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法塔赫普尔·西格里城堡
在阿格拉城以西40公里处,在一个既非交通要道,亦非商业中心,更非军事要地的地方,莫卧儿帝国还建有一座都城。这就是名叫法塔赫普尔·西格里Fatehpur Sikri 的城堡 (图1, 取自网络,致谢!)。人们对“法塔赫”这个名称并不陌生,以大胡子阿拉法特为首领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就简称法塔赫,其本意是“胜利”。所以,这座皇城就有“胜利之城”的称呼。此处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来,阿格拉已经成了莫卧儿帝国的首都,阿克巴大帝也早在1565年就开始在阿格拉红堡处营造宫室。就在红堡皇宫的修建进入到一半时,1569年,阿克巴却突然有了新主意,要在城西40公里处,一个叫西格里的小村庄,另起炉灶,重新修建他的首都。这显然是一个“拍脑袋”工程,其出现颇令人觉得突兀。
但,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很大,事关皇储。1568年,阿克巴已经26岁了,却没有一个儿子。这对于帝国来说,没有接班人直接影响到江山的稳定。阿克巴大帝听说,在西格里村中,住着苏菲圣徒萨利姆·奇什蒂Salim Chishti。他前去拜访,请求圣徒为他的子嗣而祈祷。圣徒为其诚心所感,祈祷虔诚,效果灵验。一年后,1569年,阿克巴就有了第一个儿子,后来又连续有了两个儿子。阿克巴把第一个儿子立为皇储,并取名为Salim,以感谢苏菲圣徒为他祈祷得子。这个Salim就是后来的皇帝贾汉吉尔Jahangir。
皇子降生,老爹高兴,举国欢庆,容易冲动。但决定要在西格里建都城,此事甚大,另外两个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Sikri 读音近似于Shukri,Shukri在莫卧儿语中是“感谢”Thanks之意。圣徒祈祷,真主保佑,此处又名感谢,哪有不还宏愿之理?其二,早年间,打江山的爷爷巴布尔初到阿格拉时,就很喜欢西格里这个地方,为了躲避阿格拉的喧嚣和繁杂,巴布尔在西格里修建了一座花园,称胜利花园。追随爷爷创业的足迹,名正言顺!
就这样,一座新的帝国都城在西格里的乡野间拔地而起(图1、2)。建设速度颇快,用了两年时间,基本格局建成。1571年,阿克巴把皇都由阿格拉迁到此处。可惜,由于决策仓促,考察不周,迁都后才发现,此处水源不足以供养皇城的众多人口。缺水,这个简单而致命的问题困扰着皇室。到了1585年,阿克巴只好再次迁都,胜利之城不得不成了一座废都荒城。
图1、2
我们来时,此城却一点儿也不荒凉。城边处,人声鼎沸,商家生意兴隆,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四处晃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此城建在一片平坦的高地上,需坐管理部门的专用车前往。
胜利之城中最宏伟的建筑非胜利之门(Buland Darwaza)莫属(图3)。此门楼是皇家贾玛清真寺的南向入口,门楼高55米,正面为规整的三面体,造型庄重,气势恢宏。更神奇的是,门楼内侧变化为一个平面,三个拱形大门一字儿排开(图4)。而其上则错落有序,形成台阶,装饰着垛堞和带尖顶的半球盖塔亭,构成视觉的节律变化。据记载,此门建造于1575年,晚于皇城,以纪念阿克巴在1573年征服古吉拉特Gujarat。
图3、4
在穆斯林国度,凡有国王的地方,一定有清真寺。法塔赫普尔·西格里城中,最先修成的就是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清真寺中的庭院,宽敞简洁,方正朴素(图5)。在清真寺庭院的右侧,白色大理石建筑是苏非圣徒Salim Chishti的墓室。为帝国求得皇嗣,功在社稷,理当享受此殊荣。由于圣徒有求子成功的业绩,至今,渴望生子的印度妇女仍然络绎不绝前来此处,寻求他的祝福。
图5
在印度,我们先后参观了多座清真寺,包括在首都德里老城的全国最大的贾玛清真寺。众所周知,清真寺是穆斯林信徒举行礼拜和宣教的场所,庄严而神圣。参观时发现,穆斯林的清真寺内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无任何神像,连画像也没有,说明他们不拜偶像;其二,无香火缭绕,因此不祭祀神灵;其三,无任何供品,显然无许愿和还愿的神与人的互动。似乎的确有点“清而不杂,真则不芜”的“清真”涵义。而印度的清真寺似乎还有一个特点,本教女性可以随意进出,甚至可以随意坐在里面发呆,显示出一种宽松的气氛。
皇城分为两大功能区,东侧为帝王的政事区,西侧为后宫的生活区。
政事区中,枢密宫Diwan-i-Khas的建筑(图6)颇引人注目,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双层楼阁,屋顶四角各有一座凉亭,造型优美,布局规整。宫内设计十分独特,中央有一粗大立柱,柱头托架形似盛开的莲花(图7),上有一圆形平台,称为莲花王座。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克巴用莲花装饰王座,反映出他的多元宽容的胸怀。平台伸展出四座石桥,通向殿内的四角(图8,取自网络,致谢!)。据说当年阿克巴大帝接见众臣时,端坐于中央圆形平台的宝座上,四位肱股大臣坐在四个角落,贵族们则站在下面。这象征着莫卧儿皇帝统治环宇四方,气魄很大。
图6-8
进入后宫区域,首先看到的是乔德哈·巴伊宫(图9)。这是阿克巴大帝的皇妃乔德哈·巴伊所居住的宫殿。前面曾经提及,乔德哈·巴伊是斋普尔琥珀堡的一位拉其普特公主,当年阿克巴为了拉拢拉其普特人而与公主联姻。因此,这栋建筑富有拉其普特风格。其拱门、支撑石柱的柱头、壁龛、雕饰,均是印度建筑元素(图10)。
图9、10
后宫区域中,造型最为奇特的是五层宫Panch Mahal (图11),楼分五层,从下往上顺次缩小,最下层共有84根石柱,到顶层则仅有4根立柱,撑一凉亭。据介绍,此建筑带有印度佛寺的特征,但此次旅行,未涉足佛寺,不好评说。此楼造型优雅,开敞通透,面对花园,是供后宫佳丽们休憩赏景的场所。可以想象,当年的后妃们,站立顶处,既可以览观宫城全貌,又能遥望宫外尘世。周围市镇、乡野、农舍、行者,皆可尽收眼底。凉风习习,清气盎然,可以舒畅心中郁积,实为快哉之楼。
图11
我们游览法塔赫普尔·西格里城,是在下午。这是又一座“红堡”,里面的所有建筑的主色调皆为赭红色。午后赤日斜照,残阳如血,照在红砂石的建筑上,更显出这废都荒城的岁月沧桑和寥落沉寂(图12-16)。
图12-16
但此红堡与阿格拉红堡的风格迥然不同。阿格拉红堡,虽然由阿格巴大帝所始建,但他那一代莫卧儿人留下的建筑并不多,更多的是后代儿孙们在安乐环境中的变异建筑。久坐江山,趋于享乐,温柔有余,武勇不足。
而法塔赫普尔·西格里皇城,由于特殊的缺水命运,弃置不用,也就因此缺失了皇家后代们的优裕生活痕迹,从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帝国开创者们的初始风貌。这种原始风貌有以下三种特征。
其一,城内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块平坦高地上。平面上,红砂石的建筑物,排列有序,错落相依,格调沉稳,且大多低矮,开间局促。这种建筑的排布带有阿拉伯和中亚帐篷营地的格调。特别是若干四角小亭,成线状等距离排开,给人草原上行军营帐的感觉(图15)。显然,进入农耕区域的草原武士,尚未完全摆脱草原生活的故态。
其二,建筑物大多线条刚直,力度十足,简略粗犷,缺乏温润柔和,也缺乏精雕细刻,彰显出马背民族初始的尚武精神。他们依靠这种精神,用马刀征服异族。但最终必然会消融于平和的农耕生活之中,这是历史的规律。
其三,虽然建筑物也融入了一些印度本土的元素,如莲花柱托(图7),柱顶的三角形支撑和榫斗托接(图17),以及室内的雕刻等。但是,整个建筑布局,建筑物的整体格调,依然是伊斯兰的典型风貌。
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