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壮山河-抗战第一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血壮山河》之3131 大溃退 4

(2016-11-28 06:22:35) 下一个

   3131 第三部 徐州会战 第十五章 大溃退 4

 

第四节

 

防守宿县的是桂系第7军的第171师。5月5日傍晚,第7军军长周祖晃搞了一次半裸体攻击,趁着日军眼花之际成功向西逃窜,而第170师师长徐启明逆向思维,没有跟着军部跑,而是退向北面,结果误打误撞赶上“解救”蒙城阻击战。逆向思维也不是谁家的专利,徐启明能用得,第171师师长杨俊昌自然也能用得,带领部队也甩开军部撤向北边,也和徐启明一样运气不好,接到命令防守宿县。

要不说逆向思维是个高级玩意儿呢,玩儿的好就是出奇制胜,玩儿的不好,就是聪明过头了,之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就说的是这个逆向思维。

反观国军第5战区在淮北安排了一个第21集团军,2个军、6个师,外加一个第11集团军的第131师,总共7个师5、6万人,面对日军5000人的进攻,简直是毫无斗志、一触即溃。所谓的蒙城阻击战也是掩护第21集团军的撤退,其实更重要的是,蒙城是长官部向西南撤退的必经之路,当然要守。如果没有这个“讲政治”的情结在这里,蒙城为啥要守?同样道理,宿县是撤退路线的起点站,更是前进指挥所,自然更要守。

可是杨俊昌这个干部思想政治意识不强,日军先头部队一出现在视野当中,立刻弃城而逃,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前进指挥所也被日军冲散!

说立刻“弃城而逃”好像有点儿冤枉杨俊昌,据说是打了两个小时。俺倒是不这样想,要是日军小部队来攻城,作战两个小时足够判断出敌情的,没有必要逃跑;要是日军大部队来攻城,要是第171师真想打,也不会两个小时就失守,蒙城1个团还守了两天不是?其实日军能有几个人?这次日军华东派遣军所谓的第9师团、第13师团向北进攻其实根本不是两个师团全部,因为华东派遣军占领地区的守备任务很重,只是在两个师团里抽出一些部队作为徐州会战的战斗部队,按刘斐回忆,“淮北之敌不过5000来人,竟能长趋直进,如入无人之境。”日军正因为兵力不足、作战区域过于宽广,畑俊六于5月6日调在镇江地区担任警备的第3师团参加淮北作战。

兵力如此不足,日军就使用部队穿插,以摧毁国军防御体系为原则,一路狂奔直奔陇海路,截断国军西归之路才是战役目的。比如攻下蒙城之后,日军战斗部队立刻向北开进,根本不守蒙城。

杨俊昌望风而逃、宿县失守彻底击碎了李长官的信心!西边日军截断铁路,北边的日军“还有”6辆战车,南边日军又冲了过来,这可肿么办?!

说是晴天霹雳都不行,因为这个炸弹确确实实是在李长官脑瓜顶上炸响的!完了!全完了!日本人就要围过来了!跑吧跑吧跑吧!李长官此时只有这一个念头了。去他娘的淮北战役吧!去他娘的豫东战役吧!跑吧跑吧跑吧!

李长官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逃跑路线。参加会议的有白崇禧、徐祖贻、战区副参谋长黎行恕、战区长官部参谋处长梁寿笙、汤恩伯、廖磊、刘斐、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总参议王泽民等,这些本来都是准备到宿县长官部指挥所指挥淮北战役的,现在研究如何逃跑吧。

白付总长大才,指画地图三言两语就定好了计划,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左路廖磊指挥第21集团军,由宿县地区向蒙城突围,到达阜阳附近地区;右路以汤恩伯军团、孙连仲集团军并孙震军,归汤恩伯统一指挥,由萧县地区向永城与蒙城之间突围,到达毫州附近地区;战区长官部及其后勤人员随同右路汤恩伯军团行动,由该集团军保护;同时决定以第7军第171师师长杨俊昌为左路后卫。

这是第5战区最后的撤退安排,并不是全部战区的安排,而是只能顾及此地附近的部队,其他的真的就是顾不上了,这真的是符合现在的客观形势。因为早都乱了,现在黑更半夜、荒郊野外,哪能掌握战区情况?况且李长官现在自身都是河边的泥菩萨,还要求李长官做出整个战区的撤退部署,那就太不客观了。

黎东方,“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他的《细说抗战》是一部硬伤软伤交相辉映的一部“重要的著作”。黎大师讲到卢汉的第60军是4月4日就来到了徐州,还参加了台儿庄大捷,这个未免差的太多。不光是俺有疑心病,别人也有这个病。比如,黎大师讲了一个英雄故事,第六章《一连三次的长沙会战》最后一部分:“上等兵曹锡同志的故事”。这位士兵打到一个人在河堤上独守阵地,这本书对他的活动描写甚详。最后,当他神奇地“大摇大摆,凯旋到了营部,营长奖勉了他一阵,并且告诉他,他前后打死的日本人,共有五百名以上。”有个疑心病的家伙看完这段儿故事竟然反问黎先生,“那么,何人所见呢?”你说说,这个家伙是不是和俺一样有疑心病?

再有,黎大师,您资格老,您学问大,可是这本书行文真是老气横秋,完全是教训小子的口气。那您说的全对也行,可是抗战过程这么长、牵涉人物这样多、政治派系这样复杂、打起仗来该有多混乱,谁能一个人说得清?就是匝瑜也不行啊、是不是?

黎大师对真正展开的徐州会战并没有写,是因为不明白徐州会战意义所在。对这个问题,黎先生搞不清楚不过总算也意识到了,“日军所采取的战术,是把徐州孤立,将徐州外围的城市逐一占领。我方统帅部的战术,是希望徐州的守军死守,同时由外围各城市的部队合拢来,把日军反包围,像台儿庄之战的经过一样,而规模大得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突然在五月十九日下令放弃徐州,令我方几个大兵团分路突围。这一件事,谁是谁非,尚无定论。李宗仁位居司令长官,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他不于事前向统帅部做建议,是不对的。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决战这个方针也许值得检讨,虽则论火力与人力,我方确占优势。

 

   黎大师对战局的记叙、分析差的不算少了,基本上可以算是“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了,但是黎大师对李长官为什么“突然在五月十九日下令放弃徐州,令我方几个大兵团分路突围”起了疑问,还算是“慧眼独具”,因为后世搞历史的都被李长官的神书给绕进去了。黎大师不知道第5战区长官部在宿县建立的预备指挥部被日军冲散了,就是因为这个才让李长官崩溃了,这才“突然”跑了。黎大师提出了问题没搞出答案,“大师”的火候还是嫩了一丁点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