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战区打的徐州会战,没等开仗,先把自己的付司令长官自己干掉,这种事儿实在是不常见,不得不说。
韩复榘的搞笑传说很多很多,比如“韩体诗”《游济南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头有蛤蟆,一戳一蹦跶。”;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埋汰韩复榘还不够,竟然把韩复榘已经死了的父亲从坟地里叫出来给自己过寿;另外还有笑话,说韩复榘去看篮球赛,只见球场上十几个人拼命追逐着一个球,韩复榘皱皱眉头对领队说:“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多不雅观!回头到我公馆里领一笔钱,多买几个篮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争。”、“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大使馆”……
这样的东西很多啦,不一一列举了。各位看看以上的就很可以说明问题了,有诗作,有相声,有笑话,各种文艺门类齐全,搞出这样一个局面来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韩复榘不学无术,不懂装懂、昏庸愚昧等等的。
其实不然,很不然。
韩复榘祖籍河北霸县,出身也算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河北霸县不是啥大地方,也不是江南才子扎堆儿的地方,随随便便一个弄堂就能出好几个进士、举人的。一个秀才,在河北霸县那也是叫得响的,在县城里也是有名有姓的人物。
各位书友,要是您的爹哋是位县里数得着的“大学问家”,您会不会大字儿不识几个呢?肯定不会!俺就替您的爹哋回答了,“你小子要是敢不读书?!老子打断你的腿。两条!”
韩复榘的父亲教书为生,估计这位大秀才办的也是县城“贵族学校”。这个“贵族学校”的校长兼教员的儿子能不能不上学?估计不行。韩复榘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自幼聪明好学,受到父亲的偏爱,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严格要求,交给别人带,特送到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因贫穷再无能力去外地读中学,那就回家,跟着祖父在私塾中读书达七八年之久。其间熟读十三经,能作旧体诗,善属文,尤以书法见长。
长大了也得结婚,韩复榘的婚姻当然也是包办的封建婚姻,妻子高艺珍大着两岁。这段封建包办婚姻,后来看还是很幸福的。结了婚,就得打工养家,韩复榘到县衙任“帖写”,相当于现在的文书,职务虽低,但也需相当的文化程度。1910年赴关外新民府,正值清政府新编练的北洋第二十镇招兵,他毅然当了兵,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3营,营长就是冯玉祥。冯玉祥发现韩复榘具有相当文化,不到半年遂将韩复榘由正兵提升为营部“司书”,就是文书,军中最低一级的官佐。
关于这段投笔从戎的事情,有的人说因为韩复榘在县衙当“帖写”的工资实在是太低了,实难养家糊口于是才不干的。问题是这个县衙的“帖写”好歹也是公务员,按照现在的行情来看,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实在是不能说是低了,甚至可以有希望搞搞腐败、养养小三啥的,肿么不能养家糊口?现在是这样一个行市,就算在以前的时候没有这些灰色收入,政府雇上这些公务人员,也不是打算把他们的老婆孩子都饿死不是?所以依俺之见,说不定是因为韩复榘胸怀大志,“投笔从戎了个去!大丈夫岂能消磨在笔墨之间?!”
韩复榘从此开始追随冯玉祥,一路东挡西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第1军。1925年1月,韩复榘任国民军1军第1师第1旅旅长(所谓的天下第1旅!)。11月,国民军进攻天津,韩复榘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并由此被升为第1军第1师(又是天下第1师了)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韩复榘任集团军的第三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将直鲁联军主力消灭。
1928年4月,奉军12个师攻河南,冯玉祥任韩复榘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6月6日,韩率部顶住了进攻不说,还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第一支到达北京的北伐军,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各报皆誉之为“飞将军”!大家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历史上有几位可称为“飞将军”的?
如此,韩复榘就成为西北军独当一面的第一员大将,冯玉祥所谓“13太保”的头一名!
能诗、能文、能书、能领兵打仗,允文允武,韩复榘不是一般人物。
民间传说是个糊涂蛋,而史实确实如此出众的一号人物,完全两码事儿!那韩复榘到底是啥样一个人物呢?
韩复榘的公子韩子华回忆,“……(韩复榘)身材瘦长,40岁以后腰身渐丰,但仍不失匀称。平日里或坐或立,总是挺胸收腹,一副职业军人姿态。面貌清癯,鼻梁高而且直,下边蓄着一道乌黑的短髭,一双本来就细长的眼睛又总像在眯缝着。很严肃,不苟言笑。与人谈话时,两眼逼视对方,默默地听着,很少打断别人的话,脸上却全无表情,令人莫测高深。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说话很慢、很简短。”
文武全才,帅呆酷毙!
各位美女不要着急,不光是这些表面现象,韩复榘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