一年出生的?没想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红学难题。曹雪芹出生时是个凡人,所以没有明确记载。只能推测。
白纸黑字的证据有两个:
第一个是曹雪芹去世后他的好友敦诚写下《挽曹雪芹(甲申)》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于是红学家们吵成一团:这说的去世年龄是四十岁还是四十九岁呢?
这时来了第二个证据:他的另一友人张宜泉 《春柳堂诗稿 · 伤芹溪居士 》 诗题下原注 “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 , 又善诗画 , 年未五旬而卒” 。
红学家们都懵了:这差距咋这么大呀?一忽儿五旬而卒,一会儿四十年华,难道好友到他去世都不知道他的年龄吗?
按照我一贯的办法,带着这个问题上了一趟厕所,淋漓尽致之后豁然开朗:
查一下,啥是旬呀?十天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 十岁为一旬(指年龄)。 好,年过五旬,是多少岁呀?应该是超过五十岁,五十多岁。年未五旬呢?应该是不到四十一岁!因为五旬指的是四十一到五十岁这十年。对吧?这样两位好友的说法就统一了起来,曹雪芹去世时为四十岁,不到四十一岁。
注意:这里所说的年未五旬说的是生命即将进入第五个十年,是四十周岁。同理:月未中旬说的是十号,中旬已过说的是二十一号。接近周末说的是周五,周末刚过说的是下周一。
有道理吗?千古谜题的谜底竟然这样简单!
这就好办了,根据白纸黑字的脂批,1762年 乾隆二十八年 壬午「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去世时曹雪芹四十周歲不到。往前四十年,推断他应该出生于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农历大年初一之后。
再说两个间接证据:
我以为曹雪芹写的林黛玉乘船进贾府,就是借鉴了他于雍正六年随母乘船沿京杭运河进京的事件。那年他也六岁。这和红楼梦中林黛玉只身进贾府投亲的年纪和路线都完全一样。
另一个证据是我们现在知道脂砚斋就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他在批语中称曹雪芹為:作者,玉兄,石兄,老兄,做書人,雪芹。 可见他比曹雪芹要小,而且小的不多,有时可以直呼其名。弘晓是位王子,出生日期有准确记载,他出生於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1722年5月23日)丑時 ,比曹雪芹小一点。
准确的说:曹雪芹应该出生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大年初一之后,同年四月初九日之前。比这早了去世时就超过四十一岁了,比这晚了弘晓就不会称他为兄了。这就是我的依据和推算。
确定了曹雪芹出生于1722年,那时曹寅的儿子曹颙(音:庸)已经去世七年,所以他不可能是曹颙的遗腹子,他应该是曹頫(音:府)的儿子或是像曹頫一样是寄居江宁织造府里的曹家弟子。雍正五年曹家被抄时他年仅五岁,应该没有亲身经历过曹家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繁盛时期。
有道理吗?
捋一遍:
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农历大年初一之后。曹雪芹出生 曹頫二十七岁
1727年 雍正五年 丁未
曹雪芹五岁,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曹頫三十二岁入狱。
1728年 雍正六年 戊申
曹雪芹六岁,随家人水路北上京城,印象深刻,这对应红楼梦中林黛玉只身进贾府投亲的桥段。
1736年 乾隆元年 丙辰
曹雪芹十四岁,曹頫出狱四十一岁。
1738年 乾隆三年 戊午
曹雪芹十六岁 跟随曹頫在傅恒家隐姓埋名做门客,日后他把身为皇上小舅子的傅恒和他的姐姐孝贤纯皇后 写进了红楼梦。
1742年乾隆七年 壬戌
曹雪芹二十岁。傅恒管理圆明园的事务,曹頫,曹雪芹在傅恒府上接触到了圆明园的营造过程。。 后来圆明园中的交辉园被作为大观园的原型写进了红楼梦。
1743年 乾隆八年 癸亥
曹雪芹二十一岁。曹雪芹结识了同龄的赋闲的怡亲王弘晓。
1744年乾隆九年 甲子
曹雪芹二十二岁开始写作小说。《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曹雪芹二十六岁,当时乾隆皇帝要將弘曉一家趕出交輝園,而將此園賜與傅恒。可是弘曉一家遲遲未搬出。於是一園兩戶(怡王府和傅恒)弘晓頗受冷遇。大观园中贾薛两户一园的构思也由此而得。
九月,乾隆帝另遣傅恒暂管川陕总督,经略军务,离开了北京,曹頫,曹雪芹转投一墙之隔的弘晓门下,继续写作,并把弘晓也写进了红楼梦(薛宝钗)。并允许弘晓以脂砚斋的笔名在书中做批,并冠名全书。
1754年 乾隆十九年甲戌
曹雪芹三十二岁,「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出現,抄本脂批, 殘缺,二十八回,每十回一總目 。曹頫命刪去「淫喪天香樓」一節。
書中的脂硯齋就是出資,出力的出書人,批書王爺弘曉,「脂硯」就取自與雍正為他父親題詞的那方血硯:“庭前尚植翠瑯玕,案頭幸有紅絲硯”。而另一名批書者畸笏老人則是「繼戶老人」曹頫。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曹雪芹三十四岁。「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這是弘曉在第七十五回的批語,前八十回即將完成!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曹雪芹三十五岁
曹雪芹三十五岁,寶皇帝南巡,沿途私訪中無意發現河南秀才段昌緒藏匿當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的檄文抄本,「閱其偽檄,則皆毀謗本朝之言,極其悖逆。而昌緒為之濃圈密點,加評贊賞,見者無不發指。」 命查辦時又發現以前布政使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潞河紀聞》、《日本乞師記》、《豫變紀略》、《酌中誌》、《南遷錄》及抄本小字書數種,和彭家屏之族譜,譜名《大彭統記》,書中遇到禦名都直書不避諱缺筆。乾隆帝更加憤怒,斥責彭家屏狂悖無君,革職逮問,旋皆處死。天庭震怒,大難臨頭, 風聲鶴唳,人頭落地,紅樓夢是寫不下去了。
同年秋天好友敦成写诗劝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显然他的门客地位已经消失,开始被弘晓所冷落。生活也进入困顿。
1759年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曹雪芹三十七歲,弘曉三十六歲,曹頫六十四岁歲。
己卯本出現 。抄本脂批 殘缺八十回。己卯本正文避國諱「玄」和「禛」,避兩代怡親王胤祥和弘曉的名諱「祥」和「曉」。據此判定為清代怡親王弘曉府中的原鈔本。其中有些部分的筆跡和弘曉相同,可見當時的王爺也參加了抄寫過錄。現在看來弘曉是計劃搞一個經得住審查的刪削進呈版本,吸取一年前彭家屏案的教訓,他刪去了原有的點評,準備再重新點評一次,同時加進了避諱缺筆,銷毀了可能引起麻煩的八十回後,或要曹雪芹重寫。但最終因為工程太大沒有完成,而且作假的嫌疑也太過明顯。放棄了。
1759年秋天 曹雪芹曾接受两江总督尹继善的邀请赴南京担任总督府的幕宾。然而他在南京仅仅待了一年便悄然回京。
1762年 乾隆二十八年 壬午
「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曹雪芹四十歲。曹頫六十八歲,弘曉三十九歲。正所谓:四十年华付杳冥,年未五旬而卒。
十年的艰苦写作未能完成。于是:字字读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所以,红楼梦里风月繁华的细节并不来源于曹雪芹对江南曹家的记忆,而是取材于圆明园中傅恒,弘晓和皇家的生活,自然精致无比,豪奢倍至。
全文完
网上看到一段文章,摘录于此:
周汝昌先生认为在旧社会的悼亡诗里,都喜欢拔高死者的年龄,没有人肯为亡友“减寿”,挽一个四十多岁死去的人不会说“四十年华”,因此挽诗中的“四十年华”,就不会超过四十岁,这是有道理的。同理,挽一个已经进入“五旬”年龄段即四十一至五十岁的人,也不会说他“年未五旬”,只能说“年未六旬”。曹雪芹挽诗中的“年未五旬”,就是指四十岁,不会有其它解释。张宜泉不说曹雪芹死时“四十年华”而说“年未五旬”,也不过是为了死者面子好看一点而已,其实两者是一个意思;敦诚是宗室出身,对穷朋友去世没那么多讲究,所以直称曹雪芹“四十年华”。
此类事例在古代文人笔下甚多,这里仅举一例: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当朝武英殿大学士梁清标(1620—1691年)“八旬大寿”,众多官僚文人前来祝贺,江南文人洪昇穷困潦倒,买不起贵重寿礼,只好作诗一首《恭祝真定老师相千春》(见《洪昇集 集外集》)致贺。且不说该诗内容庸俗空洞,诗中有“领袖诸曹四十秋”,“八旬犹作钓鱼翁”句,证明梁清标当时的年龄确实进入了“八旬”。梁清标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虚岁刚进入七十一岁,便称作“八旬大寿”。
这样的例子其实不用到外面去找,《红楼梦》书中便有现成的例证。书中第七十一回交代荣国府要为贾母办八旬之庆。但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问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听此言后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也就是说当时贾母的年龄也就七十来岁。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的第二年,贾母就在七十岁刚过,或许就是七十一岁生日吧,就要办“八旬大寿”之庆。这与前述梁清标七十一岁庆“八旬大寿”,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根据以上分析,曹雪芹去世时的年龄不论用“四十年华”还是“年未五旬”表达,说的都是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