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干预,情绪调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等心理主题的原创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重视。欢迎提问和讨论!
正文

为什么陌生网友这么容易约走孩子进行犯罪?

(2015-08-31 19:39:22) 下一个
这个最新的社会学试验,让无数父母震惊后怕:

就在最近,美国小伙Coby Persin在3位父母的同意下,伪装成一个15岁帅哥建了个假的脸书账号,连续3天跟他们的女儿(分别是12、13、14岁)线上聊天并约她们见面,3个女孩都趁爸妈不在或睡觉的时候偷溜出家门,在偏僻无人的地方独自赴约了。这个结果,让实验发起人Coby和几位父母都感到相当意外:我们的孩子怎么这么容易被网上的陌生人约走

Coby的社会学试验视频

这还只是个实验。事实上,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并不少,每每读到,都为这些花样年华的孩子们的遭遇扼腕痛心。

例如,2013年,国内一男子通过QQ聊天结识了一名13岁的中学学生,两人聊得很投机,约定见面。见面后该男子以身体累需休息为由,将这个男孩子带至某旅馆房间内,将其迷奸。

2015年2月,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位14岁少女在约见脸书上结识的一位网友时,被这个网友协同两个同伴(17-18岁)殴打,并轮流开枪射击,最终这位花季少女命丧当场。

美国在经历了无数触目惊心的针对儿童的诱拐贩卖性侵犯犯罪后,逐渐地完善了监管机制、举报机制、跟踪调查保护机制和对于相关犯罪者的严厉处罚措施。但是在中国,大家对于儿童伤害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警惕性还不够高,事发前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事后孩子羞于启齿,家人或蒙在鼓里或帮忙掩盖。

据2015年的统计,美国有近80万记录在案的性犯罪者,未被抓住的数量也是庞大且未知的。而人口大国的中国,在监管惩罚机制不完善的今天,这个数字恐怕只高不低。社交媒体的兴旺,让青少年孩子的资料、照片、兴趣爱好等等个人信息更直接地暴露在社会中。陌陌、微信摇一摇,都孕育着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关于通过网络实施的性犯罪,美国国家司法部性犯罪办公室在2012年发布了这样的统计数据:
 

1. 在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中,每7个人大约有1个会通过网络收到意料外的性请求(即陌生人要求与之发生性关系),每25人中有1人收到的性请求中请求发起人试图进行线下联系。
 

2. 超过四分之一(约27%)的情况下,性请求发起人向青少年索要性感照片(如青少年自己的裸照等)。
 

3. 76%的网络性犯罪中犯罪者与青少年受害者第一次接触是通过网上聊天室。
 

4. 接近一半(47%)的网络性犯罪中犯罪者通过赠予礼物或钱财与受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5. 大部分的犯罪者坦诚自己年纪稍大,寻求性关系。只有5%的犯罪者假装自己和受害人同岁。
 

6. 15%的拥有手机的青少年(12-17岁)说他们收到过认识的人发来的性挑逗图片短信。
 

7. 约十分之一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或手机送出过自己的裸照,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坚信自己的裸照是安全的,收信人不会与别人分享这些裸照。
 

8. 一项调查显示,网络性犯罪中青少年受害者大多数都选择了和犯罪者线下见面,而在这些见面中,93%的情况下受害者和犯罪者发生了性接触。
 

9.  30%的网络性犯罪受害者是男孩子。
 

 

为什么网络上的陌生人对青少年如此有吸引力?

? 家中父母爱的缺乏

有些父母忙与工作,金钱充裕但是没有亲子时间,或者想不到专门拿出时间精力聆听孩子的必要性。孩子没机会倾诉,时间长了,也就丧失了倾诉的欲望。这种时候如果有网友能够填补这种倾诉的渴望,孩子自然容易沦陷。

? 家中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错误

家长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成才,有时候逼得紧了,或者方法不得当,孩子就会会错意。比如说,父母天天只盯着学习成绩,不准这个,不准那个,成绩好了再说,90分?怎么没拿满分?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谁谁谁……

多重压力下,孩子会生出一种窒息感,感觉自己没有自由,感觉父母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情感生活,只允许自己按照他们设定好的路走下去,结论就是认为父母根本不爱自己

更偏激一些的孩子可能认为父母只把自己当成工具,用来在外面跟别人炫耀,甚至认为自己只是父母以后用来养老的投资。这种阴暗的心理下,网友的理解和关心,网友的鼓励和赞扬,自然是雪中送炭,和父母一对比,谁更贴心一目了然。

? 逃避现实压力

青少年时期学业压力繁重,人际交往繁复,孩子全方面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心理承受力差一些的孩子受不了压力,学业成绩不好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漂亮没有自信的时候,交不到朋友孤单无助的时候,或者家庭关系不好矛盾频发的时候,可能会选择逃避到网络这片小天地里。

研究显示,因为这些生活琐事而内心脆弱的孩子是网络性犯罪者高度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内心受伤的孩子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对陌生人交付信任

? 缺乏安全感

有可能孩子的家庭环境充满暴力,让孩子非常不安,也有可能孩子没有跟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不论是什么原因,内心的不安,总需要找一个发泄口。孩子会不自觉地去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如果在家人朋友身上无法获得,那么网络犯罪者就有了可趁之机。

 

网络上的犯罪者是怎么跟青少年推心置腹的?

网络上的性犯罪者在与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这样几招:

? 给予关注

犯罪者及时的回复信息,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动态,偶尔赠送小礼物讨欢心,给孩子一种自己被这个人全心全意关心着、注视着的错觉。
 

? 给予赞扬

青少年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叛逆期,是因为孩子们处在一个追寻建立自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时候意味着对父母的质疑与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父母可能会产生很多矛盾,孩子想通过别人的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但是却很难在父母身上得到。相反,网络上的犯罪者可以给予孩子很多的赞赏与表扬,在被捧着宠着的感觉里,孩子坚信这个如此欣赏自己的陌生人才是真正懂自己的人。
 

? 分享共同话题

网上的犯罪者会及时地补充知识,对当下孩子们喜欢的音乐、八卦、时尚等了如指掌,聊起天来没有明显的代沟感。
 

? 好的聆听者

青少年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现实中找不到聆听者的时候,就是网上犯罪者的好机会了。他们会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烦恼,给予理解与同情,甚至和孩子一起抱怨家长朋友老师,给孩子支损招,慢慢地让孩子觉得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只有这个陌生人是站在自己这边的。
 

? 逐渐引入关于的内容

聊两性关系的内容,分享色情图片,诱导孩子参与“性”方面的行为活动,如拍裸照,看A片,自慰,等等。美国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如果仅仅是贴出自己的照片建立一个网络账号,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会遇到危险,真正导致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的关键,是在网络聊天时聊到“性”方面的话题
 

? 威胁或引诱

顺着孩子的愿望许诺,如“你想当模特?我有办法!”在孩子感觉不对劲想要撤出时,威胁孩子:“你不听话我就把你的裸照给你父母看,让他们知道你在网上都干了些什么!”
 

 

面对这种防不胜防的情况,父母家人朋友们能做些什么

说来挺讽刺的,网络犯罪者在孩子脆弱时能为孩子做的,周围的亲人朋友们也能做到,但是为什么没做到呢?要么就是有心做却方法不对,才让犯罪者钻了空子?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其实从网络犯罪者那里,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之道,例如:

? 积极地关注关心孩子

留心孩子的行为和表情,有无异常。关心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孩子有哪些小的进步,碰到了哪些小困难。我在今天还看到美国的家长网上有家长讨论说接孩子的时候偶尔带个小礼物,哪怕是路边的一株花花草草、办公室party时余下的小蛋糕,都能让孩子眼睛一亮,惊喜连连。关键是通过这样的小行为,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家人关心着想念着的。

? 有理有据地赞扬,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情

赞扬要有度、有理,对孩子严格要求不代表我们不能表扬孩子的优点。留心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例如帮忙收拾桌子、洗碗、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打扫自己的房间、帮忙洗菜,等等。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人朋友的一句赞扬,可以点亮孩子的一整天。而在赞扬的时候讲明赞扬的原因,例如,“你学习这么忙还帮爸爸妈妈收拾餐桌,真棒!”比泛泛一句“宝贝儿真乖!”要更掷地有声。这一点,家人朋友肯定能做得比见啥夸啥的网友好。

? 倾听孩子的想法、感情

面对面的沟通,有着网络比不上的优势在,父母家人在这方面最占优势,需要的只是留给孩子的时间和耐心。如果孩子需要诉说却找不到亲近的人聆听,或者聆听的时候心不在焉,孩子就会被越推越远,直到在网上找到知己。

? 对孩子的爱好表示一定的兴趣

我们都曾年少过,偶尔了解下孩子们的时尚不但有趣,还能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要不然孩子一句“说了你们也不懂!”就把话题关闭了。有一位父亲,他的女儿极其哈韩,杀马特的发型还有五彩衣裳,房间内贴满了韩国欧巴的大小海报和照片,连学业都耽误了。这位父亲于是和孩子一起哈韩,也染了杀马特头发,跟孩子穿一样的衣服,也开始在房间贴韩星的海报。女儿惊呆了,马上回复了常态,学习去了。而另一位父亲,为了了解孩子,专门学会了孩子正在打的网络游戏,并和孩子共同约定时间对打或是组队做战友,孩子高兴极了,和老爸成了好朋友,时间管理得很好,每周最期盼的,就是与老爸联手打游戏!

? 跟孩子谈如何正确地对待性

有些美国的家长,会在孩子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谈这个话题,然后往孩子的钱包里、书包里体贴地放置安全套。记住,逃避这个话题,不代表孩子接触不到。既然无法控制孩子周围的环境,不如尽早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进行性教育。

? 跟孩子谈网络交友

严令禁止孩子网络交友会激起逆反心理,孩子会有证明自己独立性的冲动。父母们不如循循诱导,明白的讲清楚网络的优点和缺点,网络可能隐藏的危险,如何保护自己,将电脑放在客厅,让年纪小的孩子和父母公用同一个家庭邮件地址,等等。

美国国家失踪儿童中心给出了这样几条监管建议供家长参考,相信对中国的父母也很有帮助:
 

家长监管

家长和孩子交谈的主题:问孩子:

永远不要让你的孩子在没有你允许的情况下独自去见一个从未谋面的网友

对于网络性犯罪者,你了解多少?

关注孩子的网上活动,大致了解孩子在网上和什么样的人交流

你有没有遇到过要求和你见面的网友?

教给孩子不和网上认识的网友谈论性

如果有网友想和你线下见面,你会怎么做?

如果孩子表现异常,大胆地询问孩子

有没有人在网上和你谈论“性”方面的话题?有的话,你当时怎么处理的?

教给孩子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随便在网上泄漏

网友可能会有哪些方法赢取你的信任?

孩子在网上贴出照片或影音文件时,你先查看一遍,确认没有个人信息或者跟性有关。

为什么有网友会想要取得你的信任?信任网友的潜在危险有哪些?

如果家长感知到了危险信号,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危险,报告当地执法部门。

如果网上碰到让你不舒服的人,为什么来找父母商量很重要?

 

也许,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Coby再来做一次同样的社会学实验,我们得到的可能就将不再是令无数父母震惊后怕的结果。

资料来源:

Wolak, J., Finkelhor, D., Mitchell, K., & Ybarra, M. (2008). Online "predators" and their victims: Myths, re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2), 111-128

http://www.netsmartz.org/Predators

http://www.nsopw.gov/en/Education/FactsStatistics?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原文地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homesense 回复 悄悄话 很早就看到了,很揪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