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壮山河-抗战第一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7015 血壮山河之枣宜会战 骚然的枣阳乱战 7

(2024-01-01 04:59:43) 下一个

7

 

既然把意见不同者搞走了,目的就是要把意见相同者换上来,所以讲第11军继任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当然是完全同意大本营的主张,先打起来再说,至于那个什么汤恩伯第31集团军,在不在包围圈里都没有关系。

5月1日第3师团从信阳西北的游河出发开始西进、石本支队从长台关向北进攻确山进行牵制作战。确山守军为第92军第21、第142两个师,距离信阳不足百里,既是平汉线的要点,也是威胁信阳的出发阵地。此次日军驻防信阳的第3师团进行“鄂西会战”几乎是空城而出,确实要搞点儿动作吓唬吓唬确山的中国军队。

第92军虽然轻松击退日军小股部队进攻,但是搞不清楚日军的下一步动作,只好加强战备保持不动。第92军战情上报之后,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上报,“(日军)刻在明港以东,有北犯东北犯之企图。其先头部队已到确山以南十余里,经我第92军击退,现距城25里。”仅仅如此一个小的牵制作战,日军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阳的安全。

日军在信阳集结部队,不仅仅是第1战区卫立煌搞不清楚日军的企图,即便是军事委员会也搞不清楚,只有第5战区李长官很清楚,因为李长官有夏文运。李长官坚定认为日军就是要搞自己,不会去搞别人。早在4月11日,李长官就预料到将来肯定还是要靠南阳的汤恩伯第31集团军来南下支持第5战区,如此南阳自然就空下了,第1战区应该再调一个军填防才是,李长官请调的是李铁军第76军。

第76军是程潜的起家部队,其前身是湘军第1师,1926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1927年扩编为第40军,1928年缩编为第8师,后编入第37军。淞沪会战时以第37军第8师为主力扩编组成第76军,不过仅辖一个第8师,陶峙岳任军长兼师长。1938年9月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为吞并第76军强行让军长陶峙岳与第1军军长李铁军对调。李铁军到任后,新建预备第1师调归该军。第76军第8师原非弱旅,如此改造之后,第76军战力不弱。

不过咱们的委员长根本没有理会李长官的这个请求,是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就像一个大姑娘拿着一封情书,实在是没有想好该怎么办。一直拖了半个月到了4月26日,李长官再次电请第1战区增调一个军防卫豫南,结果委员长还是没理会。

一直到了5月1日,日军已经开始发动“鄂西会战”,军令部长徐永昌这才向参谋总长何应钦提出建议,“查该方面之敌企图北犯,抑或西侵,现虽未可确定,然信阳之敌既显著增加,为制止敌一切可能行动计,自应控置一军于该方面。但汤恩伯集团已向唐河附近集中,可资侧击敌之西侵或北犯,是对该战区豫南方面之顾虑,已有相当准备。至于李铁军部,现任河防,近以晋南之敌蠢动,似有策应豫南之敌相机渡河企图,一时不宜调动。拟令第76军暂缓调南阳控置。”

徐永昌也是现在数得着的军事家,可是这封“签呈”也是错得离谱,“查该方面之敌企图北犯,抑或西侵,现虽未可确定”,信阳的日军如果行动那只有两个方向“企图北犯,抑或西侵”,当然不会向东或者向南,因为这都是自己的地方,这用得着“查”吗?!

“现虽未可确定……为制止敌一切可能行动计,自应控置一军于该方面。”不管信阳的日军是向西、还是向北,南阳这个地方还是应该放上一个军,不过徐永昌认为有了汤恩伯第31集团军,那就足够了,而此次日军“鄂西会战”计划存在巨大漏洞,就是未将汤恩伯第31集团军确定为作战目标,甚至划到了包围圈之外。

后来的战事发展说明,汤恩伯第31集团军虽然对日军第3师团及该路其他日军发起了打击并且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战果还是不够大,未能对整个战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整个会战是一败涂地。如果此时南阳还有一个军南下,与第31集团军共同行动,很可能对日军第3师团形成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日军的“鄂西会战”就会完全失败。

“至于李铁军部,现任河防,近以晋南之敌蠢动,似有策应豫南之敌相机渡河企图,一时不宜调动。拟令第76军暂缓调南阳控置。”

“晋南之敌蠢动,似有策应豫南之敌相机渡河企图”。看战局就要整体看,“晋南之敌蠢动”到底是真还是假?“相机渡河”有那么容易吗?要组织多少炮火?要组织多少船只?黄河水量变化极大,冬季枯水季节每秒流量仅为150、300立方米,到了4月份冰河解冻,水量就会暴增至1000甚至8000立方米,日军不在冬季过河而选在5月过河,岂不是自找麻烦?

况且晋南有山有河,中条山里还有20万部队,再加上阎锡山第2战区的几个军,你怕什么怕啊?即便是日军渡河,山水阻障、侧有敌军,动作也快不到哪里去,第76军回头再打正好是击之半渡!

一般来讲军事进攻当然不会只是一路进攻,两路夹击、合击是基本要求,“晋南之敌蠢动”有没有一定规模?如果规模够大那么就是与信阳日军共同进攻第1战区,如果规模不大,那就是佯动、就是欺骗,这是基本常识。

再往南看,钟祥的日军是否有动作?如果此路日军“蠢动”较大,那么就是和信阳日军一起夹击枣阳、襄阳了。

徐永昌不愧是军事家,匝瑜想到的这点小零碎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早都在徐部长的算计当中,“对于第5战区右翼公安方面,防务亦感空虚,前经签请以第2军李延年部调驻该处,未蒙批下。……”

徐部长的意图就是把部队都堆到第一线去,处处都要有人这样就让日军无空子可钻。徐永昌出身微寒,没有背景也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军事教育,其人主要优点就是老成持重,蒋委员长用徐永昌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有资历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还没背景、没脾气,不用这样的人用啥样的?用杨杰那样的刺儿头?!一天到晚跟自己呛火、是不是?

部队的战斗力就是两条,一个是火力再一个就是机动。徐永昌虽然处处处心积虑,不过这是丧失判断的布置,部队都死守在防地上,何来机动打击力量?这样的安排最好的结果就是不败,若要取胜那不是这样的打法。

说了半天徐部长布置错误,那么李长官这样的请求就对了吗?嘿嘿,即便是对了也只能算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您想想,第5战区战区现在指挥第2、第11、第29、第33集团军,半指挥着江防军,第31集团军正在南下增援第5战区,李长官竟然还要第1战区支援一个军,说起来还是不太好听、哈?

其实李长官的用兵就是如同韩信“多多益善”一般,您给俺多少部队、俺就堆上去多少部队,绝不藏着掖着,不过至于机动兵力,就需要兄弟战区支援啦。不过话说回来了,现在第5战区当面敌情明显,第5战区请求增援,军事委员会就应该总体筹划,从别的战区调拨部队,虽然不能争取整个会战的胜利,但是在局部形成优势、胜势,给予其中一路日军以重大的打击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不过,就凭军事委员会现在这个德行,还是想都不要想了。李长官的请援从11日一直拖了整整半个月没回音到26日再次请援,结果还是又等了5天,日军都行动了、军令部这才提醒委员长不用再调部队了。更滑稽的是,徐永昌的这份5月1的“签呈”是先报给顶头上司参谋总长何应钦、何总长再转呈委员长批示。而何总长5月3日的批示是,“刘代次长用电话告知张主任,请向委员长报告,并请即核示,较为简洁。”

参谋总长何应钦的意思是,让刘斐给侍从室第一处的张治中主任打电话请求向委员长汇报,无论是当面请示还是张治中转报,都可以请求委员长当下给予指示,这样的话“较为简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国民党主导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高军事机关。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时设立军事委员会,其职权是在中国国民党指导、监督下,管理、统率国民政府所辖境内海军、陆军、航空队及一切关于军事之各机关。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后,又设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蒋中正任总司令,规定军事委员会内各机关改隶总司令部。

1928年6月北伐完成统一中国,国民政府迁至南京;同年11月10日,军事委员会职务权责移交国民政府军政部、参谋本部、军事参议院等单位后正式结束。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恢复设立军事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虽然隶属国民政府,但是其重要性或职责上都凌驾于其他政府组织之上。该委员会虽于名义上采合议制,其实只有委员会主席或委员长统驭会务,享有最高军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之决策权。例如当下的委员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程潜、陈绍宽、李济深、唐生智,哪有一个能说上话的?副委员长设两位,阎锡山和冯玉祥,都是当年的反叛、如今的降将,现在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没有?

军事委员会下设参谋总长、付参谋总长、办公厅、秘书厅、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军事参议院、军法执行总监部、委员长侍从室、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军统、军委会铨叙厅、后方勤务部、军委会运输总司令部、点验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新闻检查局、校阅委员会、运输统制局、国防外事局、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军事委员会技术研究室等等,这些单位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慢慢“完善”的,反正军事委员会就是一个筐,委员长需要什么就往里装什么。

这二十多个单位里,军令部和委员长侍从室比较特殊,或者说比较重要。一般来讲,参谋本部或者参谋部负有军令、军政、军训的责任,现在裁撤参谋本部、其职责归于军事委员会,其军令部掌管作战。

侍从室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直接办事机构,请注意,就算是你小子当了委员长、那么这个侍从室还是人家蒋介石的,而不是你的,想通了没有?

侍从室并不是在一开始军事委员会成立时就有的,而是在1933年委员长驻节南昌、指挥江西剿共时成立的,而且当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厉害,主要还是传达室的作用。不过委员长对这个传达室的建设简直是呕心沥血,到现在已经成立三个处、侍卫长室和参事室。侍一处负责军事、情报业务;侍二处则处理党务、政治业务;侍三处则是人事调查、考核业务;侍卫长室负责警卫;参事室是智囊团。最重要的当然是作战单位侍一处,现任侍一处主任为张治中。

5月1日军令部长徐永昌向参谋总长何应钦呈递报告,5月3日何应钦回批让军令部次长刘斐找侍一处主任张治中然后向委员长直接要批示。

没有理由怀疑何应钦拖了两天才想起给回文,只能设想这位参谋总长找了两天委员长都没有逮着机会见面,如果是文件再转呈委员长,还不知道哪天委员长会看到这个“签呈”,李宗仁4月11日和26日的两封电报都没有回音就是例子,还是你们直接找侍从室“较为简洁”,换句话说就是俺这个参谋总长根本就没有屁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