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食客

同城食客與所有朋友同享
个人资料
正文

天命如何知——一家之言

(2019-07-06 12:04:58) 下一个

徐文立:天命如何知——一家之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Y3Kky1AK4p78g61qrdOLg

-----------

「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
——[清]·乾隆年間一組寶印賞析

徐文立

(2015年7月9日初稿,2018年11月22日感恩節修訂)
(2019年7月7日76歲生日前夕發表)
(曉敏夫婦經年累月精雕細琢得以完成)

載於《徐文立視角》: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Y3Kky1AK4p78g61qrdOLg

(一)

頓  悟

大家好!謝謝你們願意和我一起賞析乾隆年間的一組「寶印」,這組「寶印」特別之處,在於它第一次揭示了「皇家」所獨有的、「密不示人」的哲學意涵,即:要想「知天命」,反而要「不求甚解」;這個「不求甚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不求甚解」;也就是說「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

今天,我願意和諸位一起分享。

這樣講,會讓一些朋友「不解」,怎麼可能會是:「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呢?
是的,我和大家一樣,從小的家教就是不許「不求甚解」。而且就這樣一過,過了七十多年。

然而,就在2015年5月10日和6月21日、在遠離中國千山萬水的美國東部、我生活和服務了十多年的布朗大學所在地,羅德島州的首府Providence, RI USA(可以直譯為「天道之城」,音譯「普羅維登斯」)的城市裡,兩次不經意的「淘寶」中,才頓悟出富有哲學意涵的深奧道理,也就是說,在淘到「方寸」之寶後,而致知:「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
當然,中國「玉石微雕」的技藝,直追「蘭亭序」的書法和它內涵之精妙,也令我嘆為觀止。
 
 這套「寶印」正面
 
這套「寶印」印面
  
(陽刻面)「不求甚解」(陰刻面)
 
「知天命」

何謂「天命」,在基督徒就是「天父之意」。在比較深奧的世俗的解說中的「天命」就是「度」。

現在我們就只說世俗的「度」。 
人世間,最難體悟和把握的就是這個「度」,最難拿捏的就是「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至善」之「仁愛」正是《四書·大學》、甚至可以說是儒學的靈魂。

何謂「至善」、何謂「度」,必有「模糊、乃至虛無之處」,只有懂得不一般意義的「不求甚解」、承認多元,不鑽牛角尖,不鑽牛角尖最為形象,明白了這一層,才能體悟出這個「至善」和「度」來。

這樣推想,就有可能,不難明白為何:「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了。

所以,「不求甚解」是點睛之印刻。

異曲同工的是:「你若糊塗,便是晴天。孔子發現了糊塗,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糊塗,取名無為;莊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逍遙;墨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非攻;如來發現了糊塗,取名忘我。世間萬事惟唯糊塗最難。有些事,問得清楚便是無趣。

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所以有時候,難得糊塗才是上道。

滄海桑田,我心不驚,安穩自然。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你若糊塗,便是晴天。」

所以我說:「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為「正常」。

連科學家也常常去探尋「模糊地帶」和「模糊學」,而不可儘至。

在人世間到底又有誰,真正能夠「知天命」呢?在這一點上,也不要鑽牛角尖。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得好:自然科學的研究者也是這樣,他們往往總是在自認為已經接近問題徹底解決的時候,又發現了新的問題,(我的說法是:一扇新的大門又打開了),永無止境。

往下看,人們自然感興趣是這一套「寶印」是何人所治?又是為誰所刻?

(二)

誰治的印,又為誰而刻?
 
寶印上製印人陳克恕的款

這一套「寶印」出自浙江海寧人陳克恕的聖手。

据我考證:陳克恕1741年生,1809年卒。陳九南之子,治印世家。字體行,號目耕、目耕山農,別署吟香、健清、妙果山人。他的齋堂為「存幾希齋」,和乾隆的「三希堂」堂號有異曲同工之妙,甚是膽大。陳克恕書工篆隸。

陳克恕生活的年代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他晚乾隆30年出生,也晚乾隆10年過世。享年68歲。也就是說,乾隆過世,陳克恕58歲;他的盛年、篆刻、微雕技藝日臻完善期正是在乾隆年間;他刻製這套「寶印」時,他55歲,乾隆85歲。

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駕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即生於1711 年9月25日,逝於1799年2月7日。享年88歲。

這一套「寶印」最引人矚目的是「御書」二個字。「御書」章大約3.5釐米 x 5.0釐米。當年,真是唯有皇帝才可能享有的「方寸」寶物。

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文字獄」最為猖興。

陳克恕祖上陳世俊,官至建昌知府;父親陈九南是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吴锡麟榜進士,廷試第二甲第四十八。
 官宦世家出生的書生陳克恕,不會不曉得「文字獄」的厲害,自然除非清廷內務府、甚至乾隆親自下令,陳克恕是斷然不敢擅自刻「御書」二字;陳克恕製「御書」印,時年丙辰年秋月(1796年),那年乾隆八十五歲,乾隆生於1711年,生日又恰是秋天的9月25日,與製印上的「時年丙辰年秋月」恰是應和。

很可能,陳克恕就是宮中御用工匠,是應清廷內務府、甚至乾隆親自下令所刻,只是乾隆八十五歲壽辰,賀禮巨多,乾隆年事已高,這小小幾方印就從來沒有使用過。所以,我得到這一套「寶印」時,是幾方「素印」;現在略有硃砂紅跡,是我所為。

所以,這一套「寶印」很可能本是專供乾隆皇帝的把玩之物,不肖後人將之流散到了民間,以致也「流亡」到了美利堅,神奇地走進了我的書房。
當然,也有可能陳克恕受命治印之後,就一直收在自己手中、或家中,世事變遷,讓這套「寶印」出了國門,又回到了我這個中國老鄉的手裏。
至於這組寶印上撰刻的、富含哲學意義的「不求甚解」方能「知天命」這思想,是出自乾隆、還是其他人、甚或就是陳克恕,就不得而知了,我也沒有能力考證了,那就留待哪位有心人去考證好了。

請鑑賞「御書」章

「御書」章大約3.5cm x 5.0cm
  
「御書」章左右兩側刻有

「長壽」(丙辰年秋月)「大吉」

(三)

賞  析

方寸之間竟然含四古名詩,微雕書法又直追蘭亭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初唐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 駱賓王

素心愛雲水,此日東南行。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范仲淹《出守桐廬道中》絕句其一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王維·《田園樂》

附件: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駱賓王《在獄詠蟬》 
3-范仲淹《出守桐廬道中》絕句其八》
4-王維《田園樂》

(一)

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出自初唐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句寫送別之地長安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所“輔”,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第二句點出友人“之任”的處所——風煙迷蒙的蜀地。詩人巧用一個“望”字,將秦蜀二地聯系起來,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衛下的長安,遙望千裏之外的蜀地,這就暗寓了惜別的情意。“望”字不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 

頷(hàn)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遠走天涯,舉目無親,更覺惆悵,作者在這裏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蕩開。詩人設想別後: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

(二)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背景:

西元六七八年,駱賓王因為多次上書直言進諫得罪武則天,被關進牢獄;此詩即是他在獄中所做。
作者: 駱賓王曾經在長安做過小官,後來參加反對武則天戰事,兵敗逃亡,傳說出家當了和尚;是初唐一個比較出名的詩人。

註 釋

1.西陸:天文學名詞。古書說:太陽行到西陸,就到秋天了。

2.南冠:《左傳》上有一句話說:那個頭戴南方人的帽子而被綁著的是誰呢?駱賓王是南方人,此時又在獄中,所以用這個典故比喻自己的處境。

3.玄鬢影:玄,黑。古時女人把鬢腳做得薄薄的,好像蟬翼一般,叫做蟬鬢。此處反過來說蟬翼如鬢。

4.白頭吟:司馬相如想娶小妾,他的妻子卓文君作〈白頭吟〉一詩,希望感動他。不過此處把「白頭」當做駱賓王自稱,似乎來得更直接點。

翻譯:

到了秋天的時候,蟬兒在樹上叫著,我是一個罪人,在這裡作客,懷念家鄉的情緒,格外深厚了。我不忍聽到蟬兒的叫聲,可是牠偏要向我這個白髮的人吟詠,因為露水很重,打濕牠的翅膀,使牠不能飛動;因為風很大,牠叫的聲音難給人家聽見。蟬是一種餐風飲露的高尚清潔的秋蟲,可是沒有人知道。現在像我的遭遇,有誰來替我表白心情呢?

賞 析 

這首詩是駱賓王在獄中借著詠蟬表明自己的無辜與清高,原來還附有序文,此處從略。

題目標「詠蟬」,其實詠的是駱賓王自己。這是詠物詩,詠物詩如果只是「詠物」,意味不高。詠物而有寄託,才是上乘;這首〈在獄詠蟬〉能做到這點。

首句語意平平,第二句則用典非常貼切。兩句將當時的情境表達得很清晰,而「思深」二字則有懸疑的效果,引得讀者想要知道他「思」的是什麼。

第三、第四兩句意象豐富,語皆雙關。第一層意思,「玄鬢影」單純指蟬,「白頭」指自己,敘述的是當時的客觀事實。第二層,「玄鬢」隱指青春,「白頭」指年老,是感慨老大無成的意思。第三層,「玄鬢影」影射武則天,「白頭吟」影射自己的委屈和願望。雖然這第三層恐怕說得有點牽強,但也未必不可能,因為駱賓王此時正在獄中,受到猜忌,他的話不能說得太露骨,最好的表達方式便是語涉雙關。

第五句以下用的也是這種筆法。「露重」影射武則天專權,「飛難進」影射忠臣不得出頭,「風多」影射倖臣當權,「響易沈」影射忠言不被採用。七、八兩句表面是用蟬的口氣寫,其實完全是自道,一個「人」字,一個「予」字,強烈地表達出駱賓王急欲辯白自己人格的心情,和五、六兩句比起來,露骨多了。

全詩對仗工巧,用典貼切,寓意深遠,實是詠物詩中的佳作。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駱賓王對武氏政權的不滿,後來駱賓王參加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的軍事行動,可以說在此已見端倪。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Club/portal/product/product01/s11.aspx?productcode=XJ0001&excerpttitle=%E6%9B%B8%E6%91%98+1

(三)

節操高潔 心比水清

范仲淹《出守桐廬道中》絕句二首賞析
文: 慧淳 整理

「遷客騷人」(《岳陽樓記》)寫下了十首五絕

(其八)
素心愛雲水,此日東南行。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其九)
滄浪清可愛,白鳥鑑中飛。
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

范仲淹,被宋代大儒朱熹讚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他憂國憂民,直言敢諫,為此多次獲罪受貶。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就因為諫止仁宗廢郭皇后一事,被貶任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太守。作者在離開京師,赴睦州經桐廬(屬睦州)道上時,作為「遷客騷人」(《岳陽樓記》)寫下了十首五絕。現選析其八、其九兩首。

作者雖遭貶謫,但並無消極頹喪之意。他已把個人的榮辱升降,置諸度外。「其八」這首詩,抒寫的就是這種坦蕩的胸襟。

桐廬道緊傍富春江,這一帶風景絕佳,正如南朝梁代吳均《與朱元思書》所描繪的:「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詩的首句,直寫自己原本就有「素心愛雲水」之情。「素心」指一種純樸純潔的心地,之所以「愛雲水」,是因為「雲水」純潔無垢,正與「素心」相契合。換言之,作者在「雲水」中,能發現精神寄託之所。因此,當作者「此日東南行」於桐廬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悅。後兩句詩,採取跳脫的手法,省略了自己中途停車、下車、走向江邊…等瑣細過程的交待,直接落筆到自己已佇立水邊,「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塵纓」指沾滿征塵的帽帶,「滄浪」指澄碧的江水。一個「笑」字,是作者「素心愛雲水」的形像化。他高興地摘下帽子,要借「無限清」之江水,洗個乾淨,後兩句暗用《孟子﹒離婁上》孺子歌的典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而孟子借題發揮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逃)。’此之謂也。」作者以滄浪之清水,濯其纓,也正寓有儘管遭貶謫,身遭「侮」,但其決不「自侮」,決不「自作孽」,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潔節操之意,其「素心」是不會因貶謫而受污染的。此詩先抒懷,後寫景,景中又寓有深意。

與「其八」相比,「其九」則是先寫景,後抒懷。此詩首句,承上詩尾句之意,對滄浪之「清」,再作具體描繪。富春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這是前人以散文筆法直寫「滄浪清可愛」處,詩人則採用隱喻手法:「白鳥鑑中飛」,即水上白鳥的倒影,清晰無比,如同在明鏡中高飛;而鳥白水碧相映,色彩鮮明,也增添了滄浪的「可愛」。作者處於這樣的「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之地,乃借景抒懷:「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這兩句,反用晉代詩人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的典故。陸機詩寫洛陽羈旅風塵之苦,含有污濁的環境可改變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則「不信」風塵能染污客衣,即不信惡劣環境能改變人的忠貞之志。這種忠貞之志,就是其於千古佳作《岳陽樓記》中所推崇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的「古仁人之心」。詩人對堅持自己的忠貞之志,顯示出高度的信心與決心。於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自我形像,躍然紙上。

總之,這兩首五絕,皆寫「滄浪」之清,但主旨不在寫景,而是藉以表白自己謫官時之「素心」不改,顯示出高尚的品格。兩首詩的語言質樸而不淺俗,並巧用典故,因而具有淵深典雅之致。

(四)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出處】

唐·王維·《田園樂》

【原作】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名句賞析】

宿雨:昨夜下的雨。這兩句具有鮮明的色彩和細節描寫,使讀者先見畫,後會意。寫“桃花”、“柳絲”,捕捉住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進而“紅”、“綠”兩個顏色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紅色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後空氣清新,彌漫著香味,令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霧氣中,更加裊娜迷人。

——作者 美國常青藤盟校
布朗大學沃森國際研究院榮退資深研究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