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日到昨日20日,3天了,宋希濂已经指挥部队连续打了三次仪封,三仗皆败,这第四次军长亲自带队行不行呢?
行——当然行!
18日奉命从郓城出发归建的第28旅团于昨日20日已经全部抵达了内黄集一带,与师团主力会合,第14师团重新编成。而日军占领徐州后,大本营认为徐州会战基本结束,5月21日发布命令,“为扩大徐州会战的战果,大略停止于兰封、归德(即商丘)、永城、蒙城联结线以东。”
可以看出日本大本营的这个命令是迁就第一线部队所在位置而下的,带有一定的追认性质。兰封、商丘本是东西一条线,这个“联结线以东”是肿么回事?第14师团已经前进至兰封附近了,那就承认好了。而在此前的19日夜,日军华北方面军即已下达向西扩张战果的追击命令,令第2军进占商丘。如此日本大本营就一概予以追认,省得已经丢了面子再丢里子。很明显,日本大本营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华北方面军的缰绳勒住,省得这头畜生不知天高地厚地无法无天。
不管套不套上笼头,畜生就是畜生。虽然徐州会战已经结束,现阶段大本营不想继续扩大战事,已有“停止”命令,但是日军第14师团长土肥原贤二还是要完成自己和军长香月清司的约定,准备攻取开封。
第14师团从5月9日开始行动到今天已近10天,机械化兵团消耗惊人,此时急需补给。根据战场情况,四周中国军队并不少,预计攻取开封会遭遇比较大的战斗,所以师团必须争取一个后勤补给基地。
这个后勤补给基地早已在战前已经设计好了,就在开封北偏东一点的黄河对岸——贯台。贯台原属第14师团防地,由于配合徐州会战,第14师团南下就由独立第4混成旅团接替。到现在为止第14师团都是按照计划行事、并无差错,于是21日晚土肥原贤二自然按照原计划,决定以步兵第28旅团和步兵第27旅团步兵第2联队及各部特种兵组成师团主力,向西前进,从南侧绕过筑有国防工事的兰封,突破兰封至阳堌一带的国军防守,至罗王车站一带再转向北占领黄河渡口,从而与独立第4混成旅团取得联系,待取得补给后,相机攻取开封。
步兵第27旅团旅团长丰岛房太郎率领步兵第27旅团步兵第59联队及骑兵一部,配属炮兵一个半大队,再加强特种兵作为右支队,在师团主力之后负责吸引中国军队,待师团主力取得黄河渡口后,再行汇合。
土肥原贤二定于21日晚即开始收缩部队,待完成集结后,师团主力立刻开始向西突破。
如此,中日军队双方都定于21日晚开始行动,日军就要向西转进,而中国军队准备包围现地——也就是去扑空,就这样还没开始打,委员长的计划就泡汤了。
薛岳总部照转委员长的命令之后,各部积极行动。东路,第64军军部撤出商丘向西开往民权桃园关,所辖第155师开至张平楼;第74军第58师开至孔庄,第51师由柳河开往孔庄汇合军部。第64军军长李汉魂为此路总指挥,立刻前往桃园关就位。车过柳河,第3集团军副司令孙桐萱派人接头,取得联系。同时李汉魂接薛岳命令,第71军第88师第264旅及第87师第518团也置于此路军。随即,第264旅旅长廖龄奇在驻地野岗向李汉魂电话报到。
李汉魂赶到桃园关已是子夜,情报接续而来,日军约万人,战车百余辆,大炮7、80门,竟然如此强大!而己方部队都在向前运动当中,星罗棋布、乱七八糟,要想形成正面还需要时间,李汉魂感到棘手,于是向薛岳请示。
薛岳也没得办法,“这个作战计划是委员长亲自搞的,俺有啥子办法呦?”于是直接告诉李汉魂,“便宜行事。”
李汉魂理解“便宜行事”大概有个意思就是逮着便宜就上,于是命令部队接续前进,搜索攻击。忙活完这一圈儿,天也要亮了,自己也向前移动,赶赴李堂。
刚到李堂,各部战报纷纷报上。第155师前进至朱庄寨,第74军前进至楚庄寨、石楼,而第264旅距敌最近,并不等各部接应立刻进攻,突击中将守备高集的日军击溃,占领高集威胁内黄集,于是李汉魂命令各部立刻向内黄集突击。
第155师行动积极,5月22日早抵达内黄集,并向人和集和黄寨扩张,日军抵抗不强,第155师顺利占领各个目标。很明显——扑空了,日军已经脱离此地西进了。
东路攻击顺利,那么西路呢?
人是复杂的,人还得变的更复杂了才能当将军,不能变的单纯了才能当将军,是不是?人有百样,将军就得比百样还要多一些,是不是?咱们一般说这位将军是一位猛将,敢打敢冲、宁死不屈,那位将军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啥的,其实在这两者中间还有很多别的样子的,比如宋希濂,这个人打仗很动脑子,心里有数,这要是硬顶硬的硬仗无可避免了,那也是没啥好说的,打就是了;要是有所余地,那为啥要硬打呢?
总攻的命令是21晚开始,而宋军长在回忆录里把自己的行动提前了,“二十一日,我率军直属部队和第八十七师,分两个纵队向仪封前进。”
根据这个宋军长自己的说法,自己真是积极行动、主动寻找战机消灭日军啊。可是《第七十一军兰封会战详报》记载,“二十二日上午九时,宋希濂率八十七师等部由红庙经前白楼向仪封搜索前进”,一个是21日、一个是22日,这个一天的时间能不能差得起?
如果是宋希濂所说的21日行动,那就是在命令之前,那就是主动出击;如果是22日9点行动,这是在命令之后,此时东路军昨夜战报传来,知道日军逃离了这才行动,这是什么性质?!
这一天真的是差不起啊!如果第71军别说21日白天向日军发动进攻,就算是21日晚行动,那么就会与正向西转进的日军遭遇。如果第71军顽强作战,那么日军第14师团的行动就会遭到阻击,或者是遭到严重干扰,以后的战事发展会完全不同,对中国方面会更加有利——因为你在人家准备求得补给的时候挡住了人家的路!
很明显,宋希濂事后完全明白了自己在21日晚没有行动而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在回忆录里一定要把这个日期提前一天——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唉,不说这些败兴事儿了,还是看看宋军长是如何描述自己恢复仪封吧!大家对比一下桂永清和邱清泉的行动,看看这两个是不是笨蛋吧。
22日上午九点,宋希濂命令部队出发,亲自带领第87师进攻仪封,第61师的进攻方向是指向楚庄寨一带,还在仪封以西。
第87师分为两队,大队人马从兰封出发向东走,到了红庙再折向南,到了下午两点,“前面突然传来了机枪声,得知前卫部队已经接近了仪封。”很明显,宋将军并没有把这次进攻仪封当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自己只是在行军队列中优哉游哉,直到前卫部队接战的枪声传来了,这才意识到“接近了仪封”。
而此前三次进攻打了三天都是硬仗,而这次进攻仪封,宋希濂为何如此漫不经心?因为当然了,此时宋希濂已经得到了东路军的战报,日军已经向西南转进了,那么日军一定不会再坚守仪封,因为此时仪封过于孤立了,而“仪封是个土寨子,据报寨内约有2、300敌人据守,大部分敌军则已向西去了。”如此宋将军才晃晃悠悠、漫不经心。
如此就很有意思了,这次的行军路线也是拐了一个弯儿,而命令是“自西向东,向仪封、内黄、马王寨攻击”。
为什么拐这样一个弯儿?这就是战术要求了。第46师在西边顶住日军正面,宋希濂率领第87师、第61师拐向北再向东行进,如此向南打击日军侧背。这恰恰说明桂永清所指挥的第46师是有强力部队在场顶住正面的,而不是昨天所谓的“桂永清派了一部分步兵由兰封向东搜索前进”。
前方传来的情报很准确,据守仪封的日军连重武器都没有,宋希濂可以放心观察战况,“我和沈发藻站在一个土堡上用望远镜向仪封观察了一番后,遂以先头团开始向仪封的东北角一带攻击,并命配属于军的一个山炮营(有法造士乃德山炮12门)予以支援,同时派另一个团向仪封南面迂回,以威胁敌之侧背。”
很明显,所属部队打了三次三天之后,宋希濂对第四次进攻并未有事先筹划,到了现场这才命令“派另一个团向仪封南面迂回,以威胁敌之侧背”——一个军长指挥两个师的作战,竟然是“前面突然传来了机枪声,得知前卫部队已经接近了仪封。”然后“在一个土堡上用望远镜向仪封观察了一番后”,再开始进攻、迂回——就这水平?当然不是了,就当面这点儿日军,真是懒得打啊。
“一开始,守敌十分顽强,我攻击部队逼近寨子时,被其浓密的活力射击,伤亡颇大。我即命令集中所有火力,包括山炮、迫击炮、重机枪等全力压制对我危害最大的火力点,发生了效果,我步兵两个连迅速地突入了寨子的一角,但敌军扔凭借寨内的各据点继续负隅顽抗。我军兵力逐次投入战斗,扩大战果,使战斗愈演愈烈,机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有如疾风暴雨。当战况十分紧张时,寨内敌军突然放弃阵地,向西南方向窜走。”
虽然宋希濂写的很生动,不过这次攻打仪封的战斗时间应该很短,日军肯定是发现了国军还有部队向南迂回,害怕被包围,于是很快放弃仪封逃走,这样南下迂回的部队才没有包抄住——宋军长现场指挥的不咋地啊。
随后,宋希濂、沈发藻进入仪封,“寨内敌军遗尸数具,丢弃的弹药和罐头食品颇多”,“登上城寨向西南方面瞭望,看到我步兵分数路正向前搜索中。一刹那间,敌军大炮向我前进部队射击。”
敌炮8门,离着8、9里地,双方展开炮战,战果大概都不大,“这时前线部队报告,敌军向我反攻,但兵力不大,刻正在战斗中。我们判断系敌军企图阻止我军继续前进,不是想要夺回仪封,当命部队就地抵抗。战到黄昏时,战况也就渐渐沉寂了。各部队就地构筑工事,严密戒备。”
宋希濂的判断是准确的,此时日军只想脱离战斗,而不是重返仪封。而此时,日军的8门炮正在和国军的12门炮展开炮战,为什么不命令部队进攻?既然日军兵力不大,为什么不让步兵冲破日军阻击、端了日军的炮阵地?
很明显,推迟命令12小时才行动、事先不筹划、作战无效果(一个师的作战,“敌军遗尸数具”,只捡了一些日军扔下的罐头,好意思说是战果?)、事后不追击——宋希濂怠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