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奇石

职业: 外科医生 业余爱好: 旅游, 文学, 京剧, 工作之余喜欢写些怀旧散文, 随笔
个人资料
剑门奇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英伦归来——(1) 浮光掠影看伦敦

(2024-05-10 15:32:42) 下一个

英国这个国家,我倒是自小就知道,那是从我小学同学借给我看的《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福尔摩斯探案》等书中知道这些书的作者都是英国人。上初中读了历史后,知道了鸦片战争把我们大清帝国打得一败涂地并且与法国人一起烧了我们圓明园的日不落帝国,就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英国。那时候对这老牌帝国主义可真没以什么好感。再长大后,看了更多英国作家的作品,对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就有了些儿了解,司各特笔下的《罗布-罗依》把苏格兰高地的侠盗罗宾汉这一民间传奇人物的机智勇敢乐天诙谐刻划得活灵活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把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因缘际会地让个人命运与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令人唏嘘的爱恨情仇一起湮没在不可逆转的历史长河中,粼粼的碧水、绽放在荒野的红花绿草,那独特粗犷、原始苍凉而透着空灵神秘的水土养育着淳朴、热情、勇敢、慓悍的高地人,他们对家园、种族、盖尔语、祖先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挚爱传承,在天地山野间,吟听着远处飘来的悠扬风笛声,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司各特是我最喜爱的英国历史小说家,说起来,他本来却是以诗歌成名,180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历史叙事诗《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诗中苏格兰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与古老的民俗风情大受读者欢迎,此后他連续出版了九部长篇叙事诗,这些诗作使其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然而在1814年他43岁时却放弃了他一向擅长的诗歌而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从他1814年第一部作品《威弗莱》到1832年他去世为止的18年间他一共出版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据说他所以放弃了诗歌创作,一方面是他觉得小说比诗歌更容易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另一个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拜伦那时巳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等名篇巨作问世,与声名如日中天的拜伦相比,司各特自叹不如,他说:“我感到在拜伦更加强有力的天才面前,我最好还是谨慎地偃旗息鼓------因为他胜过了我”。当他意识到与天才诗人拜伦无法在诗壇一争高下时,就决然另辟蹊径,在历史小说领域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由于他的第一部匿名发表的《威弗莱》引起的轰动,刚完成了《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一眼就看出了作者一定是司各特,她在与友人的信中调侃说司各特抢了她的饭碗。她在信中抱怨说:“司各特没有理由写小说,这不公平,他作为诗人巳名利双收,不该来抢别人的饭碗,我不喜欢他,也不喜欢《威弗莱》------假如我能控制自己的话——但恐怕真的控制不住”。同样出生于苏格兰的小说家史蒂文森也擅长历史小说,我看过他写的很多作品,特别是《黑箭》。那个时期,我一发不可收拾的读了手头能弄到的英国文学作品,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奥斯汀的《爱玛》、伦勃朗三姐妹的小说------不过我还是最喜欢狄更斯的作品,凡是我国巳出版的他的作品我基本都看了个遍。他笔下的伦敦,充斥着混乱的集市,肮脏而狭窄的小街小巷,浓重的雾霾,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走投无路,还有那庞大的阴暗的地下犯罪网络,《雾都孤儿》将我带到了旧时的伦敦。诸如这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当年的英国,这老大的帝国,当前世界上不多的还保有君主的国家,不知如今变得怎么样了?我自童年时代就一直梦想去探索的这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总算于上月的一次英伦之旅遂了我年轻时的愿望,我的这次旅途从伦敦开始。

       伦敦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着现代活力的城市,在它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历史记忆与人文遣产,其独特的风景中融合了当代与传统,闪烁着色彩斑烂的霓虹灯与数百年来经过人们的践踏变得光滑无比的石板路、穿行在大街上的红色双层巴士、中古时期建筑的尖顶与当今高耸入云的摩天高楼交织成这既古老又现代的一幅城市画卷。路边行道树郁郁葱葱在轻轻的春风中摇曳,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意,熙熙攘攘的人群、大街上车水马龙,街头巷尾各色商店与小吃摊点前人们或是在品着咖啡,或是享受着特色的英式下午茶。

      英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伦敦无疑是最大的,这座位于大不列颠岛南端、英格兰平原上横垮在泰晤士河畔的世界大都会、一座受人嘱目的融合了世界文化的既现代又古老的城市,与纽约相比,多了些皇室的奢华,与巴黎相比,似乎又少了些浪漫情调。其人文历史的多元化是世界大城市中少见的。

      来到伦敦,映入眼帘的无疑是那高耸入云的大本钟,大本钟可以说是伦敦的象征,这座哥特式的建筑建成于1858年,钟楼高95米,塔楼里有一巨大的铜钟,重达13-5吨,钟摆重610斤,钟面直径7米,时针长2-75米,分针长4-27米,自1858年建成以来,一直是英国最大的钟楼。大本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之一,且至今还一直沿用传统的人工发条启动,钟声每15分钟敲响一次,那充满了厚重、悠长肃穆似乎来自苍穹的钟声经久不息回荡在伦敦的上空。仰望着这巍峨高耸的钟楼,它那雄伟壮观的英国古老而庄严的建筑风格,不由人心生钦佩与敬畏!

       初来伦敦的人容易把伦敦塔桥与伦敦桥搞混了,伦敦市内的泰晤士河上共有十五条桥,最有名的就数这塔桥了。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由于伦敦经济的高速发展,伦敦东部的泰晤士河上急须有一座桥,以满足商业与居住在东部市民出行到对岸的需求,于是在1870年特别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开展新桥的设计竞赛活动,设计要求桥身必须有一定的高度,能让河上航行的船只顺利通过桥洞。当时共有50多个设计方案提出,最后采用了霍拉斯琼斯的方案,他设计的桥身长约244公尺,桥身上建有两座高约65公尺的高塔,两塔间距离为61公尺,其特别之处就是桥身为可以上下开合的,当大而高的船只经过时,桥身就向上打开。说起来还有椿无巧不成书的事,那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伦敦,当车队经过塔桥时,桥下刚巧有大船通过,桥身向上开合,生生把总统车队一分为二,让负责安全的人员大为紧张,所以有大船通过须桥身向上开合时必须事先申请。站立在桥上的人行道上,俯瞰桥下宽阔的泰晤士河,河水缓缓地流动,不知流了多少个百年,河上的大小般舶川流不息于河面,泰晤士河也见证了伦敦这座城市的兴盛哀荣。

      来到伦敦,教堂是不得不看的一道独特靓丽的人文景观。伦敦有众多著名教堂,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称西敏寺,它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之一。始建于960年,1065年建成,其间曾几经改建扩建。它是哥特式的建筑,其外观恢宏壮丽,正个建筑古典庄严,拱门上缕刻着十分精美的雕塑,挺拔的立柱,嵯峨的双塔直指苍穹,其内部装璜更是金碧輝煌,精美细致,令人眼花缭乱。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王室专属教堂,王室的加冕典礼在此举行,英国历朝历代君主除爱德华五世与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外都在这里加冕登基坐上王位,而且百年后大多也长眠于此。教堂内有大量馆藏,国王的加冕用物、勋章等庆典用 品,都收藏于此,还有宫庭收集的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资料,说它是一座文物陈列馆也绝非过誉。教堂内另一特色是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除了王室成员去世后长眠于此外(2022年去世的伊莉莎白二世与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一起安葬在温莎城堡的乔治大教堂,女王的父母和妹妹玛格丽特公主也长眠于此),英国的不少名人身后也有幸进入这里,他们或是被埋于此,或在此树立纪念碑,其中有英国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丘吉尔、牛顿、达尔文、布朗宁、霍金、狄更斯-------还有著名的一战无名战士之墓碑,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敏寺西门上雕有王志明的塑像,他是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纪世界十位基督教殉道者中惟一的中国人。

       牛顿是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为之深为震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看到那些长眠于此的那些为人类作出过贡献的伟人物的墳墓与纪念碑,我不禁想起在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中那些我国曾经的精英们所蒙受的不白之冤或是遭到惨死,这是民族的悲哀,不由令人唏嘘!

       仰望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除了它巍峨壮丽的建筑,还引发来这儿的人们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崇敬及思古之幽情。

         白金汉宫,也是去伦敦旅游的人必到之处,白金汉宫为世界五大名宫之一(其他四宫分别为我国的故宫、法 国的凡尔赛宫、俄国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它是一座四层正方建筑,正门有王室徽章,宫前广场有许多雕像,胜利女神像站立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宫殿建筑面积为77000平方米,内有775个房间,其内部装饰豪华,还有一个占地39英亩、花团锦簇的大花园。此外,还有英国最古老的直升机机坪。白金汉宫最早称白金汉屋,它是乔治-维利尔斯于1703年所盖,这位乔治可是个名人,在大仲马所著的《三剑客》中是个重要的角色,他是英国首相,又是当时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三剑客》又译作《三个火枪手》,我童年时看过,不过当时书名叫《侠隠记》,这书不知怎么竟躲过了文革的浩刼,而今还好好地躺在故乡书房的书橱内。就在盖房子那年,他被授与白金汉公爵,所以就将此屋起名为白金汉屋。这屋一建就是三年,到1761年,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来白金汉屋作客,一眼就相中了这套宅子,就从公爵儿子爱德华手中化9万英镑买下,也不知这败家子怎么想的,如今这可值10亿英镑,也是世界上最贵的私宅了,若是白金汉公爵地下有知,准得把他那不肖儿骂个狗血喷头。白金汉宫开始是乔治国王买给他妻子夏洛特王后作为寝宫,乔治三世一生节俭,18世纪有位英国作家评价他“一条羊腿与妻子就是他生活主要乐趣”,他去除了原来豪华的大门与屋顶装饰,而在室内墙上挂上王家收藏的各种画作。到了他儿子乔治四世,这位新国王崇尚奢华,他聘请著名建筑师约翰-纳西重行设计并改造,使白金汉宫面貌一新,而且他酷爱东方文化,如今宫中仍可见富有中国特色的装饰与陈设。此前英国王室的办公及居所都在詹姆斯宫,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才迁往白金汉宫,至此,白金汉宫才成为英王室的正式宫殿。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达到颠峰时期,女王功不可没,如今的白金汉宫中央广场上依然屹立着她的雕象,雕象上的天使寄托着王室希望能继续创造维多利亚时代光辉的愿望。

       2022年9月8日去世的伊莉莎白二世于25岁时登上王位,此前她与丈夫菲利普亲王于1947年结婚,婚前亲王只是希腊格吕克斯堡王室中的一位无臣民有名无实的王子,几经辗转,靠了他舅舅蒙巴顿元帅的提携,才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凭着年轻英俊潇洒,才被伊莉莎白一眼相中,于是成了亲王。在不明正相的人们眼中,他们是神仙眷侣,再加上王室的头衔,更是对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溢美之词。可实际上,亲王却是个花花公子,在伊莉莎白怀上查尔斯后他就出轨了,而且他連兔子不吃窝边草也不顾,他的出轨对象居然是女王的堂妹亚历山德拉公主,令人大跌眼镜的她还是他的外甥女。当年维多利亚女王将她的9个儿女分别与欧洲各大王室联姻,这才导致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戚关系,两人保持了20年的情人关系。菲利普亲王有名有姓的情人就有30多个,至于露水姻縁更是数不胜数。在他众多的情人中,他最钟情的是一位名叫彭妮的金发美女,她比他小了23岁,两人的忘年情人关系持续了五十年,甚至在彭妮婚后也还一直保持着,后彭妮与丈夫离婚。为了王室的体面,伊莉莎白女王一直容忍了丈夫的不忠。2021年4月9日,亲王去世,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与女王是在温莎城堡一起度过的,两人74年的婚姻最终随着亲王的离世终于划上了句号。

       白金汉宫每年7~9月向游人开放,但王宫卫队的换岗仪式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天换岗前,宫前的广场上就挤满了来一睹换岗风采的世界各地游人。我去的那天,是11点开始,其时白金汉宫的上空一架飞机低低的在空中盘旋。一队头戴黑皮帽、身穿红绒布上装和黑色长裤的王家卫队士兵在骑兵与一队鼓乐队的引领下步伐严整进入广场,等到换岗卫队做完各式操练后交接双方军官相互敬礼,士兵举枪示礼,然后下班的卫队离开。王家卫队最令人注目的是那顶高高的黑皮帽,高约40公分,重约2-5公斤,皮帽起源于滑铁卢战役,当时法军士兵就是戴着这样的皮帽,目的是让士兵显得更高更有威慑力。英军打败法军后,也开始戴这样的帽子以彰显比拿破仑的军队更具有作战实力。开始帽子用野生黑熊皮制成,后遭动物保护组织的不断抗议,遂于2011年开始改用人造皮革代替。几年前我去雅典旅游,在宪法广场无名战士纪念碑前看到穿着民族服装、走着略带夸张而有些滑稽步伐的卫士换岗仪式,比起白金汉宫前壮严的换岗仪式来就逊色多了。

      当代的英国王室虽为虚设,但却是国民团结的重要纽带,所有英国国民都接受效忠国王的教育,王权成为他们民族情感的寄托,正因如此,白金汉宫在英国民众心目中仍有重要的地位。爱好传统的王室还遵遁着古老的习俗,当王室成员中有新的生命诞生,就会在宫门外面出一正式公示,说明是男孩还是女孩,以及新生命的体重;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去世,白金汉宫大门上也发布了告示,民众聚集在大门外吊唁。另外,国王如果在宫内,就有王家的旗帜飘飏在上空,若是国王外出,白金汉宫的上空就飘飏英国国旗。

      伦敦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会,是个充满了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城市,众多的历史遣踪,高耸入云的尖尖塔顶,与现代的摩天大楼交相輝映在蓝天下,还有那随处可见虽然年代不太久远的红色电话亭、红色邮筒无不显现出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无论是通衢大道上的雕像,还是入口处并不起眼的隐蔽小巷,都曾经记载着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或是名人的故事。这不,一不小心就来到了市中心深处多蒂街49号,这里曾住过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他于1837年与妻子凯瑟琳结婚后的第二年就搬来这里,如今这里巳是纪念他的博物馆。这是一栋典型的乔治亚式联排别墅,博物馆内展出了当年他们一家的生活场景,厨房是凯瑟琳的地盘,她是一个出色的厨师和管家,曾于1851年出版一本食谱集《晚餐吃什么》。馆内收藏了他们大量个人物品,肖像、原始手稿,一个由伦敦钟表匠约翰-贝内特制作的钟仍然在运转,今人感到似乎时光又穿越回到了当年。楼上臥室内有这对夫妻年轻时的肖象,客厅书房内有一张当年狄更斯阅读用的阅览桌,这桌子还是狄更斯亲自设计并且还于1867年随他去过美国。一张著名而古老的写字台上 ,狄更斯曾伏案在此桌上写了他后来的许多作品《大期望》、《两个城市的故事》和未完成的作品《埃德温-德罗德的奥秘》。

       狄更斯与凯瑟琳生有10个子女,然而他俩却在1858年离婚。说起来狄更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不过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渣男。他对第二个小姨子、17岁的玛莉情有独钟,玛莉在一天与狄更斯夫妇看完电影回家后突然因心脏病去世;凯瑟琳的三妹乔吉娜则为他奉献青春,照顾了他 整整27年,终身未嫁。1857年狄更斯为年轻的女演员爱伦买了一个手镯作为礼物,但阴差阳错,镯子却被送到了妻子凯瑟琳手中,这就成了两人离婚的导火索,如今博物馆内仍保存当年狄更斯向凯瑟琳求婚时的戒子和1858年两人决定分居的契约草案。狄更斯一直与爱伦保持着关系,但直到爱伦死后几十年他俩的关系才被公诸于世。狄更斯在他的遣嘱中留给她一笔遣产,可她却未能被邀请去参加他的葬礼。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他以写实手法揭露上层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凶残,深切同情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境遇,他用15部小说道出了人的心声与梦想,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正义。“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是他写在《双城记》中的一段名言,很难想象这么一位写出那么多同情穷苦人悲惨命运的人居然多次想以精神病为由将与他结婚20年且生育了10个子女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幸亏善良的医生没有泯灭良知,才没有让她关进疯人院。

      走出博物馆,我似乎看到了当年沿着泰唔士河岸那些肮脏阴暗狭窄街道上的贫民窟,那可怜的奥列佛尔,那个贼窝里的一群小扒手,老贼法金,殘暴的比尔,还有那也是非常让人同情的女贼南希。

       伦敦贝克街,这条很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时常会浮现在脑海中似曾相识的神秘街道,它曾是柯南道尔笔下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寓所,也曾是发生过许多离奇神秘事件的地方。贝克街位于伦敦市中心,是著名的历史街道,其名来自一位名叫约翰-贝克的商人,他在17世纪初期购买了这条街道并将其建设成了商业区,贝克街从此得名也成了伦敦繁华的商业街。柯南道尔把他作品中的侦探福尔摩斯与他的好友华生医士安排住在此街的221号,由于作品影响之大,当时的伦敦人就算明知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也宁可相信这位长脸鹰勾鼻、身穿燕尾服、叼着曲尺状烟斗的绅士真的就在这儿侦破那些离奇又情节曲折的案子,英国王室曾将爵士爵位授于这位小说中的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到了近乎痴迷之程度,当柯南道尔在《最后一案》中按排福尔摩斯与他的对手莫里亚蒂教授摔下瀑布同归于尽,愤怒的人们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抬着棺材浩浩荡荡聚集到贝克街221号门前一遍又一遍高呼“福尔摩斯复活,复活!”于是柯南道尔不得不让福尔摩斯在《空屋案》中起死回生。

      夕阳西下,落 日的余辉照耀在那些古老宫殿圆顶上,尖尖的塔楼,悠扬浑厚的钟声在空中飘荡。漫步在伦敦的大街小巷,穿过热闹的市集,欣赏着街道两旁哥特式、乔治亚式、拜占庭式-------的各种古老建筑,形形色色的纪念碑,雕像,仿佛置身于一场文化的盛筵。到伦敦,看看这边的天空,那边的云朵,那微微拂在脸上轻柔的雾湿,感受这座闻名于世的大都会多元文化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来伦敦的旅游者,对这座现代化的古老城市定会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英国作家毛姆曾这样说起伦敦:“我愿将我的心

 遗落在伦敦,就象一只鸽子,在黄昏时分飞过泰唔士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yra-jiang 回复 悄悄话 您好,很喜欢您的文章!想请教一下最后毛姆说的那句话是出自哪里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