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王德峰)--文化差异的源头及演变
? 内容说明,源自2014年录制的王德峰老师讲座视频。关于言论基调,这个讲座本身是面向复旦大学【国学社】的同学,希望更多学子报名国学,因此,情感色彩上会明显偏向于中国古典文化。具体的解读、分析,并非不刊之论,兼收并蓄即可。
1、近代史100年,中国向西方学习了什么?
- 选择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 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源于西方代议制的国会
- 选择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
- 从五四运动开始,引入民主、科学、哲学等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
- 100多年的学习,对中国的进步有重大意义,带来了现代化、工业化,也带来了市场的原则和资本的逻辑,剩余价值规律也随之生效。
- 带来了两个问题
- 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即从一个物质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所以才会有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国策,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基础。
- 并没有因为资本逻辑的引进而形成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之间也无法按照理性做基础的契约原则打交道,演变为了普遍的信任危机。
- 所以,才出现国学复苏和被再度关注的现象。
2、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会被抹除?
- 资本诞生于欧洲,生存方式是自身的增值。停止增值,就意味着资本死掉了。
- 意味着要把全世界人的消费看成是它的市场
- 把整个地球的资源看成是资本的原料
- 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征服非欧洲民族
- 从而各民族告别孤立发展,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史
- 资本逻辑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
- 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理性的概念,
- 所以即使引入了市场经济、资本的逻辑,只是把其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社会生活的基本范式仍然是传统的,靠的是民族的伦理精神。
- 矛盾产生
- 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
- 接受西方体系的80、90后,一度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中国人只是一个种族的概念
- 知识和学问体系: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体系来自西方,只有中国历史、语文里面涉及中国文化,大学的学问体系中国学占比更少。
- 业余生活:欣赏西方艺术品,看西方的好莱坞大片和书,吃肯德基、麦当劳,穿西装革履
- 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崇拜、向往西方,觉得那里才是自由世界,最好的社会。
- 但是,Culture Shock仍然存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中国人也会更加爱国。中国人仍旧是中国人。
3、《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划分,划分依据是宗教
- 基督教文明:西欧国家,天主教或新教都属于基督教文明
- 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地区
- 东正教:俄罗斯是核心国家,希腊、土耳其也算
- 中华文明:儒教
- 日本文明:孤独的文明,公元300年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了儒家和佛家,但是没有学到道家。日本的国土狭长,并不适合道家思想,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
- 拉美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文明区。
- *儒家不是宗教,中华民族是很少的一个无宗教文明。
4、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之一,汉语。
- 语言是什么?
- 从科学角度来看,是一套符号工具的系统,用词语给外部事物贴标签,然后组成句子,保存和传达信息和知识。
- “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有语言,所以有世界,大地、山川、河流、星辰、万事万物。其他动物没有语言,所以动物只有环境,没有世界。
-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基本理解、最基本的生存情感,都包含在语言中,具有的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母语给予的。
- 同样的基督教徒,中国人信教,可能是要上帝帮助儿子高考成功,但是上帝要做、能做的是,拯救你的灵魂。
- 语言积淀和保存了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一种语言的消逝是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逝。
-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汉语词语没有能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
- 例,《道德经》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的文本,但其实是翻错了的,母语为汉语,同时精通西方语言的人也难以完整表达其中的含义和境界。
- 例,缘分。今天在这里认识你,真是缘分啊。我认识你,是没有预先计划的,有偶然性。但是我们的认识又发生了,也有必然性,因为是500年修来的必然性。缘分包含了一对对立的范畴。
- 例,各种西方的文字被翻译成中文,会遇到直译还是信雅达的问题。纪伯伦的《我曾经7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 直译版本,第二次, 当我看见她在腿残者眼前跛行而过时。
- 传播更广的版本,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5、《金刚经》的三句义与西方实体论
- 佛说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有一个世界,都不是世界,所以称它为世界)
- 世界存在,但并不是以实体存在的,是由“缘起性空”组成的,
- 例,佛家的观点中,矿泉水瓶没有实体性的存在,自性本空,没有自己的本性,但却由各种条件(因缘)汇合起来组成。
- “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 “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组成的家庭,我在这个家庭长大,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个Family应该永远存在,00年我母亲去世,06年我父亲去世,这个家庭不再存在。”
- 曾经没有,将来也会没有。但是缘起是真实的,所以称它为世界,世界是一系列缘起。
- 西方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宇宙观,会不断追问世界成立的实体基础是什么。
- 分子的基础是什么,原子的基础是什么,原子核的基础是什么,夸克是什么……
- 例,还是矿泉水瓶,按西方的观点是基本粒子组成的(但是如果伴随着矿泉水瓶的回收再利用,构成的基本粒子还在,矿泉水瓶已经消失。只关注当下的状态)
- 恋爱时,心目中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丈夫或妻子,这个美好的愿望构成了如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即实体。但是没有谁是天生的丈夫或妻子,丈夫和妻子是交互性关系,缺了一方就没有另一方。生了一个儿子,同时儿子也把我们作为父亲或母亲生出来了。
6、补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释迦牟尼的宇宙观”
- 色即是空
- 一粒种子萌芽了,种子就没了;芽继续成长,长成了成熟的植物,芽也没了;植物后来结出果实。
- 金戒指是金子、金碗是金子、金项链是金子。
- 原先的树木,后来腐烂了,变成肥料,又变成了树、花、草。
- 这些都是色,它始终守不住自己。它不是自身,它没有自性。比如玻璃杯,需要玻璃的材料、工匠的制作、制作的目的,这些都是缘,各种条件合成了杯子,缘一散,杯子就没了。
- 色即是空,即没有什么东西保存的住。
- 空即是色
- 色从空里来,所以空不是无,叫以空为体。
- 金器可以融化掉,但它总以金的形式存在;树木可以腐烂,变成肥料,但也会有基本粒子的存在。
- 空总是以色的方式呈现。
- 与蔡志忠理解的"色与空"的比较一辈子有多长,当下有多短?--《私藏系列》1
7、中西方实体观念差异的原因
- 根源来自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 中国是广大的内陆国家,很快从游牧生活转入到农耕文明,开始长久的定居生活,自然村落中人与人的血缘关系可追溯。可以用亲族关系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 中国儒家、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学在宋明结合,共同形成中国文化精神,没有一家有实体观念
- 西方文明的发端,是爱琴海文明(路径依赖)
- 多岛屿的地理环境,部族为了寻找更好的自然环境会不断的殖民到另一个岛屿
- 不同部族间的和平共处需要统一的社会秩序,只能依靠契约。
- 但是人定的契约,可以被破坏,所以需要构造神的世界,用神的秩序、道德来规范人间的秩序。早于西方哲学,宗教已经分出了现实世界和神的世界。
- 宗教religion,本意是人与神之间订立的契约,要恢复它。人类的罪恶来自人破坏了人与神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惩罚,重建这个契约叫宗教。
- 苏格拉底、柏拉图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理性语言中,神的世界叫理念世界。
8、理念世界如何理解
- 例,什么叫锤子?我们认识到这是一把锤子,并不在于它的外部特征,而是心中本有了锤子的理念,每一把具体的感性的锤子都是对锤子理念的分有、模仿。我要把图钉敲到桌子上,通常我使用的锤子不在场,我就可以用手表把图钉敲进去,手表一定不像锤子,但是我仍把它当锤子用了,因为心中有了锤子的理念。同时,手表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锤子的工作,锤子也不能完成液压锤的工作,每一个感性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 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构成的,而这些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这些缺陷决定世界应当被改造。
- 改造事物,让它更接近于理念,产生进步。
9、改造带来了什么?
- 同样吃一个鹌鹑蛋,西方人面对盘中的食物,举起手中的刀叉,是主体面对客体,解剖分析完吃下去,叫主体消灭客体,“技术的原则”;中国人用筷子叫艺术,用筷子完成一次天人合一。
- 中国思想文化中发展不出西方的技术,我们改造自然物的方法是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原则是艺术,“手工艺”
- 西方则根据资本的要求,用技术改造自然。柏拉图的理念论得到了最充分体现
- 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比如泡泡糖,无法在体内完成代谢。
- 比如白色污染,比如氢化植物油(动物奶油不够用,所以在实验中创造了人造奶油
- 再比如,核能,核能的利用有一个前提,被绝对安全的利用,人不能以为自己在理性的武装之下就可以不犯任何错误。面对福岛核电站的泄露,人类无能为力。
- 柏拉图主义,有重大的成果,但也包含了巨大的危险。
- 现代社会秩序也不再按照宗教的法则来建立,而是理性的、平面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秩序可以带来效率。
-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最高发展程度的民族,但是始终需要靠天吃饭,受制于自然界。而通过技术的运用,可以不靠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