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早期一些华人社团硬性规定华人入乡要穿著西服,但当时具体到日常中是管不了的,尤其在离其势力范围较远的地方。大多华人刚来澳洲时的穿著是蓝色的上衣,裤子也是蓝色而宽松,头顶较宽的草帽并戴上有黑而长辫的头上。一些人来时还带来了长衫和布鞋,回国时可以用上,大多会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在不方便携带时委托人存起来。
搜集到一些图片,选三张来说说。
上面的一张是维多利亚省Beechworth金矿区华人在当地巡游的摆拍照,当天似乎下着小雨,连站在商店前面的人也有举着伞子的。骑高马的是个男孩,后面骑小马的是个女孩,扮相是夫妻吧。兵勇﹑官员﹑太监齐活,有些怀疑是华人粤剧戏班在办宣传活动。观看的本地人似乎相当平静,远处商店的二楼站满了人。
Beechworth现在的人口是3859人,当年在镇上人口是3100人(连附近人口约在22000人),增加不多。以数十到近百的华人办这样一个活动,可以想象到效果。
下面一张图片是维省一处淘金镇上的中式葬礼:
送葬的人绝大部份的清代士人打扮,瓜皮帽﹑长袍﹑脚穿元宝鞋,脑后长辫直达小腿。这些人应是商人或店员之类的,一般的淘金工及靠劳力的人,长辫非常不方便(大多会将辫剪至过肩)。略为注意的话,会看到其中一个是佛教打办,换言之到了坟地会采用佛教的仪式。而站在店铺前的既有西人,也有华人。站在屋檐下有三个华人的打扮是白衫白长裤,类似店员。马车上有一个穿著清官员服饰,一个是清随员打扮,说明了死者是在当地有相当身份的人。
送葬的规模达数千人的,悉尼有两个:维纪商店的主人,姓叶,具体姓名及生平至今未能查证;另一个是梅光达先生。这些留待日后说了。
第三张图片是早期澳洲华人在扫墓,是示意图而非实景图。
类似的镜头在上世纪70年代前是常见的,只不过服饰不一样而已。说图中的景象是示意而非现实的是图中存在错误的地方。
先说正确之处:
再说不合理的地方:
按当年澳洲各省政府对墓地的管理,逝者的骸骨需要入葬十年才能起骨。绝大部份逝者的骸骨在后来都转运回乡,假如现在早期华人坟地仍有骸骨的话,那是后来无人知晓而遗漏下来的了。
宣导华人的文化传统,上述三图都是,规模不一样。而实际上在民族混居的地方,这些文化传统是一样的,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