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早期澳洲华人的第二代 (26)

(2021-05-20 10:57:21) 下一个

 

上图是1894年10月13日悉尼本土的英文报纸的报导(该报导有多份报纸转载),至11月2日华人报纸“广益华报”才登更详细的资料。

当年的英文报纸刊登是有误的,最大的漏洞在父女的同名同姓(Lan Hoy Ah Chee),无论是那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的事。在查核资料时发觉在K˙ Bagnall所箸的“Golden Shadows on a White Land”一书中第199页有这样的注解:“Lan Owee Ah Chee(NSW BDM, Birth 1878/23064”,这与该女的出生年份及地点吻合,故能确定该女子的名字为“Lan Owee Ah Chee”;尽管如此,在各种搜索下仍未能查到更多的补充资料,所以仅就“广益华报”的报导和其它可供证实的资料来说明。

 “广益华报”在看到英文报纸的报导后,写信道贺并问及她的家庭情况,最初该女不愿回答,在“广益华报”再三请求下,才知道其家境。

该女子的父亲是曾麟趾,新宁县人(现在的广东台山市),出生于1839年,19岁(1858年)来澳洲,初期在维多利亚淘金,后充当帮助屠夫的工作;略有余款即开华人杂货店,生意一般,转让别人再去淘金;淘金有利后听说在“乜度压朗”(英文名称待查)的杂货店生意会不错,所以1875年转到该地开杂货店,再在“鸭巴压朗” (英文名称待查)又开分店。1876年在根打佳Gundagai再开一分店,名“泰昌”;1877年又到都密Tumut加开一间分店,名“泰隆”。

都密Tumut在距悉尼西南方向411公里,步行至纽省与维多利亚省交界的Albury约200公里。按当时澳洲各省的政策来说,曾麟趾先生应是偷越省界至纽省Adelong Creek金矿区域的。

曾麟趾先生的结婚时间及地点不详,唯一可知的是Lan Owee Ah Chee于1878年出生在都密Tumut。到1894年时Lan Owee Ah Chee是16岁,参加从英国伦敦大琴师来纽省悉尼钢琴考区评级考试,评分为93分,得全省第一名,所以得以扬名。她学琴师从根打佳Gundagai的琴师。找不到曾麟趾夫人是何种族,但从Lan Owee Ah Chee的琴艺及其弟在书院读书的情况看,曾麟趾夫人的学历不会差。

曾麟趾先生在1891年回国逗留一年(回國期間,生意由其搭擋曾德管理),并在香港开设两铺,分别名为“谦和泰记”和“均顺泰记”,然后在1892年再回到纽省都密Tumut与家人团聚。

之所以将Lan Owee Ah Chee放在这一部份,是因为曾麟趾先生来澳洲的年份在早期华人来澳洲淘金之一,也可以看到同期华人的婚姻状态和职业的转换情况。

补充一些曾麟趾先生资料,“广益华报”在1898年9月2日有关他的报导中已写成“曾趾”, 开文房杂货店,是从雪梨进货的,贸易量极大,并在根打佳埠以3100镑购有酒店,并以7760镑购入其它物业及土地,均为现金交易。1900年他将都密Tumut的生意顶让与别人(改名“泰隆”),携带家眷回华,先后在香港及上海等地创业。在1905年11月4日再次报导他的消息时已是“华商仙游”。他在都密时常捐款或物资与当地的医馆和老人院。在国内所写的侨史中暂时未查到他或他的家族的资料。另外,“东华报”在1902年中有报导曾麟趾先生在香港嫁女(Lan Owee Ah Chee)。

在1868年牧师杨( J·W·Young)递交维多利亚省两院“关于维多利亚华人人口状况的报告”中可统计的中国儿童共83人,除少部份转到悉尼读书外,其余有18人在上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国儿童”既有纯血统,也有混血儿Half – Caste - Chinese。实际上的上学率为27.71%,这并合理,因为在83人中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的无法统计;唯一可证实的是这18人在接受传统的英语教育。

这些孩子中少部份会一直接受英式教育,而相当部份会在年龄略长时被送回中国接受中式教育。回国了的孩子有多少会再回到澳洲,很难统计(有些是在中国住了十多年才回来的),他们遇到的大问题是早年所学的英语已忘得一干二净,在海关过不了语言关﹑而被怀疑,甚至被拒绝入境。而当他们在国内生活时又因说粤语不流利或间中带有英语词组,被讥讽为“番鬼仔” “竹升仔”和“香蕉仔”。

相当多的混血儿被父母带回国内,又不能适应广东地方的生活,于是父母的选择是将他们委托于香港的亲友抚养成人,但很少能留下他们的故事。例如“广益华报” 孙俊臣之子William Henry Sun Johnson。

那年代的孩子不及现在的幸福 – 有选择权,能流利学会说粤语或国语就满意了,能看及写更好。那年代的孩子要承受来自父辈及华人社区的压力,除非父母的生活圈子以本地人或基本在主流社会生活。这些例子在以后会谈及。

父母的生活圈子在主流社会生活的华人第二代,同期的有张卓雄(并不算土生土长)﹑麦锡祥William Ah Ket等在华人圈子内是相当有名气的。

如何理解Half – Caste – Chinese的成长及心态,网上有不少资源,仅举数例,但不再抄了,网友们可自我参阅。

(1)Frances Guo: “Half Chinese, half Australian”

https://www.griffithreview.com/articles/half-chinese-half-australian/

 

(2)Thompson’s List of “Half Castes”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1899-1900

https://dtsc.nt.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5/268007/ntrs790_10441_transcirpt.pdf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