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4 第三部 徐州会战 第六章 台儿庄真相 65
第5战区和军委会政治部的宣传工作一发动就是如火如荼,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参观慰问前方,不断组织高价值的、“没有理智的”人员去向台儿庄慰问。这下子可是热闹了,来前线采慰问访的不仅仅是新闻记者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参观团、慰问团、华侨代表团、友好国家代表团、民众代表团,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好像赶场看大戏一般。”
时任第2集团军总部参议的孟企三回忆,“大战前夕迁移台儿庄居民,独有一位白发老大娘不肯走,打起仗来只好31师的炊事兵多做一份饭。战后台儿庄内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瓦砾充塞街道。这位白发老大娘席地而坐,泪痕斑斑,见人就骂日军之残暴。就这样,无论何人,到台儿庄参观必然要找到这位老大娘恳谈、合影儿。”
“打起仗来只好31师的炊事兵多做一份饭”,这句话有点儿意思。部队做饭当然是按人头,不养吃闲饭的,不过现在给大娘吃口饭,也是应当应分。问题是一个师的“炊事兵”、用不用每天特意多做一份饭给这位“白发老大娘”?她到底能吃多少?
宣传工作的再一条就是一般价值的、“没有理智的”群众也不能放弃,先把武汉当地搞一搞吧。宣传周活动,这个活动让整个武汉三镇都沸腾了起来,游行人数超过十万以上,都跟着驮着李、白照片的卡车满城转悠。临时首都这样干就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全国的其它城市也纷纷跟上,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台儿庄大捷的活动和群众集会,一时间,可谓是举国欢腾。作为一个战役来说,这种欢庆的规模之盛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影响在抗战期间是绝无仅有的,仅仅次于1945年抗战全面胜利的盛况,“台儿庄大捷”到了现在竟然成了抗战胜利的标志了,这是军委会政治部和战区司令长官部联手,前后方充分互动才造成的硕大效果。
半年多来军队连连败退,国土大片沦陷,中国军民的士气真的是低无可低了,亡国论调大行其道;失败情绪,笼罩着中国。
此时,台儿庄大捷突然出现,全国人民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大大加强了,这是非常必要的积极一面。可是,军委会政治部如此过头的宣传,让人民觉得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了!这就是战争的转折!
要不说报纸就得好好管上一管,登出来的东西实在是不负责任,有的报纸甚至预测日军将会退回卢沟桥,停战协议不日就要签字生效,和平即将到来。还有的报纸更是神乎其神,说日军已经被打败,小日本侵略军马上就要被赶下东洋大海了。
当然,全怨媒体也不合适,有些当事人的心理就是膨胀的。余定华,时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台儿庄前线见闻》,“席间(正喝着呢)白崇禧说‘这次总攻,要把敌人赶到东海去……’”既然当事人都自己爆料了,就如同“俺已经怀孕两个月了”,你自己不说谁能看得出来?媒体们自然要大登特登。
宣传的主体一般是两个,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事儿,但也离不开人。不过这次是彻底搅和在一起了,宣传的指向就是没有李宗仁就没有台儿庄大捷了。这就其实就犯了错了,人没死就不要拔得太高,万一后期腐败了还得费心找补回来,实在是伤神。所以一般宣传人都是要等到钉好了棺材板才好定论。可是“异己”李宗仁没安好心,本来说好的是“提高广西军队在整个民众中,特别是在国民党中的威信提高广西军队在整个民众中,特别是在国民党中的威信”,现在搞成宣传个人了!
宣传个人而造成骑虎难下的教训很多很多,上到元帅、副主席,下到跨栏运动员,当初是千好万好、万好千好,唯恐大家不信,现在反过来了,要让大家认识掉个180度的头,这样一个发卡弯儿真是费劲。现在想想都后悔,为啥当初要搞的那样好?
好在总是“异己”搞的,“嫡系”们看不过眼了,军委会政治部的部长陈诚把下属的第三厅的厅长郭沫若找去了,拿着《抗日将领李宗仁》这个大鼓词儿小册子说,“这个小册子极不妥当,不能替任何的将领作个人宣传。”下令将这些宣传品全部扣留。
事情就是复杂,好在有辩证法帮着咱们。从正面看陈诚这个事儿是为了预防“个人崇拜”。咱们中国人吃“个人崇拜”这个事儿的亏还真不少,也不小,应该预防掉。要是从反面看,陈诚这样做就是压制李宗仁这个蒋介石的“异己”。唉,两面一黑一白,反差实在太大,俺也不知该信哪儿边儿的。
还有一个“嫡系”对宣传李长官也很不满意,只不过不是针对李长官本人的,而是对自己的部下不满意,就是后来所谓的河南“四害”之一汤恩伯。第20兵团有个战地服务团,并不是临时成立的。早在1936年,汤恩伯所带第13军的一个旅长石觉就在北平结识了北平大学学生会的负责人。到了1937年南口战役以后,汤恩伯感到部队需要知识分子,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于是就让石觉联系北平大学学生会,成立了一个青年战地服务团。
服务团于1938年1月正式成立,一共25人,从武汉出发到许昌报道。汤恩伯还是非常重视的,服务团2月7号报道,9号设宴接风。为了迎合这帮知识分子,吃的是西餐。汤恩伯手持花名册点名认识,很客气,称先生。
来了就安排工作。汤恩伯有两个头疼事儿,在南口战役时,无论指挥所设在何处,很快就有汉奸打信号,日军的飞机、大炮就来了;再有一个就是自己的部队死活不上交俘虏,虽然几次三番、三令五申就是没人听。汤恩伯估计抓炸自己司令部汉奸的事儿这25个大学生干不了,就让他们试试教育一下部队,好好开导开导战士们,下次打仗好歹给弄几个活的回来。
学历高、起点高,一进部队就挂上了中校、少校的牌子,汤恩伯寄予厚望,可是效果一般般。“台儿庄大捷”之后,各种媒体都在报道李长官指挥孙连仲在台儿庄背水一战的英勇事迹,对第20兵团的部队出最大的力、吃最大的苦的事儿几乎只字未提。汤恩伯认为这个战地服务团没有尽力。
战地服务团的团长赵儒洵就不好意思啦,赶紧找到汤恩伯要求降工资,每人每月的25块钱工资降到15块钱,不过呢,为了增加力量,省下的钱再招15个人来。汤恩伯一算账,现在是25乘25,一个月是625块钱,如果降了工资、增加了人手就是15乘40,只要600块钱,一个月还能省下25块钱,这个合算,当即同意。其实汤恩伯还是没算过文化人,多了15个人,一个月省下的25块钱的伙食费是不够他们吃的。
赵儒洵 (赵石)
不是汤恩伯不重视宣传,而是不会干。术业有专攻,你以为宣传工作就是那么好搞的?结果扩编的战地服务团还是不行,想来想去只有三件事儿可做,1、离火线6、7里的地方设立小集市,让老百姓把东西卖给部队;2、在伤兵收容所设立文化室,书报,象棋、乐器等等;3、在伤兵收容所帮着救护、转运。很明显,还是没摸着宣传的门路。
对于铁杆儿“异己”李长官这个直接当事人来说就简单了,陈诚的这个举动就是压制呗。李大人在多年后还是记得很清楚,“当台儿庄捷报传出之时,举国若狂,爆竹震天。蒋先生在武昌官邸听到街上人民欢闹,便问何事。左右告诉他说,人民在庆祝台儿庄大捷。蒋先生闻报,面露不愉之色,说:‘有什么可庆祝的?叫他们走远点,不要在这里胡闹。’蒋先生不是不喜欢听捷报,他所不喜欢的只是这个胜仗是我打的罢了。”
差不多全国人民都高兴,大概只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和人民不是一个心眼儿的蒋介石。虽然蒋介石深居简出,一般不以真面目示人,但是李长官还是看破了!唉!这段书杜撰的也没啥意思,街上放鞭炮不是结婚就是商铺开业,这事儿只要是黄历上说好就天天能办,委员长何需大惊小怪?要是这无缘无故地全城皆闹,这个时候还用问左右吗?还是那句话,编造的细节往往会露马脚。再问一句,蒋先生和左右说的话,你是咋知道的?
其实蒋委员长不高兴倒是真的,原因明摆着,调去那些部队,十多万人,对阵日军只有1万多,十比一,只是击退,连击溃都算不上,而且就是这样的“大捷”连战前态势都没有恢复,实在是“大捷”的有限,而且,日军就要发动正儿八经的攻势了,能不能抵挡得住实在是个问题。
说实话,这个大捷还真不怎么样。军令部的作战厅长刘斐这种真正地权威人士都说,“兵力占绝对优势,因没有积极掌握战机,故未把敌人彻底包围歼灭。”因为指挥实在太次、漏洞太大,李长官自己也只好发明新词儿“三面包围”,这也是从项羽歼灭战的“十面埋伏”脱化出来的,似乎也占理哈。
其实没等宣传周结束,甚至没等到高潮,战场形势已经有问题了。4月7日李长官发布的全线“追击令”,到了4月9日中午,已经追不下去了。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进至泥沟,这其实是大前天第110师占领过的地方;汤恩伯第20兵团的第52军占领九山,第85军占领苏家埠、潘家巷,第110师占领卧虎寨,这些都是峄县外围,日军已经占领了拒止阵地,中国军队全线被迫停了下来了。
在这种不能再进一步的情况下,只能说成“台儿庄大捷”,而不能说成“鲁南大捷”了。这些事情“没有理智”的老百姓是没资格知道的,反正自己没脑子只好人家说啥就是啥,“跟着疯子耍土土”,在这个“台儿庄大捷”的庆祝活动当中还是扮演一贯的道具角色,就像布景、鲜花、彩旗的作用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