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梅光達 (1)

(2022-11-28 14:28:44) 下一个

写在前面的话

对澳洲华人历史有所关注的大多都知道梅光达其人,网上也不乏关于他的简介。

在搜集梅光达资料时,经常出现在脑海的词是“以史为鉴”。学史而不鉴史,无异于空入宝山;也如大多人去旅游,除“打卡”外,转眼仿如曾经神游,不留一丝记忆。尤其同是第一代移民的我,其间的得失对错,别有一番滋味。

故而在执笔时略改过往的做法,采用边述边议的方式。述的是史,并加插入一些别人可能漏去的资料;议的是对百年以还华人移民澳洲的经验教训,或许部份会是对时下新一代移民的认知作一些评估。

至于“正”或“误”,祈指正。

一.童年到青少年

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南部的端芬镇山底村。

据大多关于梅光达童年的描述是“他的父亲梅扩远是稍有成就的装饰器具商人。1859年他随同叔父移民澳大利亚,其叔父当时负责装运一船苦力到新南威尔斯(New South Wales)乡村地区的阿拉鲁恩(Araluen)及布雷德伍德(Braidwood)金矿区。到达布雷德伍德之后,梅光达寄居在苏格兰人托马斯·福塞斯Thomas Forsyth位于贝尔溪(Bell's Creek)的店铺里”。

按下澳洲方面不说,先研究一下梅光达的父亲为什么会同意让其叔父将他带到一个异国他乡且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地方生活,这不大符合华人伦理道德的安排,那怕是已与世界接触了超过百年的今天,应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敢冒这种风险。这种情况与“弃婴”近似,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一如上世纪某些年代。

1859年的台山(当年称新宁县)是广东土客大械斗的主战场,况且原住民间“宗族势力强大,往往导致民间冲突的发生” ,更要命的还有据新宁县志载:咸丰元年(1851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57年内有大水害10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共35次。故而台山人们不得不冒险去海外寻求出路,也造就了名扬四海的侨乡,,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有 “美国华侨半台山”之说。

梅光达的故乡端芬镇过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桥圩,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初立圩时,由附近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组织筹建,叫“十户圩”。因地处大同河与端芬河会合出海口处,加上当地人习惯称“河”为“海”,故改名“海口埠”,也不过是简陋的平房沿街而建。

在图中可以看到瑞芬镇离海岸比到台山市区的距离还近,况且有河道直到海岸而易于乘船到澳门或香港,是故被广东台山人视为当年出洋第一港。端芬镇现存各式各样南洋风格的骑楼或欧陆风情的洋楼多为1880 – 1937年间兴建,尽管已然陈旧或年久失修,却不难想象当年的辉煌,也见证百多年来华侨从“出洋谋生”到“直把他乡作故乡”的变化。一如1895年新宁知县李平书在“宁阳存牍”所写:“宁邑地本瘠苦,风俗素崇俭朴。自同治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服御饮食,专尚华美;婚嫁之事,尤斗靡夸奢,风气大变” 。1920 – 1930年间,单就端芬镇方圆两公里内就有墟集6个,梅光达故乡的山底墟“每逢墟日,货如轮转”,有“老虎墟”之称。

简略介绍梅光达故乡的情况,大概可以了解梅光达来澳洲前并没有可能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或许断续地学了一些),故而中文的根底不会很好;但后来的生活并没有完全脱离华人社会,能流利说粤语是肯定的,是否能读及写就不清楚了。好象没有人在这方面作较深的研究,事实上能找到依据的机会不是很多,可能在梅光达故居能找到一些痕迹也不一定。

突然想到一点,移民的后代没有学好中文是否就忘了根?百年以还争议不断!不过,在梅光达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甚么是“大爱”,后面会有相当多的例子加以说明。

1859年梅光达随同叔父到澳大利亚时,是到了新南威尔斯(New South Wales)乡村地区的阿拉鲁恩(Araluen)及布雷德伍德(Braidwood)金矿区。这一带距离雪梨西南约200公里,距现时的澳洲首都堪培拉东侧约55公里。

我们先看看Braidwood和Araluen的地理情况:

随着时间的转移,近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澳洲史学家在挖掘早期澳洲华人的历史,梅光达初来的情况也陆续浮现。梅光达的叔叔所带来澳洲的台山劳工是Percy Simpson(后来成为梅光达养父)所委托在华所招募,并雇用在Jembaicumbene矿区工作。Percy Simpson还同时拥有Bell’s Creek的采金权。梅光达的年龄太小了,只能安排到Thomas Forsyth的店去工作。

正因为梅光达年少,却恰好是学习第二语言最佳的年龄(据澳洲考证,在13岁以前学第二语言不会带有母语的口音),他学得很快,同时店主和后来他的养父都是苏格兰人,故而他所学的口音能尽快溶入到Percy Simpson的家庭中去,甚而得到Percy Simpson夫人的宠爱。正因为受雇于Percy Simpson的华人大多是台山人,也需要通过梅光达直接与雇员们沟通。

或者可以说梅光达来澳洲后不久,过的是类似寄宿般的半工读生活,这种情况无论在当年或今天都是难以复制的。时至今日也有人将孩子送到第二语言的家庭中寄宿,是可以尽快掌握第二语言及溶入其文化,却与母语脱节了;如果是陪读,母语是可以持续,但又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故而对今天打算送年龄太小的孩子出国读书,除经济考虑外,还得清楚了解自己要的是甚么。

在1858 – 1870年间,Braidwood周围的金矿区约有10000淘金工人,其中活跃在Majors Creek和Bell’s Creek的4000淘金工人有1500人是华人。曾经繁华的Braidwood至今只有1700人口,Majors Creek和Bell’s Creek则几乎渺无人烟。这附近的金矿区式微后,大多雇佣期满的华人又转战到Lambing Flat去了,部份留在矿区的华人除了转行到种植外,一些则自行申请采金权或雇用他人工作(包括自己的同胞)。

梅光达在Braidwood生活一直到成年,除了协助Percy Simpson之外,他几乎完全溶入了当地的社会,包括信奉天主教﹑参加募捐活动;骑马﹑参与田径及足球等体育活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