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 第三部 徐州会战 第六章 台儿庄真相 63
国共既然合作了那就要有个合作的样子,政府部门必须要安排一些以前的“异己”才算是搞成统一阵线。现在武汉的军委会有个政治部,专管宣传,蒋介石知人善任,把周恩来就安排到了这个政治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才是干事业的样子,可是蒋介石小心眼儿,就是觉得这个搞搞“喊口号”的部门也只给个副部长,部长还是陈诚。其实陈诚挂名也只是装装样子,兼职多了,打仗的事儿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思管这些。
此时抗日军兴,军权最重,其他强力部门、实权部门有的是,单单给了个这样一个务虚部的副部长!委员长的度量实在太小,不过,周总理不这样认为。
据一位署名“士心”的回忆,此人原任陈诚的中校联络参谋,政治部成立,被调任总务厅,总管部里的警卫连和所有杂兵(油印兵、清洁兵、号兵、炊事兵、传令兵等等,统称杂兵),“……周恩来副部长,每日按时上班下班,风雨无间……我的办公室,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只有一板之隔,周沈(周之秘书)虽然依时上下班,但根本无公可办……”
副部长每天准点上下班其实“根本无公可办”好像挺尴尬的哈?不过台湾的演员王琻回忆(来自电视系列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王琻在回忆下面这段话时,眼望远方,若有所思,“我记得周恩来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讲话,‘国民党不知道宣传的作用,这次我们要好好做给他们看看。’这么多年了,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儿回响。”
政治部成立以来,工作不太好搞。前方都是败仗,如何宣传的起来?这次“台儿庄大捷”实在是一个把工作搞起来的好机会,自然要抓住。政治部也有下属部门,宣传的业务主管部门是第三厅,厅长是大名人郭沫若。郭沫若少年时文采飞扬、思想激荡,确实是一时俊杰。后来越走越邪,竟然弃文从政,于是阴阳两隔,不过从政成绩斐然。
现在第三厅人才济济,码字儿的有老舍这样的大家,演戏的有赵丹这样的名角儿,没有干不好工作的理由!好好干!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举办了宣传周!
宣传、周嘛,这个套路是现成的。别说宣传周,就是宣传月也搞得起来!
第一,游行。游行、集会这些东西是基本人权,就是“独裁政府”也得把这些放到纸面上充充样子。这次搞的目的是要鼓舞抗战的士气,当然没有理由禁止。政治部第三厅制作做了宣传品,搞一搞!
李宗仁、白崇禧的画像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广西军队在整个民众中,特别是在国民党中的威信”这是战前就说好的了,那就搞的大一些。画像是够大了,都抬不动了,那就放到卡车上拉着满城转悠。
第二,传唱。传唱是个好办法,历史上大家都在用,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个很有效果的好手段了。远点儿说,“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近点儿说,“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小调一传唱,效果大大滴。这都是属于段子一类的,稍显粗俗了一些不是?
那就让老舍写个东西,大鼓词,《抗战将领李宗仁》!老舍是啥人物?大作家!写个鼓词儿还是个事儿?一挥而就!老舍先生的鼓词儿写的也非常好。长篇小说写得好,这种小调儿竟然也是举轻若重,真正的好东西。不过这个《抗战将领李宗仁》鼓词儿俺没有找到,只是找到了1941年的一件事儿,文人们没有新题材只好翻旧账,老舍等一群文化人士跑到第5战区长官部所在老河口宴请李宗仁,老舍即席赋诗一首,
荆楚儒将来,将军翰墨香。
三杯成薄醉,欲唱台儿庄。
记得唐朝有位诗人越喝越会做诗,很明显老舍不善此道,这首酒后诗,特别很不怎么地。文人本来就不值钱,不过这个掉价得太厉害了。
第三,文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平面媒体。这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搞不成互联网文化季,那也木得关系哉。组织大量的文化人赶往台儿庄,写东西!不拘形式、不拘字数,诗歌、报告都行,只要是宣传台儿庄的,是一律欢迎啊!
这些文化人的任务是宣传鼓动别人,在这之前也得先把自己宣传鼓动的好了才能更好滴工作。政治部一顿鼓动之后,大家争先恐后涌往台儿庄。现在看都还比较有名的都有曹聚仁、臧克家、爱泼斯坦等等吧,太多了,都安排不了了。现在也都能找到这些人当年写的报道,也有佚名的。
(说个笑话。兄弟不才在下俺少不好学,其实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好多“名人”的生平都是这样写的,咱也学一学“名人”的做派拿来用一用——好像用一用也没啥了不起哈?小时候流行港台歌页,像手风琴那样一拉一长条的,5分钱还是1毛钱这么一长条的。这些歌曲虽然好听可是不正规,这些粗制滥造的歌页也不严肃,词曲作者往往写上“佚名”。兄弟俺看到这个手风琴的歌页从头到尾都是“佚名”写的,心里真是万分佩服这位叫“佚名”的作者。)
这些胜利事后去的文化人写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因为他们去的时候人家的接待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该讲啥不该讲啥,讲什么是大家爱听的,不爱听的就少讲或者干脆就不讲。不像一开始,宣传工作的方向方针一时没有定下来,还闹了一些不愉快的误会。战后10小时,第31师就组织了一次记者和作战者的恳谈会,参加的有师长池峰城、“副师长”屈伸、第186团三营营长禹功魁,第186团二营营附胡剑锋、工兵营长彭定一,军医处长等等。这其中的三个营长(营长王祖献牺牲,胡剑锋火线提为营长)都是守台儿庄的主力。
大家和记者畅谈守城的艰苦经过,到最后屈伸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因“屈以诚实态度,把战役始末作了实事求是的讲述”,“池峰城对屈非常不满,怪屈没有把战绩给他夸大。事后,一次两人谈话时,池责怪屈,以严厉的口吻说:‘经你在记者座谈会上的报告,我师几千人的血算白流了。’”
好了,不愉快也都过去了,现在都是准备好的现成东西,谁来看也都是这些了,不会再有BUG了。不过呢,“戏法儿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大家要是有兴趣也可以找来这些文化人写的东西,有的还是很有意思的,先找一个男频的大家看看。
济民、宇文《血战台儿庄》:
在台儿庄××的高楼上,电话铃声不时地响着,随着便是31师师长池峰城粗哑的说话声音。他天天在这里忙碌地指挥队伍作战,没有一刻休闲的时刻。
“××旅长吗?要努力干呀!死光了也不能过河!……”
“××团长吗?抽空子出去打敌人一下!”
“××营长,将××地方的敌人完全消灭净!”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沉着勇敢的将领,在那种猛烈炮火的下面,他毫无畏惧地在最前线指挥部队。在那间房子里可以看到他一会儿以电话去指挥部队动作,一会儿又拿起红蓝铅笔在一张大的地图上划着,一会儿又和在他身旁的参谋主任商量战策。他对孙总司令的每一个指示都很慎重的去计划,并且迅速地让部下去实行。
这两位文化人的东西不太着调啊——在“在台儿庄××的高楼上”建立师指挥所,不是怕皇军的炮兵找不到目标吧?你倒是哪一边儿的?除此之外就是“××旅长”、 “××团长”、 “××营长”、“ ××地方”——记者同志们,人物地名都是“××”“××”,你们到底想要说什么啊?您没去过现场不要紧,您没采访过当事人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您得着调,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