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墨尔本,自然要去大洋路。澳大利亚旅游官网是这样介绍大洋路的:
“壮观的大洋路拥抱着海滨悬崖,沿着狂野且狂风肆虐的南大洋蜿蜒而行。这条标志性道路沿线的壮丽景色令人惊叹,崎岖的悬崖、空旷的海滩、高耸的悬崖,两侧是灿烂的绿色乡村。再加上史诗般的海浪、本土野生动物、令人难忘的远足和自行车道,您会在每个弯道发现值得一看的景色和值得一做的事情。”
这文字多美啊!自然景色一定更美吧?因此,朋友在墨尔本的亲友为我们安排了大洋路二日游,一行七人二车,从墨尔本出发,一路往南。
首先停靠的是海滨小镇吉朗(Geelong)。蓝色的大海,绿色的棕榈树和草坪,配上银色的人工圣诞树,以及当地的标志性五彩木雕人物,好一个海边度假胜地!
在吉朗休憩之后,一路往西,直奔另一个海滨小镇瓦南布尔(Warnambool),在那里租了一栋设备齐全的海景房,年长的亲友在家喝茶聊天,观赏海景;稍微年少一些的我们去了海边。
瓦南布尔面对南大洋(The Great Southern Ocean),那天天气阴沉,狂风大作,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游兴。沿着海边步道,迎着湿冷的海风,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感觉那里的地貌和植物跟我所住的加州海滨小镇十分相似,只是我住的小镇气候温和多了。这会儿不禁自问,跑那么远来看相似的风景,是不是多此一举?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沿着“大洋路”开回墨尔本。这条公路的风景跟加州沿海的1号公路,尤其是大苏尔(Big Sur) 地区接近,而大苏尔就在我家“后院”。开始并无被惊艳的感觉,直到看到了伦敦桥和十二门徒等景色。犹如神工鬼斧劈开的岩石,格外壮观。那是个大晴天,蓝绿色的海洋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分外美丽。确实是不枉此行。
至于墨尔本其他景点,由于朋友有不少亲友住在墨尔本,便于咨询,市内旅游攻略由她负责。可她的亲友众口一词,除了大洋路,墨尔本没什么特别的景点。听罢半信半疑,我又上网去搜了一堆“墨尔本十大景点”之类的资料,决定去城里探个究竟。
在墨尔本我们住在朋友洪老板家。洪老板家离墨尔本市中心有50分钟的车程,所幸他家附近有直达市中心的火车,因此我们决定乘火车出行。
第一天,在洪太太和另一位定居澳洲上海朋友的陪同下,我俩去市中心看了个粗略。之后几天,都是我俩自己乘车去城里游荡。
下午回朋友家,常会在车上遇到放学的中学生。这才发现跟美国不同,澳洲的中学生都穿校服。
一直以为澳洲的最大城市是悉尼,实际上,最大城市是墨尔本,该市2023年的人口为523万,而悉尼的人口是512万。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文化、艺术、和工业中心。
我在上一篇博文《欢宴墨尔本》中提到几位澳洲朋友,其中一位白老板,初到澳洲也落脚悉尼,但后来听说墨尔本工业发达,就业机会更多,便搬到墨尔本来了,一住35年。
墨尔本是最富盛名的南半球文化名城,有不少历史建筑,显示出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同时,这座城市又不乏现代的潮流文化,如时尚、艺术、音乐等。此外,墨尔本还是南半球第一个主办奥运会的城市 (1956年),常有各种体育比赛。
曾经听他人比较悉尼和墨尔本,虽然大家赞叹悉尼海湾歌剧院的景色,但是对墨尔本的赞扬似乎更多一些,也更“深”一些。他们往往赞扬墨尔本更“有味道”,气氛更“悠闲”,人也更“低调有文化”。还有人干脆说,悉尼胖子多,墨尔本人没那么胖(当然胖子不应该算是缺点,是吧?)。
墨尔本的市中心不算大,本来想游走一两天就够了,结果因为可看的点不少,我俩慢速游走了三四天。下面是一些景点的照片,有雅拉河、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皇家植物园、福林德街火车站、联邦广场、皇家展览馆、卡尔顿花园、圣保罗大教堂、战争纪念馆、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议会大厦、涂鸦街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墨尔本的多元。
(以下插图有时间补上)
圣保罗大教堂
福林德街火车站 涂鸦街
皇家植物园
议会大厦
雅拉河
联邦广场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战争纪念馆 卡尔顿花园
皇家展览馆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 温莎酒店
总的感觉是墨尔本的文化和情调“花色品种”丰富,尤其是老建筑的年代感令人回味。跟悉尼相比,我也更喜欢墨尔本。墨尔本没有悉尼那么繁华,那么现代,那么亮丽,但正是岁月留下的各种痕迹,使得墨尔本更有层次感,能触发多样、深层的感觉和遐想。
离开墨尔本的前一天,我俩决定放弃观光,跟朋友腻在一起,吃饭、喝茶、聊天、发呆、逛街。结果去了南半球最大的购物中心 Chadstone。购物中心繁华富贵,透明的天花板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宽阔的大理石走道边各类商店林立,包括许多名牌店。据说名牌店原来很少,近年来华裔投资移民增多,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要求,名牌店一家家开了出来。
12月初,正是圣诞节前的销售旺季,购物中心繁忙热闹。联想到美国购物中心空关率高涨,一派人去楼空的凄冷惨象,不由感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网购的普及埋葬了实体店,尽管方便了购物,却也带走了逛店的乐趣,以及人跟人的接触。再过几年,不知这个南半球最大的购物中心是否会落入跟美国一样的境地。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去澳洲前,听说参观墨尔本皇家展览馆需要事先购票。网上购好票后才发现搞错了日期。网站说不能退票,但可以改期,于是发了电邮要求改期。
电邮发出后,立刻收到了自动答复,24小时后会得到处理。因为我要改期的那一天,三个时段的票已经售完,只剩下一个时段还有余票,而我们在墨尔本时间有限,如果错过那天,便无法去参观了。
我又去网上找展览馆的电话,终于拨通了。出乎意料的是,不像美国电话,上来必定是“机器人”给一堆选择,让你按数字,然后通过层层机器人把关,再等待一阵,才能跟“真人”说上话。电话那头跟我通话的竟然是“真人”————展览馆的工作人员。我解释情况后,她立马替我改了入场券的时间。如此高效令人喜出望外。
之后感到些许悲哀,八十年代初来美国时,不也是这样吗?打电话非常方便,办事效率很高,可是渐渐就沦落到现在的惨况,而我竟然已经适应恼人低效的电话操作了。打电话,尤其是给政府部门打电话,首先要过五关斩六将,冲过机器人的层层封锁,然后需要耐心吊在电话上几十分钟,才有希望跟“真人”说几句话。而对方又非常可能是搞不清状况的,这几十分钟往往是白费劲。美国人的火气能不大吗?火气大了能彬彬有礼吗?所以啊,澳洲太好了,有真人接电话,高效解决问题。心里舒畅了,才会热情客气地帮助他人。
然而,AI 的无孔不入还能让澳洲的美景维持多久?这显然是另一个话题了。
新年第一天,祝福海风姐及家人新年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对您的很多文章印象深刻,我记得有记录在上海时中学大学生涯的,刚好那一带,离我工作单位不远,所以印象深刻。还记得在黑龙江插队的故事……可惜一些文章似乎不全了,好遗憾。
祝新年快乐。
您是不是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墨西哥人一家兄弟姐妹七八人,在美国奋斗的故事。我印象很深,可是刚才没找到。
。祝海风新年吉祥快乐
遥祝新年快乐:)
精彩游记,海风姐一路玩得很尽兴,有朋友陪伴真好。我也是怕机器接电话,艾玛。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一切如意!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