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网上播放女王灵柩抵达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亦称圣十字架宫,八名身材高大的皇家卫兵从车上抬下灵柩,一齐上肩,迈着整齐的方正小步,进入宫殿,他们是皇家仪仗队的礼仪兵吧。礼仪繁冗,错不得半寸,尤其是如此正规的场合,仪仗队的工作也挺辛苦的。
我导师的孙女婿曾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仪仗队干了数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退伍几年了,三十岁左右,人高马大,眉清目朗。
美军的五个兵种(陆军、海军、空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之中,一般人都认为陆战队最厉害,因为一旦有了紧急情况,在动用大部队之前,常由陆战队派遣先头部队,因此他们被誉为”刀尖“。美国民众也普遍认为,陆战队是五个兵种中的佼佼者。
在跟军人打交道时,我发现陆战队的比其他兵种的更有”军人站相“,他们永远站得笔直,哪怕是”稍息“,也是两腿叉开,脚尖在同一条直线上,用力均匀,上身笔直,军服的袖子总是被整齐地卷到胳膊肘之上,两臂放在身后。而其他兵种的,尤其是空军和海岸警卫队的,比较随意,跟平民相差不大。若是去美国驻外使馆,守卫使馆的都是海军陆战队。
应该是冲着陆战队的盛名吧,孙女婿报名参军时直奔陆战队。由于他长得一表人才,被仪仗队选去了,而且工作地点在华府附近。开始还挺高兴的,在仪仗队工作多好啊,穿着笔挺的军装,这儿走走,那儿站站,虽然有时候日晒雨淋,但比起上前线,可是安全舒服多了。
我原以为仪仗队工作不忙,就是在外事、庆典、节日或官方场合,面无表情地正步走走方阵。其实不然。这位孙女婿工作的很大一部分竟然是抬棺材,因为根据官方条例,“海军陆战队联盟仪仗队(Marine Corps League Honor Guard) 的任务是为葬礼、追悼会、命名仪式和其他有需要的官方正式场合提供军事荣誉。”
相对而言,命名仪式、颁奖仪式、庆典仪式所占比例不大,比如庆典,无非是独立日、老兵节、纪念日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以某人的姓氏命名公共场所或机构也不多见,一般人得个部门“季度最佳员工奖”,跟仪仗队无关,仪仗队只出现在颁发军事勋章、官方最高嘉奖的场合。
换言之,仪仗队的工作重点是在葬礼和追悼会。我以为,军方仪仗队只需要负责阵亡将士或军政届大人物的葬礼和追悼会。从电视上看,每次在海外阵亡的军人灵柩回到美国本土,总有仪仗队在场。然而,跟孙女婿谈了一阵,才得知他们为所有的海军陆战队将士服务,包括现役和退伍的士兵和军官。
逝者生前也许是四星将军,也许是因公牺牲的现役军人,也许是贫困潦倒的退伍老兵,只要他们曾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员,曾为国家服务过,他们可以得到同样的安葬仪式,即覆盖着美国国旗的灵柩由六名礼仪兵从灵柩车抬到墓穴旁。安葬前,他们会按照特定的程序把国旗折叠起来,留给家属。倘若逝者已经火化,每次至少会派两名礼仪兵参加葬礼,折叠国旗。
如此看来,孙女婿相当忙碌,华府附近有最为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不少军人安葬在那里,不仅有附近的,还有全国各地的老兵都希望被葬在阿灵顿。虽说有六条大汉抬棺,但有些棺木和逝者分量较重。几年抬下来,孙女婿屡次工伤,退伍后还在抱怨腰背的老伤。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尤其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年轻人,参军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导师的孙女家境不错,但是她上了两年大学后,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突然铁了心要参军。进了部队被派往日本常驻,成了驻日美军广播电台里的播音员。后来调防回到美国,遇到了人高马大英俊帅气的孙女婿。
无论是在悲情小说还是在无情现实里,抬棺的往往是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在某些社会里,是被抛弃的边缘人。孙女婿入伍时,一定没料到自己的军人生涯基本都是在抬棺。这样的“专业技术”退伍后难以找到用武之地。但值得欣慰的是,在礼仪队抬棺,跟电影小说里那些又苦又穷又老又瘦的抬棺人相比,可是“天上人间”啊。
以我的凡俗眼光来看,“天上”虽好,“人间”也很有趣。农贸市场的各色西红柿和新鲜蔬菜,可算是“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蔬菜图片,其他图片来自网上。)
哈哈哈。很有意思的文!
农贸市场的果蔬接地气,但应该也不便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