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淞沪战线全面崩溃,各部队纷纷撤离。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撤到蚌埠。
这次淞沪会战,李品仙第11集团军奉调北上抗战。9月,第48军从南宁出发;10月1日,广西军精锐“钢7军”在桂林举行盛大阅兵,随即出发北上。这两个军先后投入淞沪战场,为了指挥方便把这两个军重新组成第21集团军,廖磊为总司令。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仅剩第31军。10月,第31军装备完成,开始北上,未及参战,随即加入第5战区序列。
这下子总算有了自己的部队了!李宗仁于是在11月12日离开南京前往徐州履任。现在大家应该很清楚了,自打10月16日发布任职命令,李司令长官在南京等了快1个月才上任,是没有其他原因的,只是因为第5战区里边没有自己的部队!看来李司令长官看待第5战区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没有自己的部队。至于其他的,打得好不好,守得住守不住,伤亡大不大等等,都不是决定条件,是无需李司令长官关心的。至于黄河防线,“跟俺有半毛钱的关系。”
当然,这是心里话是不能明说的,所以李宗仁就得找个另外的理由来说明自己迟迟不到的原因,李司令长官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奉委员长面谕,暂留南京”,“因此时淞沪战事正急,中央统帅部也需要我随时建议和协助战事筹划。”
第5战区李司令长官宗仁风采
李司令长官的理由很充足,“面谕”嘛,自当从命;而且“中央统帅部”也离不开俺啊,需要俺“随时建议和协助战事筹划”。看把你能的,你也不看看自己的斤两?牧童出身,连扫盲都算上,总共在军事小学里混了三年,而且上学也不好好上,对文科一无兴趣,整日就是器械、劈刺、骑术这些把戏,这就“中央统帅部”离不开了?
咱不是看不起出身低、读书少的人,恰恰相反,您看看朱元璋,当了皇上之后,大臣们要拍马屁给朱重八重新写家谱,要给皇上大人换换祖宗。朱元璋不干,跟大臣们强调,“咱们还得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战争年代咱们这个团伙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个‘实事求是’的方针才争取到了胜利。现在咱们坐了天下,那么就可以不‘实事求是’了吗?这样搞岂不是又掉进‘治乱循环’的怪圈了吗?所以讲,这个‘实事求是’的方针是不能丢的啊。只有这样,咱们才能走出‘治乱循环’的怪圈,彻底打破‘人亡政息’的宿命!要饭的就是要饭的,该咋写就咋写,一定要‘实事求是’,俺的祖宗不能换。”现在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朱元璋墓前的碑文,该咋地就咋写,这才让人佩服!这才是真英雄!
行,李长官您说给“中央统帅部”帮忙就帮忙好了,问题是“中央统帅部”的忙您也没帮好啊?这不淞沪会战大败而归,是他们“中央统帅部”不听你的,还是你就没啥让他们可听的建议、筹划啥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应该搞清楚。要是“中央统帅部”不听你的,真是应该好好整一整他们,省得“中央统帅部”以后再犯错误;要是你就没啥让他们可听的,还是自己回广西种甘蔗吧,不要去第5战区了。
走的夜路多了就会遇见鬼,“遇鬼多了难免疑心重”,因为看回忆录经常上当,所以这次看《李宗仁回忆录》,也就特别加了小心。
《李宗仁回忆录》的署名是两位,李宗仁,唐德刚,“是1958年夏天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亲自忆述(这是废话!回忆、口述还有代劳的?广西人民出版社写这个序言的编辑也是糊涂。不过也许就是习惯,惯于把“亲自”二字用在领导身上,什么亲自种树啊、亲自扫垃圾啊啥的,不过呢,俺在这里友情提示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领导们的几件事是不能用“亲自”二字的,除了这个“亲自忆述”之外,还有“亲自吃饭”、“亲自上厕所”、“亲自做爱”啥的,统统不合适。)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唐德刚整理撰写而成。”全书约六十万字,唐德刚称乃此生“用功最深、费力最大、呕心沥血”之作,内容部分“统计起来,大概祇有15%是他口述,85%是我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与考证而成的。”所以,在美国有一次商谈出版过程中,署名是想把唐德刚放到前面的。
唐德刚治史“严肃”,这次遇到了麻烦。在和李宗仁合作之后不久,唐德刚又和胡适合作搞回忆录。胡适这位大学问家那是“9分证据不讲10分话”,一字千钧,半句不苟。而李宗仁恰恰相反,用唐德刚的原话说,“李宗仁是胡适的反面!”胡适是“10分证据讲10分话”,这样算来,10分话放在李宗仁这里,大概就不需要半分证据了。
唐德刚认为,考据、训诂、假设、求证……,经过这些程序之后,所谓的史料才能写下来的。李宗仁不管这些个,他自己认为,只要是他说出来的,无一不可写下来而传之后世。唐德刚是知道的,如果如此原封不动把这位原李代总统的原话写下来,那可是要闹笑话的,可是又不好明说,“信口开河,不能入书”,这种话不能直说啊,只好慢慢引导。
李宗仁一开口就收不住,搞得唐德刚经常要往回拽他。李长官回忆在护国军当排长的时候,李宗仁就站在一个排长的角度上纵论国事,搞得唐德刚是哭笑不得。“要是说这时候的历史背景,俺们这帮吃历史饭的,还不比你一个小排长清楚得多?”
大人物都有坚忍不拔的倔脾气,每有疑问,李宗仁必然“据理力争”!而且经常“引经据典”,不过,他所引用的基本上都是唐人街路边儿书摊上买回来的野史,唐德刚也只好一一、慢慢解释。
唐德刚先生手不释卷,照相的时候还要拿着一本书
这以上当然是唐德刚说的如何帮助李司令长官改正错误的,但是如果李宗仁要是写一下创作心路,肯定会写出,是如何帮助这位历史学家提高业务能力的了。影响总是双方的,唐德刚又不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讲是肯定会受到国民党头子李宗仁拐带的。
这些还都还好说,认识不同可以慢慢统一,可是更要命的是,李宗仁一开始就没安一颗、在“历史学家”看来的好心。他邀请唐德刚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乘机写一部控诉书,或鸣冤白谤书”,“历史不历史,对他倒是次要的”,虽然唐德刚肯定在主观上,肯定想尽量避免受到李宗仁情绪的干扰,不过在客观上受到一些影响那是一定的。
再有,唐德刚还写到李宗仁“回归人民怀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夫人得了癌症,上帝的马仔——医生、已经通知家属只有6个月的生命了;再一个,“李先生的最大的嗜好还是聊天、谈国事”,在美国,“和这些年轻的家庭主妇谈‘国事’,李代总统不免有些太委屈了。想起了北京的‘人民政协’之内,胜友如云,吹起牛来,多过瘾!”
还有,“李代总统”回到北京后,随即写来信告诉唐德刚,这本书的英文版暂时不要出版了。归国之前急着、催着要出书,回到人民怀抱就不要出书了?理由当然不能是“人民妈妈”不让出书,因为“人民妈妈”是让孩子们言论、出版自由的,于是李宗仁只好找了一个很站不住的理由,说英文版和底稿颇有出入。英文版和底稿,是唐德刚字字句句校对过的,对于这个理由唐德刚很是不以为然,但是也没办法。俺的猜想是不是在北京的‘人民政协’之内,吹牛吹大了?还是觉得过于YY了?
所以,俺就对《李宗仁回忆录》的历史价值很不看好,和严肃的史料基本上不太搭边儿。而且认为这个书名也是不太贴切,是不是应该叫做《李宗仁眼里的李宗仁》更为合适?而且俺一贯对回忆录的看法就是如此,这类文字的可信度差不多要归于“架空”类,也就比“穿越”类稍高些。
关于《李宗仁回忆录》说了这么多是有用处的。俺一贯讨厌灌水,自己不能干自己讨厌的事儿,如果那样就太讨厌了。因为韩复榘之死,是在李宗仁履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之后很快发生的。韩复榘横死,当然没有回忆录,只有李宗仁活出了来得及创作回忆录的时间,也就只能从这里找寻一些线索。
关于看回忆录,俺认为,凡是对回忆录本人有利的说法,不一定可信;凡是对回忆录本人不利的说法,一般来说是很可信的了。(坏了,俺咋搞成“两个凡是”了?)从常理上讲是如此的,当然,你拿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回忆录,来跟俺辩论,“你看看、你看看,这里边儿咋全是夸别人、骂自己的??”俺当然甘拜下风,立马认输,因为俺是从常人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俺就是个常人,思想境界就是人世间的这点水平。您的那位共产主义战士,他不是寻常材料做的、不是常人不是吗?
言归正传,咱们一起看看《李宗仁眼里的李宗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