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厘岛旅游之前,脑子里充满的画面是金色的沙滩,壮丽的落日和浪漫的婚礼圣地。没想到,在巴厘岛玩了一个星期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巴厘岛的印度教神庙和庙里的那些猴子。
先生早就告诉我,尽管印度尼西亚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巴厘岛却是以印度教教徒为主。我们一出机场,就看到了一个黑色砖砌的神庙遗址,禁不住惊呼赞叹。司机却笑嘻嘻地告诉我们:“游客们第一次看到都跟你们一样,以后就不稀奇了。每个庙都差不多。”
真的,我们住在库塔海滩的海景酒店,不远就是巴厘岛神庙典型的两扇空门,门中镶嵌的是无敌海景,让人联想到以阿贡山为背景的巴厘岛标志性建筑“天空之门”。而乘网约车在堵车严重的城里慢慢前行,唯一的消遣就是看各种各种的神庙、神塔和神坛了。司机介绍,巴厘岛印度教教徒非常虔诚,家里都要有个供奉神的地方。如果财力丰厚,就造个神庙;即使家徒四壁,也要搭个神龛。神像上总是围一条黑白格子的布--黑,象征黑暗、邪恶;白,象征光明、纯洁。而正邪的对立,本来就是一切宗教永恒的主题。相对其他宗教来说,这儿的供奉是用心而不是用钱,每天早上,会看到家里的女孩子在水池上用花瓣拼出美丽的图案,或者采撷花朵和水果供在神前,并点上一支特有的熏香。
印度教的神话传说里,有猴王哈努曼,陈寅恪先生曾经考证说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所以有很多庙供养猴子。我们到巴厘旧都乌布游玩,第一站就是猴子森林。来前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功课,以为这儿的猴子就是和峨眉山的一样一味捣蛋而已,只要不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不喂食、不直视就相安无事。而在此,进入猴子统治的领域之前,工作人员坚决要求先生把北脸背包侧袋里的水瓶和防晒霜放入后袋,拉好拉链,再把拉链的两个扣子系起来。我们觉得有点防范过度,不过总是小心为上,轻手轻脚步入了猴子森林。
进入森林是一段木道,我们马上就被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木道尽头是干净整齐的砖道,两边是高大的热带树,让人觉得清凉宜人,仿佛从三伏天一脚步入四季如春的仙境。不久我们就看到了猴子,个子比我在中国看到的小得多,毛色也更深,头上翘着一撮毛,并不让人觉得可怕或者讨厌。但是,这些猴子也不是宠物一般讨人喜欢,他们就像是这自然的一部分,自由自在,似乎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
森林里有几座神庙和雕塑,和我们在别处看到的大同小异,我们转了一圈,觉得还是观察猴子比较有意思。忽然,我听到前面有一群猴子兴奋喧哗的声音,连忙和其他游客一起赶过去探查。原来是工作人员在喂食这儿的猴子。他们用锋利的砍刀把芭蕉斩成小段,猴子们会捡起芭蕉,灵活地剥去外皮,三口两口吃掉里面的肉。然后工作人员取出玉米棒子,把玉米粒削下来,把玉米芯扔在地下。我发现只有少数猴子有耐心撮起指尖去捡拾小小的洒落在砖地上和砖缝间的玉米粒。倒是有个子大,力气壮的大猴子,抢到了玉米芯,有滋有味地啃着剩下的玉米粒。
再抬头,发现树枝上和垂下的藤条上还有无数的猴子,跳上跳下,攀来爬去,一刻不停。想到了著名作家吉卜林在《丛林故事》里写到的猴子们,脑子不赖,但是一会儿一个主意,一团散沙,成不了大事儿。他不愧是在印度长大的,看来对于这种动物了解得很深入。
先生以前没有和猴子近距离互动,看着样样新鲜,不时举起他的单反拍照。事先他怕猴子抢夺他这个宝贝,将相机固定在了背包上,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们最爱看猴子的亲子时刻--一只母猴怀里抱着她的娃娃,两个都是心满意足的模样;一只小猴子抱住妈妈的肚子,就像搭上了快车,飞快地穿过道路--真的是目不暇接。
最后,先生放松了戒心,蹲下来打算给一只离得很近的猴子拍特写。没想到,一只猴子从后面悄无声息地窜出来,一跃跳上他的背,趴在他的背包上,左爪灵活地伸进了背包的侧袋!我连忙出声示警,先生还居然没有察觉。等到发现不对,连忙甩着背包站起来,好在这猴子胆子不大,连忙跳下地匆匆逃走。经过这一场虚惊,我们不敢久留,折转回去了。
走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们,这儿的猴子常年和人打交道,颇为友好,就是贪吃贪玩,爱掏口袋,我们听得哭笑不得。当他们听说我们第二天要去乌鲁瓦图神庙,马上正色告诫我们,那里的猴子可野多了,千万不要得罪。
有了这次教训,我们第二天进入神庙旁边的悬崖景观小道之前就收拾好了行装。这个地方和猴子森林截然不同,道窄、树稀,时时听到旅客的惊叫。我和先生起先跟了一群印尼人一起走,其中有个男孩非常顽劣,发出阵阵怪声逗猴子。而猴子也不是好惹的,群起反击,一时相当热闹。我想稍微落后一点,避开风头,没想到我自己成了猴子的目标。据先生说,我当时紧张异常,只顾看前面的路,没注意到一只很大的老猴子早就盯上了我,从树顶飞速窜下来,落到我身后。我还没有回过神来,他一把扯住了我的纱笼,我自然是大惊失色,想赶快脱身。没料到这老猴子成了精,他是声东击西,目标原来是我的那个斜挎着的红色小包。眼看他一把抓住包带就要抢走,幸好我是过肩背,没有给他扯去。但是这老猴子真是大胆包天,一击不中,居然还是紧拽着不放,而且眼神死盯着我,目露凶光,我却吓得腿都软了。先生一直在出声警告,终于我们一起把他踢开,赶上大部队,才摆脱了纠缠。接下来的路,我再也不敢掉队,联想到的是《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恨不得十七八人,手持棍棒护卫才放心。
经过这两次与猴子的“亲密接触”后,我似乎有几点心得。一是“仓廪足而知礼节”。猴子森林的“居民们”有人喂养照顾,显然对我们友好礼貌得多;二是占有欲不仅人有之,猴子也一样。猴子看见我的漂亮包包就想据为己有,看到先生的背包侧袋第一反应就是去掏东西。动物且如此,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大公无私?最后一点是提醒自己,最大的危险往往是未知的,从看不见的地方来的,守望相助才能大家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