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义, 大家还记得吧, 就是唱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那位歌手. 不想, 这位歌唱家和 糖尿病还有一段渊源.
数年前, 老刘作了一次糖尿病检查. 验过空腹血塘后, 医生说, 先别走, 还要等到吃过午饭后再验餐后血糖. 他说, 好, 那我回家吃过午饭再来. 医生说, 不行啊, 你得在这里吃. 为什么? 因为你在家里吃的不标准. 如果你尽吃些不含糖的东西, 结果就不准确. 老刘说, 好吧. 吃过午饭, 医生让他再等两小时. 他说好, 那我就出去散散步吧. 医生说, 那可不行, 散步两小时后血糖就低了. 你必须在这等着. 检查后, 结果出来了: 糖尿病. 医生开了药, 给了治疗方案. 老刘问医生: 您的治疗方案能把病治愈吗?医生说不能,但可以控制,并且要终身服药。老刘又问,您不让我午餐只吃低糖食物, 又不让我饭后散步, 不是怕我血糖低吗? 那我平时就那么干, 不就没问题了吗? 怎么还一定要治疗呢? 医生解释了一番,老刘心里没有被说服.
从那以后, 老刘没有尊医嘱服药, 而是在饮食和锻炼上下了功夫. 结果不仅糖尿病不见了, 而且健康程度大大提高,就连困扰他多年的脂肪肝也不治而愈了.
刘秉义的这段经历很有启迪。其实糖尿病这事(这里说的是二型糖尿病),按理说是很容易搞定的。不就是血液里糖分高吗?人体又不能制造糖。少摄取一点,多消耗一点,不就全解决了吗?哪里用得着终身服药,不仅根本无望治愈,还要饱受副作用之苦?
说到这里,有人会不同意了:不对啊,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功能的问题啊。他们说得对。有的人,甭管多么贪吃懒惰,也得不上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功能好,即便有多余的糖分,也能适当处理(他们也许会得别的病哟!)。这有点像社会上有些人胡作非为还能逍遥法外。另外一些人不注意就不行了,但注意起来,别让身体有过多糖分,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又有点像有些人虽无特权保护,但自己遵纪守法,还是不会被无缘无故投进监狱的。当行为不当受到惩处后,如果不思悔改,反而因有人可以从更严重的罪行里逃脱而耿耿于怀,显然于事无补。当然这样比喻并不完全妥当,得病并非犯罪,超好的胰岛素功能也不是非法特权,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可从某个角度帮助理解。比喻的作用应该是从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中找到相似之处,从而得到启迪。而且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改善胰岛素功能。医生总要嘱咐需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如果有体育锻炼,必须调节注射剂量,就是很好的说明。这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被反复证明了。
那问题就来了:怎么理解医生的做法呢?有些人说:医生们只顾赚钱,所以先想方设法給病人贴上“糖尿病”的标签,再连忽悠带吓唬地让病人终身服药打针,好从中得利。如果每人都像刘秉义那样,他们吃谁去?
对这种解释,我倒不太赞同。个别不良医生不能排除,但把整个行业说得如此邪恶,我看有失偏颇。其实医生对刘秉义的做法是很标准的。不光糖尿病,对别的病症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医生这样做,跟刘秉义的方法相比,自然不是上策,可也有原因,而且细想起来,还能深受启迪。医生必须服务大众。对大多数人来讲,刘秉义的方法听起来好,却不能实行。医生也得给那些既不能管住嘴,又不能迈开腿的人指条活路不是?从这个角度讲,医生的做法并不荒唐,虽然不是上策,但仍不失为一策,而且是对大多数人非常实用的一策. 试想若有一糖尿病患者, 检查前先吃两片菜叶, 再猛跑两小时. 得到虚假报告后, 视为通行证, 继续在大快朵颐, 涣散慵懒的道路上快马加鞭, 那就真是 “粪坑旁边打地铺 —离死(屎)不远”了. 可见医院的检查规定还是有道理的. 面临抉择, 大多数人是选上策, 还是选下策? 不加思索的回答自然是, 每个人都会选上策啊.但事实上, 大部分人是要选下策的. 这个现象似乎有悖常理, 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确是事实. 这里深层原因是下策舒服, 容易, 有诱惑力. 一位有糖尿病的网友就说过, 他知道可以用药, 也可以调节生活方式, 后者虽好, 他还是用前者, 图个方便, 容易. 要说这位网友可不简单. 屡屡发表妙文, 谈天说地, 评古论今, 思维深刻, 学识渊博, 深得众网友青睐, 我也非常佩服. 可在对待糖尿病上也出此下策, 足以说明医生的方案很有基础.
这里我们如果推广一下,就可以得到更深的启迪. 实际上, 面临选择, 人们在大多数情况 下, 是不会选择上策的, 这是个普遍现象,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待糖尿病. 如能以强大的心志,克服诱惑,坚定不移地采取并执行上策,身体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会有本质的提高。要达到以上境界,需要长期的艰苦修炼,需要在漫漫人生中上下求索。以上提到的那位网友绝不孤立. 有时读着那位网友的妙文, 我不由得对他那経天纬地的奇才而由衷赞叹. 可转念一想, 如果把用在那里的时间, 精力, 才能, 拿出一些用在克服糖尿病, 进而强身健体上, 启不轻易就能 比刘秉义更胜一筹? 诚然, 他要当上总统, 国家可能更加强盛, 世界可能更加太平。可那挺遥远啊, 没人让咱当啊. 再说总统也得强身健体不是? 而对付糖尿病, 却是眼前推也推不掉的任务, 是不是应该多下点功夫啊?
让我们在合理的基础上假设: 有这么两个人, 甲和乙, 都在四十岁得了糖尿病. 二十年过去 , 甲早以将糖尿病甩到大西洋, 并提高了身体的整体素质(如刘秉义). 他可以说, 本来就该这样啊, 因为我有二十年的时间来改进, 哪能不提高啊. 乙则逐步恶化, 并有了并发症(这样的例子也不难找到). 人们会说, 也是啊, 都二十年了, 病情哪能不发展啊. 两种情况, 都有理由. 哪个对? 可以说, 这里没有对错, 不必辩论, 都可以理解. 关键是采取了一种态度, 就要准备迎接相应的后果. 有人会说, 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啊. 对. 可是在诸多的不一样当中, 心态的不一样, 毅力的不一样, 纪律的不一样, 是不是也很重要啊? 而这些则是可以主观把握的. 事情往往是, 那些强调客观的人, 在处理这些应该把握的因素上, 并不是作得天衣无缝,尽善尽美, 而是很有改进的余地. 放弃这些, 而一味强调那些不能把握的因素, 实际上是给自己指出一条很不光明的道路, 而且竭力证明光明的道路是不存在的,从而把明明摆在面前的光明大道堵得严严实实。 这也非上策吧?
我给一位网友的顺口溜中的第一句说:病痛好时机。刘秉义的经历正是如此。糖尿病给了他一个好时机。疾病到来时,若正确对待, 人们不仅可以战胜疾病,而且能借机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能克服舒服懒惰的诱惑,选择需要毅力和纪律的方案,增强心志,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这也是人生层次的根本提升。
顺便把我那首顺口溜抄录如下:
病痛好时机,烦恼既菩提。谈笑论生死,淡泊看名利。
PS:以上如对那位网友有所冒犯,还望见谅!如能从中得到激励,采取行动,根除糖尿病,则不仅雄才犹在,而且更加健康,岂非美事?
慢性病和身材就是人的内在(意志力,性格,头脑,生活方式,眼光等)的反应。人如果能拒绝诱惑不偷懒并且对抗自己,干啥啥成,而且开始的"艰难"从长远看却是最最省力最方便的。
发人深省.关于人的内在(意志力,性格,头脑,生活方式,眼光等), 是不能靠医生开处方的.
感谢评论.