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估计很出乎大家意料吧。就是啊,教育、文化、吏治、禁毒、修路、金融、剿匪啥的,够忙活了吧,而且都干得很不错,直到抗战爆发,韩复榘的军队也算比较少的,公务员的编制控制的也很好,离1:18差得还远着呢,这样百姓负担轻,生活质量比较高,30年代韩复榘治理山东时的农民生活水平,后来的半个世纪也难以追及。
该歇一歇啦,好好当自己的“军阀”吧。韩复榘不介,搞改革!
“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这种见识,嘿嘿,真是让俺佩服得紧啊!
还不是喊喊口号、说说而已,韩复榘是要来真的.
早在1922年,梁漱溟曾应邀到北京南苑冯玉祥部,给部队官佐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当时,韩复榘听了梁漱溟的讲学后,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现在有条件了,韩复榘立刻把梁漱溟先生请来,对梁漱溟毕恭毕敬,以师礼待之,“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韩复榘还真是可以的,不搞摸着石头过河自己走,直接来体制外的。
??
梁 漱 溟?
这样从1931年6月开始,由邹平县开始推行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计划”。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计划”,这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得的大事。对此,当事人韩复榘是这样说的,“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是‘乡村建设研究院’。”
这个见识的基点,就基本等同于《湖南农民******》了,都认为中国的基本力量在农村,当然二者对于农村力量的发展和使用方向是不同的。一个是要把农民发动起来闹革命,一个是要促生产。后来的口号“抓革命、促生产”,不知道是不是由此两方面综合而来的?
“乡村建设计划”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1、经济上,谋求技术改进和经济改进,组织形式是合作自治体(50年代的合作社?);2、建立自治组织,由经济合作引入政治自治(80年代的村民自治委员会?);3、文化上,主要是进行全民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乡间礼俗兴革、禁除积弊、树立文明风尚等等(现在的新农村建设?)
俺对农村不了解,所以无法多说,也许解释的不对。另外一个事情就是,现在北京有一个“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是由“香港社区伙伴”支持的,正在开展一个“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网络计划”,有志于农村的青年们可以去问问,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梁先生在山东的“乡村建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6月至1933年6月,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主要是培养人才和搞一些基础工作。再一个,邹平作为第一个试验区开始运作。
由于成果不错,于是接着开展第二阶段,时间是从1933年7月至1937年10月山东开始战事结束,“乡村建设计划”扩大到菏泽、济宁等鲁西南19个县。
这个改革还真不是装样子的,也不是“为治本争取时间”的,而是说干就干!不搞那些搞完经济体制再搞政治体制那些分步走、稳中求进的“渐进式”摸着石头就是过不了河的把戏,直接从政治体制入手。试验区所有专员、县长和保安司令都由“乡村建设研究院”派人士担任。“乡村建设研究院”由于掌握了地方政务大权,当时人们称其为“第二省政府”。
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韩复榘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能有这样的胸襟和雅量,说十分难得,都不够。
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再加上有改革意识,这种人物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真是令人思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