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喝咖啡总觉得很浪漫,尤其第一次与异性在咖啡馆里约会,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我的人生第一次喝咖啡是在南京东路上的德大西餐社,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日的夜晚。
上海人晚餐之后喜欢在大街上逛马路,外滩沿岸的江堤自然成了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从华灯初放到晩上10点,外滩到处都是散步,纳凉的人群,清凉的江风,喧嚣的车龙,闪烁的灯光,人们悠闲自在,享受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光。
那天下班后,我和女友(太太)约会在外滩的江堤步道,此时堤岸的"爱情墙"边已经站满了成百上千对热恋的男女,二人世界,四目相对,喁喁细语,形成一道柔情蜜意的浦江奇景。我自知那里已无驻足之地,便带着女友,顺着拥挤的人流,拐进了南京东路,途径和平饭店,过了四川中路来到了德大西餐社。
德大门口站着好几个"打桩模子"(倒卖外汇的人),他们不时对过往的行人询问有没有换汇需求。我们绕开了这些纠缠不休的人群,走进餐厅。德大西餐社的面积不大,大约上百平米,灯光很亮堂,整洁干净,靠墙的有一排排的雅座,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浪漫情调。我们拣了一张桌子坐下,要了一份蛋糕和二杯冰咖啡,冰咖啡里配有一只大冰淇淋球,夏日喝冰咖啡感觉十分的清凉和惬意。
餐厅里的玻璃窗阻隔了南京路上喧闹的车声、人声,也隔絶了汽车的尾气和夏日的热浪,透着洁白的绣花窗帘,外面是一道道流动街景。南京路上的轿车、货车、27路无轨电车都亮着明晃晃的车灯,像老牛拖车一样缓慢地移动,骑自行车的人流占据着大部分的车道,行人更是视车辆为无物似的横穿马路,这里是上海最繁忙,也是最混乱的路段之一。我们俩坐在醇香四溢的店里享用咖啡和蛋糕,聊着各自的人生趣事,人生理想,享受咖啡带来的快乐与浪漫。后来我问女友喝咖啡的感觉,她只是羞怯地说:"喝了咖啡,害得我一夜没法安睡。"我听后哈哈大笑,跟她调侃说:"可能是约会太激动了吧,才害的你无法入睡"。这是一段四十年前往事,至今回忆起来还恍如昨日,这份浪漫犹存。
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接下来更是无数次,德大、东海、红房子、凯司令、丁香花园……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身影。但我喝咖啡主要还是在家里。家里有三样东西常年不缺,咖啡巧克力、香烟茅台、农副产品,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有求于父亲所送的,送礼的人当中有海外关系的,有当官的,有文化知识界的,也有外地来沪求医问诊的。送来的咖啡通常被我截下,留着我自己慢慢享用,如此一来,我喝咖啡也就渐渐喝上了瘾。大多数男人对烟和酒都有特别的嗜好,我从不抽烟,也不喝酒,但总得要有些男人的偏爱,于是上班开始学会了喝茶,不久又喜欢上了咖啡,再加上从小喜爱看书,真所谓的清茶风雅,清咖浪漫,读书知礼,三者虽非烟酒,豪情聊胜于无,自己总算有了一些做男人的资本。
出国之后,沉寂了几年没喝咖啡,原因当然与"赤手空拳打天下,囊中羞涩度难关"有莫大的关系。后来生活渐入正轨,喝咖啡的嗜好犹如枯木逢春一般再现,我又开始喝上了,但这次再也没有过去那种心醉神迷的感觉。咖啡还是原来的咖啡,人也依然如故,过往浪漫的咖啡情怀却不见了踪影。
西方人喝咖啡有着漫长的历史,咖啡文化演变到今天自有它的内在逻辑。以澳洲为例,1880年代澳洲各地就有几十家的咖啡宫(Coffee Palace),咖啡当时作为一种高雅饮品,是专提供给有钱阶层的另类消遣。随着1930年代大批意大利、希腊移民涌入澳洲,欧洲的咖啡制作开始在全澳迅速推广普及。如今咖啡已经深刻改变澳洲人的生活方式,现在每4个澳洲人就有3个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28%的人每天会喝三杯或以上的咖啡,咖啡在澳洲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澳洲人喜欢咖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咖啡和这里的聊天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澳洲人天性乐观,喜欢社交聊天,当你走进一家小咖啡馆,店里老板和店员通常会跟你聊咖啡以外的话题,话家常,体育赛事、新闻时事、社区见闻。来的客人许多对咖啡都有特别的偏好,对咖啡的温度、浓度、口味都有相当挑剔的自我理解。他们不但是一个咖啡消费者,更把自己看成是聊天和学习的参与者,融入社区,提升自身品味的一部分。星巴克在澳洲开店所遭遇的"滑铁卢",正是因为与澳洲的聊天文化脱节,与当地社区联系的脱节。
澳洲的咖啡品质好,价格相对合理,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受到咖啡的影响,人们的日常早餐,工作休息场所,社交场合,个人聚会,房屋拍卖场所。走进咖啡馆成了人们平常又平常的行为,一杯咖啡的价格对澳洲人一天的收入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在咖啡馆里你很少能见到端着杯子一脸幸福陶醉的样子,也很少见到拿着手机到处拍照的食客,人们把咖啡作为一种媒介来进行社交,享受咖啡带来的悠闲自在。
在这里的大小咖啡馆,你依然能看到一杯咖啡在旁而沉迷于读书,笔记本电脑上工作,甚至职位面试的人们,但更多的是社区居民、商店职员、推着婴儿车的母亲、退了休的老人,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闲谈。在这里人无贵贱,谁都有分,在这里没有人觉得喝咖啡喝出高人一等的感觉,反而它体现一种平等,平和的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喝咖啡,淡定,从容,悠闲,一种自己喜欢的闲适生活状态。咖啡馆就好像是个静静的港湾,人们坐在这里享受早晨的宁静,午后的惬意,夜晚的温暖,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度过自己美丽时光。当然你也可以拍照,摆谱,晒朋友圈,但以不影响他人为宜。
过去在上海喝咖啡闹出笑话的也时有耳闻,有的人喝咖啡的时候,特别希望别人知道他在喝咖啡,不仅要让别人知道,还要让别人对他产生羡慕之情,由此产生一种虚幻的阶层落差,享受高人一等的沾沾自喜,达到一种现实中难以达到的心理平衡。有的人喝了一杯咖啡之后,他的人生观都能改变,自我陶醉的对于什么都乐观起来,好像他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最近中年失业男女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的帖子引起人们的关注,咖啡馆"摇身一变"扮演起避难所的角色,真让人大开眼界。
年轻时气血旺盛,虚荣心处于旺盛时期,把喝咖啡当成是西式浪漫的一部分,追求所谓"小资"的品味。而现在喝咖啡完全是为自己,一杯咖啡在手既能提神醒脑,又可养生保健,还能与人聊天。如今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谁还会拿着一杯咖啡满世界去炫耀,除非心智不成熟,还活在自己过去的梦境里。
从高高在上的咖啡宫到散落于大街小巷的咖啡屋,从张爱玲在南京西路凯司令喝咖啡配奶油蛋糕,香肠圈到心中之城博友在南京西路星巴克喝咖啡啃吃青团。咖啡已经沦为非常平民化的消费,如果还有人仍沉迷于所谓咖啡的"小资"情调,其实是迷恋"小资"的骸骨,"小资"已远去,咖啡时光不再浪漫。
咖啡在上海的过去二十多年早已逐渐普及,这里更是一个大众消费,有时中午去办公室附近的餐厅吃饭,每次都能看到经过的那个咖啡馆门口午间居然排长队,因为附近有个高中,中午时候成群结队的高中生排队买咖啡。咖啡从稀有到普及,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历史和缩影。
你们上海人就是洋地方多,到底十里洋场,到处咖啡飘香。我第一次喝的咖啡是海南咖啡豆,我爸咱家煮了给我高考复习提神。结果我睡了10个小时,哈哈。
澳洲咖啡非常好,我完全被这里的咖啡文化征服,而且不得不说,墨尔本这点胜你们悉尼一筹!
博主的博客就是一杯咖啡,可以品出其中不同的,但却都很熟悉的味道。
"在咖啡馆里你很少能见到端着杯子一脸幸福陶醉的样子",你要笑煞我呀,我好想拥有这种感觉啊,那么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资。
德大、东海、红房子、凯司令、丁香花园,嗯,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我和闺蜜,哥哥,朋友们的足迹,太怀念了!德大的栗子蛋糕,冰咖啡都很出名,红房子的猪排,罗松汤,蜗牛,丁香花园好像原来还去过朋友的婚礼宴席,后来回去吃过马来西亚的饭菜?谢谢蓝山兄好文给我带来的回忆。
文中的照片是哪里?太美了!第二张,好有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