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写影评 Don’t Look Up,不看也罢。 突然发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出逃场景都是船,不是 (ship) 就是飞船 (spaceship),诺亚方舟是也。在西方文化里,诺亚方舟象征着安全,新生和希望。西欧的 “蓝色文明” 是海洋文化,传统是崇海重水,到大航海时代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岛国文化与海洋文化接近,代表国家有国土小资源贫瘠的英国,国民的生存危机感和向外扩张欲望被激发以后实现日不落帝国神话。
1620年,英国清教徒搭乘 “五月花号” 木船来到美洲,三百年后,“泰坦尼克号” 英国皇家邮轮在往纽约途中擦撞冰山沉没,罹难的多是怀揣梦想前往新大陆的移民和冒险家。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里英雄为了返乡在海上漂流十年,儒勒凡尔纳写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对奥德赛的隐喻致敬,就连故事主场在中土世界 (Middle-earth) 的《指环王》,末日火山的炙热弥漫全书,但弗罗多退场时仍是不可免俗地登船驶向世外仙境。
弗罗多乘船一幕让我想到中国的徐福东渡传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入海求仙人”。徐福的动机和下落不明,但其探险精神被郑和继承发扬,1405 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清实行 “海禁” 政策,但或谋生或避乱,闽粤地区民间开始 “下南洋” (东南亚),“下南洋” 与 “闯关东” “走西口” 被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大移民潮。三大移民潮里陆地迁移占了两个,因为就算海岸线漫长,中国仍是大陆文化。农耕文明里强烈的恋土情结,长城是实证,寸土不让的大国本位主义和闭关锁国的排外惧外心理都有了。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恋土恐水,上古神话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也是为了治水,还幻想有神物叫 “息壤” 可以自动生长土地。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比列举貌似平等,其实不然。封建时代信奉 “仁政” ,水是民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间是 “江湖” ,如范仲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商业如水流动,所以有经 “济”,接 “济”,救 “济”,达则兼济天下。反之,独善其身就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川烟雨任平生随波逐流,难怪居无定所是 “流浪”,“洪水猛兽” 则是异己新思潮。水带给中外哲学家的启发倒相似,孔子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呼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比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现代社会流行的邮轮海上游,其实也是诺亚方舟的变体:)
我记得在获普利策奖的小说 All The Lights We Cannot See 里,女主人公是二战时期法国孤苦盲女 Marie-Laure,她最爱读的书是盲文版的《海底两万里》,那是她生活里一束明亮的光。
祝海风新周愉快!
祝周末愉快!
蘑菇还尝试了邮轮海上游,比我强,赞一个!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