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文H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安达卢西亚的早春之行(十一)科尔多瓦(2)阿尔扎哈拉“花城”废墟

(2023-07-09 07:59:38) 下一个

科尔多瓦(2)阿尔扎哈拉“花城”废墟

科尔多瓦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只有三十多万。按照国内的说法,是一座三、四线城市。虽然城市规模比塞维利亚小很多,但科尔瓦多却是有名的历史古城,一千多年前,也曾经“阔”过,有过显赫和辉煌。

在公元756年,后倭马亚王朝的开国君主阿卜杜拉赫曼一世从大马士革逃难来到安达卢西亚后,东征西讨,终于把倭马亚王朝在大马士革失去的统治在科尔多瓦重新建立了起来,世称“科尔多瓦酋长国”(Emirate of Cordoba)。初创立国的阿卜杜拉赫曼一世比较低调,只给自己加上了“埃米尔”的称号,科尔多瓦就成了这个西迁王朝的都城。此时,正是中国的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初期,在中国的史册上,这个科尔多瓦王国被称为“白衣大食”,因其民众穿衣尚白而得名。

一百多年后,这个王朝的继任者阿卜杜拉赫曼三世(890-961)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其雄心勃勃的体现之一是统一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并于公元929年首次自封为哈里发(图1,取自维基百科,致谢)。所谓哈里发,是阿拉伯王国世俗与宗教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就是说,拉赫曼三世既是其哈里发王国的国王,又是其宗教的教宗。

图1

在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的治理下,王国首都科尔多瓦经过多方改造和建设,成为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繁华都市,据说,兴盛时,这里的人口高达四十万。城内有着整齐的街区,繁荣的商业,文化兴盛,人丁兴旺,可以和唐代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相媲美,是当时欧洲少有的大都会。

盛世大兴土木,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拉赫曼三世建功立业之际,在十世纪中期,在科尔多瓦西郊,修建了豪华的“阿尔扎哈拉”城(Medina Azahara)。在穆斯林的语言中,“扎哈拉”含“花”之意,而Medina泛指阿拉伯人的聚居区,可译为城镇。故Medina Azahara可译为“花城”(图2)。花城规模颇大,其核心部分是类似于中国唐代长安郊外的骊山“华清宫”这样的王室行宫。花城行宫周围还分布着为王宫服务的行政官员、士兵、普通市民、奴隶的区域。拉赫曼三世自封为哈里发后,功成名就,当然得有豪华精美的宫殿来安放自己的尊严。

图2

我们到访科尔多瓦,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去参观这座花城废墟。在科尔多瓦,所有重要的景点均在老城,举步可及。唯有这花城废墟,在郊外五、六公里处,必须乘车去。乘车,但没有穿梭的公交车让你立刻出发,必须去旅游信息中心预定明天专车的座位。待交上每人10欧元后,服务人员拿出一张旅游地图,使用英语给你讲说,边说边画,告诉你明天上车的地点和时间。英语流利,比划清楚,听得也明白。

为了保险,我们还是预先去踏勘了上车地点,以防误车。上车点有两处,其中一处在城西,就在昨天我们游览的城门洞外的不远处,紧邻通衢大道。此地有一半环形岔路,环形处是交通车的停靠点,背靠花园,开阔而又安全。

交通车先开到西郊山麓处的一个停车场。停车场很大,地势开阔,内侧有一座大型现代建筑。楼内设有废墟开发和研究的学术机构,有学者模样的人在内中出没。楼内还有一座介绍花城废墟的考古博物馆,需要另外交1.5欧元才能参观。买票时则被告知,此处离花城废墟尚有两公里之遥,所有参观者均需在停车场排队,由专车接送,统一载入载出,不得自行前去。如此谨严行事是有根据的。花城废墟在2018年已经升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Caliphate City of Medina Azahara”。

当年的拉赫曼三世把花城王宫建于一座山坡上。宫室依山矗立,地势高朗,面向一片开阔的平原。四周青树翠蔓,芳草萋萋,远离尘嚣,的确是躲避俗务、享受宁静的好地方。中外帝王,在功成名就后的兴趣取向,大致都是一样的。当年中国的唐玄宗,也有类似的选择。天宝年间,在长安城的东郊,风景绝佳的骊山的山坡上,营造了他的华清宫。后来,白居易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的诗句、杜牧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诗句,来描述当时骊山行宫的盛况。

据历史资料介绍,花城王宫始建于公元936年,直到961年方才完全竣工。当年动员了上万工匠,耗费巨资,极尽奢靡,持续经年。名贵的建筑材料,包括大理石、玛瑙石、花岗石等,来自欧洲、非洲、甚至亚洲各地。不等完工,拉赫曼三世在945年就住了进去。此时的首任哈里发已经55岁了,他急切地需要避开喧闹的尘世,进入一种悠闲的享受氛围。在妃嫔环绕的温柔乡中,在缓歌曼舞的丝竹声中,也在刀剑斧钺的威风环境里,开始他的哈里发生活。但不知在摩尔人的历史中,是否也有诗人对“哈里发的花城”有过类似的吟咏。

接驳的交通车把我们直接送到花城王宫的最高处,一下车就能将整个王宫废墟尽收眼底。整座宫城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层次分明。每一层都有石墙分隔,使这座宫城分为了三个区域。最高区域是王宫主体,包括寝宫、厅堂、浴室、清真寺和御花园;中间则是行政官员的住所和政务区域;较低的地带是普通市民和士兵的住所,建有集市、街道、清真寺等。据说,共有两万多人生活在这里。

由于已经跨越千年,如今一眼望去,仅见满坡的废墟,横亘于眼前(图3-7),大致显示出当年的规模。而我们所见的区域,主要是当年的王室区域,其余部分,据说大都已经圮毁无存。站于坡顶,向下望去,透过半坡上的断垣残壁,高墙宽堂,依稀可以看见当年的规模和气势,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优裕与豪华。

图3-7

在经历千年的风雨后,荒城尚存,石柱仍在,颓壁犹立,特别是穆斯林的马蹄形拱门,以那独有的优美曲线,特别吸引人的注目(图8-13)。

图8-13

但也许是年代久远之故,阿拉伯建筑中常见的繁复雕饰、精美的花纹、细致的几何图案皆不可见。唯有残留的柯林斯柱头的花纹雕饰和墙壁上的浮雕图案,在述说着当年的繁荣(图14-16)。

图14-16

废墟上,各处立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指出这里曾是国王寝宫,那里是政事堂,此处是清真寺,彼处是卫兵室。但昔日的辉煌,似乎已经消磨殆尽,在微风吹拂下,满眼黄色的残壁和黄色的沙地,使人感觉到历史的沧桑。

图17是一张前些年开掘此废墟遗址的照片。据介绍,此废墟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而现在挖掘整理的部分,主要是王宫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图17

花城好,可惜好景不长。在一代雄主拉赫曼三世死去大约五十年后,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爆发了内战。一直受压的柏柏人包围了都城科尔多瓦,乱兵也乘势攻入了花城,将其洗劫一空,然后放上一把火,金碧辉煌的花城被毁坏殆尽,就这样变成了如今的断垣残壁。

看着曾经豪华一世的花城的这般命运,望着眼前废墟的残破苍凉,不由人想起了唐朝末年都城长安的毁败命运。由于唐末战乱不已,黄巢义军焚烧,吐蕃剽掠,军阀毁弃,以至于街市残破,瓦砾遍地,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自此以后,长安再也当不成中华帝国的都城了。唐末诗人韦庄曾有诗写道:“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榛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这般荒败模样,和科尔多瓦的“花城”的命运一模一样,令今人喟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泽文H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对这个系列的关注。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一口气读了你这个系列的11篇。游的很仔细,写的很用心。很好的Documentary。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