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好多网友在讨论无为而治的问题。什么是无为而治呢?这句话源于《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指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就必须为之,比如使民不争,不盗,不乱,这些都是必须为之的事。而虚民心,实民腹,弱民志,强心骨,更是治国安邦的作为之事,不为就要祸国殃民。
当然,现在大多数的人讲无为而治,是指的老子的另一层涵义,那就是要求从统治阶级起到平民百姓,都能用平常的心态,虚无恬静的人生态度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只有心境平和了,对一切看得淡了,就少了所有的纷争。这是道家一直所崇尚的理念,讲究的是清心寡欲,心态平和。这是一种个人的修行,更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是一种对“道”的追寻。我兄弟陶陶三,是道家的杰出子弟,他对这个的理解肯定比我要更深刻得多,以后有机会了,可以让他来多讲讲。我是一个佛家弟子,在佛家的个人修行里,也有类似的理念,讲究放下执念,行心中无“为”之念。
总的来说,就是如果大家都能无欲无求,自然就天下太平了。
好了,问题来了,那能不能把无为而治推广,从个人的修行,演化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有效方式呢?先不谈这个方式的好坏,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无为而治的先例。这一下有些犯难了,好像还真没什么实际例子嘛。
其实真要找还是有的,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都是实施无为而治的先贤。问题是,现在的考古,连夏朝都没有实证,更不要谈那些虚无缥缈的史前道德高度发达社会了。还有一个例子,桃花源,同学们都有印象吧?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写这一篇小文,描绘了他做为一个道德高尚的隐士的终极理想,那就是远离纷争,远离政治,无欲而安。问题是,桃花源里的人做得到吗?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做了答复,“后遂无问津者。”
在真实的社会里,到底有没有人类无为而治的实例呢?我读书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欢迎同学们补充。但是,动物实验是有的,一九六八年,美国的一个名叫约翰·卡尔宏(John B. Calhoun)的生物学家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八只小白鼠(四公四母)被放到一个理论上可容纳三千多只小白鼠的理想环境里,给吃给喝,没有压力,没有规则,随心所欲,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性福美满的社会。他的本意是想看看,到底要花多长时间,这个小白鼠的理想社会,才能到达满负荷的状态。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在人口(哦,不对,是鼠口)刚刚达到两千左右,离满负荷还很远的时候,这个老鼠的乌托邦社会,竟然崩溃了,老鼠们自暴自弃,连生存和生育的欲望都丧失了。而这个时候,实验才进行了六百多天。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实验的详细介绍。
当然,要说人类社会完全没有无为而治的例子,也不尽然。我觉得十年文革,就很接近了。当时从上到下,打烂公检法,无法无天。根红苗正的红五类们,都自诩是毛泽东的红卫兵,他们说你是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说你是走资派,你就是走资派。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觉得真的很接近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了。
谈到国家的管理,课题比较大,离我们平常的生活好像比较远,那么,我们在网上玩儿,在文学城的论坛,有没有无为而治的例子呢?有,还真有!
现在文学城有几十个论坛,这里面完全没有版主,也不用讲规则的论坛,比较典型的,是【网上谈兵】。在那里,你可以随便骂人撒野,发空贴,刷屏,重复发帖,只要网管没发现,你甚至可以和网友亲切地相互问候对方的祖宗十八代。这是比较热闹的,还有另一些无为而治的,像【文城往事】和【回国发展】,稍微冷清一点。我看到有个别论坛,长期的无为而治,你如果运气好,有一篇文章被置顶,两年都不会下地。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有,现在文学城很热闹的坛子,像家坛,还是一本正经,讲究依照规则管理的。
我想了一下,除了像陶潜这样的隐士,到底还有谁喜欢鼓吹无为而治?我觉得一个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一个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统治者。
当然,统治者鼓吹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他们自己真的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而是说最好无法无纪。在他们的眼中,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人治,正所谓没有规则就是最好的规则,他们随便怎么样的肆意妄为,都可以算是无为而治。
比如说,我以前也当过一阵子文学城的版主,那个时候,我好像最应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鼓吹无为而治,让大家高高兴兴。如果有少数人被俺看不顺眼删了帖子,那也只是少数人而已,而且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想当我的好朋友,我删了他们讥讽我的文章,打包他们无聊的帖子,都是无为而治。而留下来的,都是我无为而治下的好朋友。不过,如果有我的好朋友受了我其他好朋友的欺凌,您可千万别来找我,我推行的是无为而治,我是不会因为您而去得罪我其他的好朋友的,您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什么,您要我主持公道?无为而治不就是公道吗?您打不赢别人,那是您自己的事儿,您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道德水准降低一点,跟他们对着干呀?我讲的是无为而治,你们爱怎么打怎么打,我只管自己的宝座,纹丝不动。什么?您还不满意,还要逼我!对不起,我可是有脾气的,您别怪我到时候损您两句。如果您受不了要跳脚,没事儿,我们不都是好朋友们吗?我这是和您开玩笑呢,您怎么这点涵养都没有?我甚至已经在憧憬那粉红色的美好未来,大家都进化成了斗鸡眼,在一片无为而治的丛林里,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我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太尖酸了?其实,离周树人先生还差得远呢。不过呢,我到底比他要厚道一点,平衡一下吧,讲一点正面的道理。我们现在所处的民主国家,它的治国理念,和无为而治是正好背道而驰的。这里讲究的是依法治国,靠的是法律和规则,提倡的是法治,是尽量削弱人治的成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如果现在去法院,向在那里打官司的原告和被告,做辩护的律师,做审判的陪审团和法官,宣传我无为而治的理念。您猜大家看我的眼光,会不会有些异样?我要是还不知趣,从法院里出来,看到一个条子正在给一个闯红灯的老兄开罚单,我义愤填膺,向那个条子宣传我的无为而治 。。。。。。各位大哥大姐,俺一直勤勤恳恳地写文章,没功劳也有苦劳,大家能不能凑两个钱把我保出去呀。
无为而治,乌托邦,共产主义,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听起来很美。但是,实际实施起来呢?没有一个社会可以做得到!当然,有朋友会说,当世界大同,每个人的觉悟和道德水准都极高尚,大家都自觉遵守社会法纪,那岂不是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了吗?
是的,我觉得的确是有这种可能。不过,我们的这个讨论的话题就改变了,无为而治就不再是我们讨论的一个管理方式,而成为了一个奋斗的终极目标,和共产主义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今世界,道德水准最高的地方,当然莫过于我们的厉害国了。我如果想富贵险中求,去向一尊兜售无为而治。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可能会像王沪宁同学一样,混个国师当当;第二种可能呢,我最好要提前准备好铺盖卷儿,搞不好习总会以为我想抢了他的位子。而秦城的大门,永远都是向我们敞开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理想社会要有秩序、规则,限制私欲,不能有威权极权,不能鼓励人干坏事:)
只不过,我觉得个人的道德提高和我们对物欲的追求是同样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满足和提高自己的物质享受和标准的同时,对自己精神上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只不过,这种提高,首先还是在个人的层面。不过我是一个乐观派,还是希望慢慢的,社会整个的道德水准也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的水准的上升而有所进步。
与之相对的是世界上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你有了我就可能没有。或者我哪怕有了,你没有,我也是想要更多,哪怕你急需而我用不着,我也不会让你获得,谁不应该有点计划性呢?比如明天我的需求可能更多。
这两种现象导致的悖论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永远在竞争,永远不会出现物质极大丰富的局面,因为对于丰富的定义永远在变。
也就是人类永远会有生存压力,很担心在竞争中失败,也就意味永远不可能和平共处。
更不用说道德高尚的社会了,因为道德高尚意味满足,满足意味失去进取心,失去进取心意味失去竞争动力和能力,这意味被人碾压,被碾压意味你失去原有的经济环境包括资源,这意味你不再能对生活满足,而开始竞争,而且必定是从社会内部开始的自相残杀,比如内战,因为你在重新回到竞争的初期竞争不过外部对手。
也就不会再有道德高尚的社会。人类不同社会在千百年来一直在演绎这种局面,每次在不同社会罢了(如今轮到美国)。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都有某种天下大同的理念,但从来没有能变成现实的原因,比如共产主义理念。
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是a peace of mind,永远没有压力,这意味满足,但当满足的标准在不断变化时,又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在赫鲁晓夫时代,著名的厨房辩论认为家里有汽车,厨房里有洗碗机有烤箱就是物质极大丰富,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了,甚至演绎出土豆加牛肉的笑话,但如今看看世界上的富人在折腾什么?是星际移民,那么人类是否应该满足这些人的“满足”的标准来体现社会道德高尚?
显然不可能吧?
人类满足a peace of mind的方式目前为止是靠多挣钱来实现的,比如实现财务自由,甚至把几辈子后代的钱都准备好了,让他们不需要担心。
但这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道德高尚。
这本身形成又一个悖论。
这两个悖论,一个表现了目的上的对立,一个表现了方式上的对立,就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对立,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哲学基础是个悖论的局面,那么最终毁掉自己就是无法避免的结局。
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在折腾星际移民,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延续人类物种和保持文明程度的方式。一旦实现星际移民,就突破了经济资源有限这个条件,至少在世界观上的悖论就不存在了。
哈哈哈,论坛和博客一样谍影重重。:)
从《欧洲家庭史》能看出,“西方的社会学和伦理学在最近的两三百年”,是很精确的描述。呵呵。不是没有,力不足。
open-minded的freedom与liberal的freedom正相反。然而open-minded的严格与stereotype的严格,也正相反。呵呵。没有名实体用之学,是无法解释的。
==================
'olive-c' 的评论 :
博主为什么自称佛教徒呢?
我非常欣赏网友提到的open-minded的概念。我觉得不管是哪种信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怀着不断学习的心,是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的一种修行的态度。当然,佛家讲相应,具体到哪一种理念和修行的法门更适应自己,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佛家也如此,不然要庙廊下的金刚、护法干什么。』
六祖慧能之所以感动,大概是因为明白了:自己即是金刚且无法可护锕。
国学大体上分成三部分,个人,人伦,和社会。社会包括政治、法律、和礼教。释道讲人自己,属于道德。儒讲人与人,属于伦理,这部分是西方所贫乏的。社会则是凯撒的归凯撒,二十四史是也。个人出世是自由的,但进入人伦就不自由,如被孩子缠身不由己。进入社会,规矩更多,现在美国职场忌讳滋多。但这并非全是冲突,而是有继承。沈善增讲,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兄台对此句,应有戚戚焉,呵呵。先人伦,后社会,推己及人。现在美国有反之者。到得宋代,北方多事,这些学问废弛至今。西方法律甚好,但伦理不足,遂有人口萎缩,需要移民。这是西方亟需向诸子学习的原因。设想百年后,白人子孙无孑遗,文化艺术科学,奋斗理由何在?求这一生荣华?不亦鄙乎。
老庄的出世,并非不管不顾。这两人的脾气都是很激烈的。所以无为不是现在人所讲liberal,佛系,说什么都对。而是open-minded,不narrow-minded或stereotype,但有极致的选择性,所以才有道可道,非常道;只要非常道,即不道,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其实佛家也如此,不然要庙廊下的金刚、护法干什么。所以无为是极端精致的,“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说得很玄妙,也需有体达那个精微玄妙的人才能实行。不是每个人拿着刀,就能庖丁解牛。不是每个人读《金刚经》,就能像六祖那样感动。至于体达精微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也不知道。呵呵。
道还上
知道你是学佛之人,以为你一定推崇无为而治的,哈哈。
诸子百家的时代,以及后来的封建王朝,以王权为公法,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但是,也有家天下的弊端。而现代社会,设立成文法律为公法,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弊端还是有的,那就是,法律最终还是由人来制定,执行,和诠释的,有人的干预,必然就有了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可能。怎么办呢,其实并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现在的三权分立,是一个平衡的方法,是用相互的制约来避免有方向性的巨大偏差。但是,绝对意义上的一致性,现在还是做不到的。我觉得诸子百家的综合,还是一种类似的平衡体系。
法家韩非子对《老子》的解读,实际上是按照这一思想的,认老子为宗:不要人为,而是立个公法在那里。所以法是社会的理。但他意识到,理有不可道的困难,所以要以王权作为一个基点,使其可道,这种妥协,使得他不得不用术和势去弥补。显然君王只会取后者。
儒家认为伦理才是基点。法不能徒行,总归需要人去执行,这个人要掌握伦理,而不是反人伦,伦理的。否则再好的法,被玩弄起来,也没好处。但儒家说,能够掌握伦理的人,一个考验就是慎独,不要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还要无欲则刚,才能真正地顺应伦理。这就又回到《老子》。儒家主张的内圣外王,最先却是在《庄子·天道》篇出现的。
呵呵。诸子是个全套的体系,合起来,保持文化不堕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