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澳洲丝苗米

(2022-06-26 16:40:43) 下一个

最近一直在搜索早期澳洲商人的一些资料,发觉信息量太大,需时思索及整理,所以暂时搁下,聊些其它的事。

上世纪70年代我在香港的时候,澳洲丝苗米被视为上等米,比在东南亚进口的好吃多了。来澳洲后则尝试过不同国家的米,还是在东南亚进口的口感好一些,不知道所有的国家是否都是出口的物品较内销的会好一些。当年在农村当农民的时候,就知道留口粮的谷肯定比上缴粮好得多。

关于澳洲米,不查不知道,略为深究就有意思多了。

早在1835年4月27日悉尼先驱报Sydney Herald就有一篇名为“Singapore Rice”的报导。尽管题目是“新加坡米”,写的却是中国的稻米,包括种类﹑形状﹑种植的过程﹑收成的经过﹑每亩年产量﹑收成与地质的关系稻﹑豆的轮作等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但澳洲真正有稻谷的出现则是在1860年左右,是早期华人将种子从中国带来,在昆士兰的北部开始试种自用,大概收成不好,很快就改种甘蔗了。在这之后,澳洲华人的主食全部依靠一些华商从中国或东南亚进口:

早在1870年之前,新南威尔士州就有“农民协会” Agricultural Societies之类的组织,需交会费及互助性质。

1891年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开始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试验“旱地”水稻品种,但没有成功。

直到1905年,日本人Jō Takasuka高冢(他是一名进出口商人,此前曾是日本国会议员)和妻子Ichi从日本来到墨尔本,并在1906年从墨利河畔Murray River的尼亚Nyah的一位农民那里租来一块35 英顷 (14 公顷)的土地,并尝试在这块易受洪水侵袭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及商业作物。由于洪水和干旱的原因,直到1911年才在试验田中收割到第一次稻谷,并以此为种子成功地种植了每年三季的水稻。故而早期他销售的是种子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1914年,维多利亚州政府将天鹅山附近的默里河(Murray River)上200英亩(81公顷)易受洪水侵袭的土地分配给高冢,以展示日本水稻的种植。他将第一批成功种植的水稻种子卖给了政府,并启发了澳大利亚稻米产业的形成。

Jō Takasuk

Jō Takasuka and Ichi

1919年澳洲政府调查市场存米及价格,一时间华商头痛起来,因为“.....所有入口之米,殆多数由中国来也。但核其米价成本,来到此处每吨祇须四十七磅而已。今在市场发沽每吨涨至六十磅至七十磅,散沽每磅七毫。前曾由政府布告,核定粮食各价,于米一项定为每吨廿五磅半,散沽每磅三毫半,比之时价相去悬殊云云”。 (广益华报1919年8月2日第2页“调查存米”)

基于稻谷已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粮食,澳洲政府认为稻谷既然适合在本土种植,也有必要鼓励农民种植。

1924年,高冢Jō Takasuka将注册为"Japonica" 的“粳稻”种子向农民提供种植,开始建立了澳洲大米对日本的大量出口。

高冢在维多利亚成功种植稻谷,激励了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从加州California购入种子,交由Murrumbidgee灌溉区的利顿Leeton和Griffith镇附近的8名农民种植并获得了成功及作为商品予以出售。澳洲当年的华人报纸“东华报”有所报导:

“米为五谷之壹﹐亦为壹日不可缺之食料。澳洲向少出产﹐每岁从外国运大宗入口。近日澳洲人知权利之外溢﹐于是躬耕陇亩﹐精研稼穑之事。本省利顿处田土肥沃﹐成效昭著﹐闻轻磨白之米较胜于近数年间办入口者。目下澳洲人所用之米﹐多由仰光运来云。”(东华报1925年9月12日第7页“澳洲人务兹稼穑”)

1928年新南威尔士州成立稻米统卖局The Rice Marketing Board正式运作。稻米统卖局的作用是接收和储存稻谷,与磨坊主谈判价格。

1932年到34年新南威尔士州已在Murrami, Yenda和Griffith等地建成碾米厂,也就是说稻谷从生产、储存、研磨、加工、包装、销售到运输大米产品的一条龙市场系统完整运作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法从亚洲进口大米,造成大米供应短缺。为了弥补短缺,穆雷河谷开始种植水稻。该行业在20世纪50年代强劲增长,一个种植者合作社在Murrumbidgee灌溉区成立。

1955合作社The Co-operative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阳光大米” Sunwhite Rice零售包装。直到今天,大米是澳洲的第三大谷物出口,也是第九大农产品出口,该行业每年产生约8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约5亿美元来自出口。澳大利亚每公顷10吨左右的水稻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的15亩等于1公顷,换言之澳洲每亩的生产量约为667公斤,中国每亩产稻谷约为7113.4公斤/公顷,也就是948斤/474公斤/。澳洲出口大米到中东、日本、香港等70个主要国际目的地;产品也多元化到米粉、零食、微波炉饭和即食餐, 也开始了一项多样化的计划,向增值产品包括年糕、米糠和园艺产品等等。

下图为维多利亚州及新南威尔士州的两大河流附近稻谷生产地。

 

回顾历史是颇有趣的事。自1860年左右起,华人是最大的少数族群,米粮几乎是华人依赖的主食;早期来澳洲的绝大部份是广东南部的农民,初来是以淘金为主,后来有不少转型为菜农。而使稻谷在澳洲立足且发扬广大的却是日本人,这是否有我们需要反省和借鉴的地方?

 

參考:

 

1.                “1906 Rice cultivation begins in SE Australia” (https://australianfoodtimeline.com.au/rice-cultivation-begins/)

  1. “Authentic Japanese Heritage” (https://sunricesushi.com/our-heritage)
  2. “History of Australian Rice” (https://www.rga.org.au/common/Uploaded%20files/RGA/Publications%20and%20Factsheets/History-2014_Web.pdf)
  3. “Takasuka, Jō (1865–1940)”: by D. C. S. Sissons (https://adb.anu.edu.au/biography/takasuka-jo-874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